立足本土,与世界儿童文学对话 ——湖南儿童文学作品2016年年度述评
“中国儿童文学和世界儿童文学差距有多大?”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热心关注并探讨的话题。2016年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了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曹文轩摘得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便是对上述问题的很好的回答,这个奖项是对他个人文学创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和所有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认可。中国儿童文学被一致认为已经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期。湖南的儿童文学创作正处于这样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与氛围里,逐步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湖南儿童文学立足于本土,讲述“中国味”的原创故事,着力提升作品艺术性。他们的作品在今年开始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澳大利亚Starfish Bay出版社成功签约了汤素兰的《红鞋子》等绘本和邓湘子的少年小说《像风一样奔跑》。这些作品将由Starfish Bay出版社精心打磨,输出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湖南儿童文学作家本年度频频捧获大奖。周静的《一千朵跳跃的花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获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第四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评审中,龙向梅的《寻找蓝色风》获特等奖,方先义的《土地神的盟约》和彭湖的《画镇》获二等奖;杨巧的《阿弗的时钟》(大连出版社出版)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 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成立一年来,开展充满活力的系列活动,积极推动湖南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一是实施作家驻校园计划。二是推动“绿草地阅读”计划。三是举办高规格的李少白作品研讨会。四是评定第三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有:汤素兰、谭群的理论作品《湖南儿童文学史》,周静的长篇童话《一千朵跳跃的花蕾》,谢宗玉的散文集《涂满阳光的村事》,陶永灿的短篇小说《洞子塘》,宋庆莲的短篇童话《有个女孩名叫小板凳》。五是编辑出版了第一本年度选编作品《2016湖南儿童文学年度作品选》,共收入汤素兰的童话《丁婆婆》、邓湘子的小说《一起向前跑》、袁妲的童话《想吃一个小孩》等31篇作品。值得特别期待的是,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承接了第十四届亚洲儿童文学会议,将于2018年在长沙举办。 湘少社加大对本土作家作品的出版和推广,相继推出汤素兰、李少白以及牧铃的作品集并开展系列推介活动。《小学生导刊》杂志开设“中国好童话”“中国好故事”栏目强力推出优秀原创,发表了包括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林焕彰、林世仁等优秀作家的作品。 一、湖南儿童文学的世界视野 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资源如何汇入世界出版大潮?湖南作家与出版家已经参与“走出去”战略。图画书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打开方式。在世界最大的童书展——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上,童书架上大部分都是装帧精美的图画书,由此可见一斑。 汤素兰的童话《伞树》和周静的童话《青山大王》入选了中国和新加坡16位儿童文学名家联袂创作的新加坡“亚洲少儿读物节(AFCC)”主题童书《狮心绘意》(短篇童话集)。这两个入选的童话篇幅不长,却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中国味道的故事。《伞树》里的树,是乡村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取代的见证者,也是童年与大自然重新获得生命联结的希望之树。《青山大王》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故事只有一个场景,大年初一,小女孩豆花煮鸡蛋供奉青山大王。作者用细致净雅的笔墨描述青山大王显灵的种种小细节,于生动中见变化、见神奇。这个小故事里所传达出的那种非常美好单纯的向往让人心动。 图画书是一种具有世界语言的文学形式。曹文轩认为:“图画书是最简单、最聪明、最高级的传播中国故事的方式,是敲开世界大门的敲门砖。”本年度国内原创图画书不断升温,涌现大批优秀原创作品。 4月,湖南少儿出版社推出了汤素兰图画书系列共8册,精选了汤素兰创作的8个经典短篇童话,分别是《驴家族》《红鞋子》《搬来搬去》《第一次出门》《桥那边》《鱼尾狮》《挤不破的房子》《好长好长的名字》。这是一套在内容上关爱儿童心灵成长、在视觉上清新脱俗的原创图画书。这些故事的主题包含勇敢、友善、接纳他人等,是儿童成长的必备课题,也是全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的主题。这些故事的素材各不相同,都源于生活的积累。比如《驴家族》的故事,就源于她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成长体验;《鱼尾狮》的故事,则是她去新加坡看到港口的鱼尾狮之后得到的灵感。 《鱼尾狮》写的是一条小丑鱼寻找自我的故事。一条小丑鱼的愿望是变成高大的鱼尾狮。凶恶的大鲨鱼来了,小丑鱼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朋友们发挥各自的长处,齐心协力打败了大鲨鱼。虽然小丑鱼的外型没有变成狮身鱼尾的“鱼尾狮”,但它确实是真正的鱼尾狮,因为它有一颗狮子般勇敢的心。“我是谁?”“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许这是一个人终身都在探索和追寻的问题。这个故事引导小读者,答案不单只是从内心去寻找,还要从现实生活的磨砺中去观察、去思想、去体验,去创造。 汤素兰认为,图画书的创作是有难度的。优秀的图画书首先要有打动人心的主题,其次在故事情节上还要传达出画面效果与翻页的惊喜,使图文的配合相得益彰。无论是展现中国元素还是现代风貌,符合孩子的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绘图叙事也是图画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湖南少儿出版社加强版权输出力度,与澳大利亚Starfish Bay出版社成功签约多份版权输出合同。汤素兰的《红鞋子》等一批名家绘本和邓湘子的少年小说《像风一样奔跑》,将由Starfish Bay出版社精心打磨,输出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此次签约的唯一一本少年小说是邓湘子的代表作《像风一样奔跑》。这部作品曾获得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并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它讲述了特定年代的“纯真故事”,思想深刻,意境独特,展现了一代中国少年的精神风貌。 湖南儿童文学作品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品质逐步走向世界,去经历世界文化的碰撞、融合,拓宽国际文化视野,增强本土文化自信,这是令人惊喜的美好开端。 二、讲好有“中国味”的原创故事 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世界文化才能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儿童文学的创作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湖南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不约而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彭湖的《画镇》获得本年度“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金鲸作品奖。从主题上来说,《画镇》里关于“牺牲”的主题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我们也几乎能从作者对那幅画的描述里看出中国水墨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影子。 这部作品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幅画出发,构建出一个生动奇幻、完整独立的第二世界。我们平常眼里静止平面的画其实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的人和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和情感。小女孩洛可可跟着一只浑身沾满墨汁的黑色兔子走进了一幅画里,成为画中的一部分。洛可可认识了画镇里笔峰山的画师哥哥,他比洛可可大不了多少,本性善良,性格冰冷沉静。画镇里的一切都是他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画里终究不是久留之地,好奇心再强的孩子也会惦着家的温暖。洛可可想回家了。怎么回家呢?这是一个大难题。画师哥哥告诉她,只有收集到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泪水,他才能帮洛可可画出回家的路。可是,画镇里的人是没有眼泪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值得伤心难过的事情。接下来的日子,洛可可认识了被人们叫做“笨钟”的沙漏、火凤凰、木匠、小白……并了解到他们的故事。原来,他们都有让人落泪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牺牲”的主题。牺牲是为了什么?一切都是因为爱。因小爱为大爱而生发的舍己利人,舍生取义的悲壮里,散发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透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品格。 如果说彭湖的《画镇》是从主题和一些元素上融合了传统文化,那么方先义的《山神的赌约》(大连出版社,1月)则是文本全方位回归传统文化的一个实践。作品设计了一场关于贪婪与节制、求富与安贫、报恩与戒律的人神冲突。莽莽苍苍的大青山,山神、精怪与人和谐共处。人的信仰给山神以力量;山神则以神力救助落难山民;狐仙、守护兽、巡山使,各类山精野怪默契守护着大山的秘密。随着三颗能治百病的仙杏突然出现在青山村,和谐被打破,神秘事件连串触发。少年葛晓山在连番奇遇中扛起自己肩上的使命。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回归了古典,这部作品都回归了传统。从语言和手法上来讲,它是文白参半的语言和白描手法。语言凝炼、简洁精准,讲究传神写意,有着大面积的留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从叙事的模式来讲,山妖为报恩现身显灵——问题解决——新的危机出现——寻宝——宝物帮助主人解决危难。这个叙事模式即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常有的一个模式。那么“新”又在何处呢?一是历久弥新的主题和价值观。人类有了对生命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才懂得自我约束;怀着诚心和善意为人处事,才能收获甜蜜的果。二是在回归传统文化之对于当下的新的意义,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重新散发光芒。方先义说,会将这个系列写下去,重建中国民间神祇的群体形象。 肖云的“古时今月”是连续发在《花火》杂志的一个专栏,以现代的表达方式演绎古代的故事与传说,字里行间透出机趣和幽默。 周静的童话《三山国王的宝藏》(南京《少年文艺》第4期)运用了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三山国王千秋这一天,三个孩子在晚上去寻找宝藏。三个孩子之间总是有矛盾的,他们会因为一点一滴而争吵,但每一个争吵之后即是不动痕迹的温馨的和解。一路吵吵闹闹,他们歪打正着,竟然找着了三山国王的藏宝之地。满洞的宝藏让人眼花缭乱,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在石三的建议下,他们只带出了一个铜铃铛和一根针。作者设计的三兄弟,石三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与纯真的童心。石大和石二吵架的时候,石三只觉得好笑。在他眼里,那就是游戏。当找宝藏找累了的时候,石三干脆不找了,东玩玩西玩玩却意外地发现了宝藏。无“机心”,反而更容易有意外的收获。成人往往有目的,有“机心”,孩子是没有的,是忘“机”的。在石三的眼里,宝藏并不是别人眼里价值连城的宝石,而是对自己和对自己亲爱的人“适用”的,有着当下的价值和实在意义的。这是属于孩子的思维,也是属于孩子的智慧。 近年来,汤素兰在文学传统与现代发展的融合和创新上不断地审视和反思。在一次谈话中,她说:“我写《奶奶与小鬼》,那还是1993年。我有意识地将民间故事运用到童话中,看看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我真正在考虑我要写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以及尝试一个中国作家写出来的童话会有什么不一样。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去写一个故事,我越来越觉得一个故事它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去写。”她多年来在《小学生导刊·发现版》开设专栏,今年发表《彩云幼儿园》《巧星和仙月》《小老鼠的中秋节》等作品,正是她这些理论思考的创作实践。 《彩云幼儿园》涉及一些沉重的社会现实,但作者运用了中国神话传说元素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无比轻盈。因为学费昂贵,城里的农民工子女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被父母用红绳子绑在家里。彩云娘娘决心要为他们造一所幼儿园,她请来鲁班、白云娘娘、乌云娘娘来帮忙,为孩子们在城里建立了一个乐园。作者将人们熟悉的神话形象与传说写进故事里,又让它们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在一起,既能唤起阅读者共同的文化记忆,又能拉近文本与现实生活的空间和距离。其间俯拾皆是的幽默与机智使故事读起来轻松有趣。《巧星和仙月》运用传说中仙女的形象来讲一个全新的故事。巧星和仙女都是仙女,性格特点却各不同。仙女美丽、智慧、优雅,巧星勤劳、善良、不修边幅。有一次,她们同时生病了,因而得以取长补短。巧星和仙女是作者对于心中理想女性的完美诠释,表达对女性生命的思考和期待,富于唯美的浪漫主义气息。《小鼠的中秋节》选取了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作为故事背景。作者运用两个平行的空间来讲故事,人物和动物们自始至终没有交流。两个平衡发展的空间里散发出的温暖和爱意如此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个故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透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以及“圆”与“和”的美学思想。 三、塑造中国乡村儿童群像 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城市在扩张,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成长中的乡村孩子承受着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直是邓湘子关注的问题。他的长篇儿童小说新作《摘臭皮柑的孩子》(春风文艺出版社,8月)写了社会变革大背景下的乡村孩子的成长故事,展现乡村孩子心灵成长图景。 男孩青杉在外地打工的爸妈回来了,在镇里租了一间房子,专门陪他上学。自己突然有了爸爸妈妈陪伴和更多的关注,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失去肆意玩耍的自由;冬林爸妈依然在外打工,他逃学了,成为了街头的混混;乘校车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夏妹因为贪吃小滩上的饮料病倒了……生活的变化冲击着孩子们的成长,而作者恰恰在这些变化之下写出乡村童年的人性里恒久的美与闪光点。评论家李红叶博士在《我看湖南儿童文学》一文里指出:“邓湘子很清楚自己的资源、优势和长处,也很清楚他心底里所挚爱的是什么,他总是在思考:何为文学,文学何为。因此,我对于他的创作是有期待的。《摘臭皮柑的孩子》真是铅华洗尽,朴实真挚,让人感动。作者选取的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然所有的生活细节均如在目前,充满张力和质感,使我们真真切切感觉到青杉因能与打工回来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共同迎接每一个有苦有甜的平常日子的幸福,他听到妈妈做鞋时‘纱线穿过鞋底沙沙作响的声音’,那种声音里‘有种艰难而坚定的感觉’。相比青杉,马来劲颇有些不幸,他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而且因爸爸赌博,爸爸妈妈之间已经闹到要离婚的程度,甚至连外公都不愿意理睬爷爷了。然而,作家对马来劲并不只是同情,这个少年与同他一起跑步的青杉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生活’!像大多数人一样,马来劲的生活是不完满的,作者并未一厢情愿地让马来劲的爸爸不再赌博,作者要表达的是,爱使得生活变得充满期待。你看,马来劲对奶奶的爱,外公对马来劲的爱,外公与爷爷的和解,都是多么美好的事。故此两个男孩‘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往前跑去。” 唐樱的短篇儿童小说《草草担惊受怕的春天》以上世纪80年代为背景,塑造了处于贫苦生活中,依然勤劳、乐观的壮族小女孩草草的生动形象。草草的爹回为车祸去世了。草草娘一个人抚养着五个孩子,又生下了一个弟弟。一家人肚子都填不饱。草草的小小的年纪就要替刚生育的娘出工……作者通过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场景将生活的沉重一点点为我们铺展开来。在那生活重压之下的生机勃勃的童年生命之美以及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情之暖让你感受到光和希望,让你忍不往有期待,忍不住往下读。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已经久远,但读起来毫无隔膜。时光远去,草草再也没有回来,但她身上那顽强乐观的童年生命的活力,以及那些黑暗里的人性的温暖如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内心。 龙章辉的《骑着水马去远方》(江苏《少年文艺》第4期)写的是一个侗族乡村少年的心理成长故事。“我”默默关注着霸气的烟。因为父母闹离婚,“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水边看“水马”。烟渐渐接近“我”,“我”与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两个人都是同病相怜的人。从此,两个人一起看“水马”,而“水马”差点带走了烟和“我”。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将少年微妙的心理变化描写得极为精准。“走着走着,我时不时地要跳起来,去拍一下风中飘摆的树叶……遇到有人赶着牛儿晚归,我就捏着鼻子哞哞地叫唤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直是那么安静与忧伤的呀。”少年敏感、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演绎着青春期既单纯又复杂的心绪。出现在文中的“水马”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是整个故事的“眼”。“水马”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水中稍纵即逝又不断涌来的涟漪,也是少年起伏不定的忧愁与心境。少年那连绵不绝的内心安置不下的忧愁、欢欣、失落、悲伤等情绪因“水马”而得以释放。“水马”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又让故事于纤细精微之中生出豪迈的诗意。 肖学文的《送你一支野百合》(《文学少年》第10期)写的是一个乡下女孩转学到城里的故事。她给城里的孩子带去了乡野的气息与情趣。 游军的《撂刀口》(江苏《少年文艺》第11期)为我们展示出洞庭湖畔浩浩荡荡的美,也塑造了“小虎子”这样一个渔家少年的动人形象。“小虎子”勤劳懂事,求知若渴,与“我”有着深厚的友谊。小虎子是割禾的一把好手,还会打鱼,见多识广,养着一群小野鸭……他的身上洋溢着大自然质朴原始的活力。然而,他却因为患脑膜炎永远地逝去了,浩瀚的洞庭之美里弥漫着深切的忧伤,整个故事成为一曲童年的挽歌。最后一个部分是小虎子去世之后的故事,小虎子的妹妹可以进校园读书,圆了小虎子生前的渴望与梦想。这对于“小虎子”,对于“我”,对于读者,都是一个温馨的安慰和交待。 牧铃的“寻梦山间系列”包括《丹珂的湖》《少年的坚持》《“公主”下乡记》(湖南少儿出版社,5月)三部作品。牧铃做过乡村教师,对于儿童教育有独特的思考。他推崇亲近大自然、贴近生活的有创造力的教育。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大自然中,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出坚韧、乐观、自信的品格。5月21日上午,牧铃“寻梦山间系列”新书首发式在长沙市乐之书店举行。在首发式上,邓湘子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他对牧铃作品的三点观察。他提到:第一、牧铃的创作准备非常充分;第二、牧铃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第三、牧铃的作品生命体验很丰富,很深刻。邓湘子探讨了牧铃的写作力量来源:“牧铃的写作力量来自哪里?我认为是来自于他的孤独,来自他未曾意识到的生命的孤独。他做任何事情,往往是独自一人,但他都是兴致勃勃、热情满满、忘我投入,他彻底抛开了孤独与恐惧。当他有了文学,他当然更加感觉不到孤独。他凭借阅读和独自的远行,凭借写作,最终战胜了孤独。” 四、描绘湘楚风物,抒发家园之情 故乡的山水风物与人文情感孕育了我们精神的种子,无论这颗种子在哪里开花,都与它的孕育地永远关联着。故乡的人文地理、山川景物、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家的创作之中。那些关于童年的生活,故乡的记忆永远在作家们的笔下鲜活地存在着。湖南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也无一不表达出对这片土地的眷念,他们用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画湘楚风物之美,童年之美以及人情之暖。 毛云尔散文集《盛满月光的陶罐》(云南晨光出版社,12月)从乡村风物中探寻生命的哲学,感悟和认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花花草草安静地散落在乡村里,也许你从来都不知道这里会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世界。进入到作者眼里的事物都有它们喜怒哀乐,有它们的故事。桃树、李树、桑树都是沉静、孤独而忧伤的。桐花、鸟巢、芒、犁……所有的事物浸润在一致的格调里,有着诗意而忧伤的美学风格。他写一物,不单单是去如何描摹一物,更重要的是去写在某种境况里,与之相关的心境与情绪。《李树》里,在村子最南边的那棵李树,就像一位孤独的老人一样孤独。当春天来临,这棵孤独的李树开了花。可是,没有谁来分享它开花的喜悦。当它结果的时候,也没有谁去摘,因为它的女主人在上面泼了粪。开头和结尾都以写老人的孤独来写李树的孤独。在文中,又写了几棵幸运的李树,它们得到照顾和器重,愈发显出村里这棵李树的悲哀。人也一样,倘若一个人也能被他人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在很多篇幅里,我们看到一个辛劳、质朴的父亲形象。他在庄稼地里锄那疯长的草,在寒冷的天气里给牛添草,顶着银色的月光归来,在田地里一圈又一圈地耕犁……最终,他如一个走不出芦苇地的孩子,悄然去世了。他带给作者的疼痛就如永远也填补不上的萝卜坑一样……那沉默深厚的父子情丝丝缕缕,如月光铺了一地。我们从作者笔下记取的种种乡村风物人事里,读到的是一个少年成长的忧伤。 读他的后记《向卑微的事物致敬》,你就会知道,毛云尔笔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都浸润了他的心境。他是从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十四岁那年,他考入师范学校,第一次离开了小山村。三年后,他又回到自己出生并成长的小山村,像一棵种子一样在荒野里沉默地扎根、坚韧地生长,沉受生活的风风雨雨。一年又一年,他和父母一起到山间去,到‘井底之蛙’式的生活中,我发现自己的生命渐渐厚重起来,渐渐变得斑斓起来。然而我知道,使我的生命如此厚重和斑斓起来的,正是这些卑微的事物,诸如一株开花的黄豆、一只声嘶力竭的蝉、一个破鸟巢以及我的父亲等。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要把这些已经成了自己生命某部分的他们或者它们用文字展示出来。” 读毛云尔的笔下的小村庄,读他写的花草树木牛羊马叫,就是读他整个内心的宇宙。他用充满人性光辉的笔诗意地诠释着一棵树,一朵花,一个平凡的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毛云尔的短篇小说《守秋》(上海《少年文艺》第9期)写了两姐妹守秋的故事。守秋的时节到了,爸爸交给大麦和小麦守秋的任务。流传在大人口中的守秋的故事增添了紧张的气氛。爸爸要独自一人到鹰嘴岩去守秋。大麦和小麦守着玉米地,不料碰上了野猪群来吃玉米。爸爸回来,大麦和小麦安然无恙,玉米地却被野猪全糟蹋了。没有想象中的两姐妹与野猪群斗智斗勇的情节,故事里紧张的气氛却一直贯穿到最后。写实的手法让故事透出淡淡的忧伤。以前,野猪是不敢到浅山区来的,浅山区是人类活动的地盘。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庄稼地日益荒废,野猪竟来到了玉米地啃食。“有风从山坡上吹拂而过,仿佛一声悠长的叹息。”茂盛的庄稼不再,热闹的守秋不再,生机勃勃的农耕文明不再。 湖南少儿社今年8月推出了汤素兰的散文丛书,包括《奶奶星》《我的动物朋友》《遇见美》《寄小读者: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四册。《奶奶星》主要是她对童年的人、事、物的回忆。来自作者童年生命里的美与伤痛如此清晰地被保留了下来,并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小山村里那些平凡的人们和普通的事物给予了作者情感的启蒙和滋养。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倔强、勇敢的女孩怀惴着梦想从这里出发,逐渐奔跑到山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我的动物朋友》是作者对身边动物的观察和思考。她是如此热爱小动物,她在家里养了大大小小的狗,阿布、黑妹、阿布……每一只狗的身上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鸟儿、猫、蜂、蜘蛛……对于作者来说,闯进她生命的每一个小动物都有精彩的故事。《遇见美》里面记取了山水草木人情之美。《寄小读者: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是作者的关于教育的诸多思考和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作者为孩子们写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的童话故事,可读完她的这一系列散文,会觉得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童话。湖南少儿社副社长吴双英说:“初心璀璨,群山回唱”,读这套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作家淳朴的天性,率真的性情,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还有那种经历荡气回肠的人生之后,依然澎湃的激情,以及璀璨的初心。以前读过汤素兰的很多童话和小说,在这些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才情,而这套散文集,则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真实的生活与心灵。她的散文作品,应该说,作为成年人的我更喜欢。跟随这些美丽雅洁的文字,我们可以从她生长的小小山村出发,一路向前,尽情领略迷人的自然之美、人心之美,还有生动的成长之美。” 陶永灿的《红草鞋》(《儿童文学·经典版》第4期)以儿童的视角写了草鞋粑粑和全义爷爷之间纯朴真挚的友情。全义爷爷生前一直在草鞋粑粑那儿买草鞋。草鞋粑粑是个驼背男孩,有点儿傻。全义爷爷人高马大,脚也大,谁也不愿意帮他打草鞋。只有草鞋粑粑乐意给他打。全义爷爷去世之前,还念着草鞋粑粑的情,让儿子每月如约去草鞋粑粑那儿买草鞋。草鞋粑粑人虽然有点傻,却非常敬重自己的职业。他全心全意打着他的草鞋,把生命里全部的情感、价值和尊严编织进一双双草鞋里。当他明白所有人都不再需要他的草鞋的时候,他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荡然无存,悄然去世了。在那个什么都要用上双手的年代里,人们靠一双灵巧的双手,表达对生活对工作的专注。那时候的生活是简单的,情感是单纯深厚的。《红草鞋》是对逝去的时代的深切缅怀和留念。 陶永灿另一篇小说《蓝眼母鹰》发表在《儿童文学·故事版》第5期,写的是乡村少年“我”与一只母鹰之间的故事。“我”不小心射中了一只来偷鸡的鹰。为了抓到这只鹰,父亲带着“我”去找掏鹰的窝。鹰的窝在峭壁的大树上,“我”爬上树,把手伸进窝里,却摸到了一窝小鹰。“我”第一次对父母撒了谎,告诉他窝里什么也没有。而鹰并没有攻击我,好像只是在警告“我”。这种存在于孩子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极为珍贵的也是值得推崇的。 宋庆莲的《风来跳支舞》(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0月)写的是一群土家孩子的生活,呈现土家族人的农事和独特民俗。他们烧柴火、扯猪草、抛秧苗、插秧、娘开沟、起垄、碎土、挖坑、种玉米……以一年四季的农事为线索,展开一群土家孩子的生活情况。《喊风》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富有神秘浪漫的童话色彩。六月骄阳似火,没有一似风。地面的孩子跑到大岩石上,一仰头,喊起了风:“噢——呵呵呵呵——风来哟……”阅读的过程中,你不太在意他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你更关心的是他们怎样开辟出一块地,怎样播种,如何锄草,有没有收获。这个作品带给人的阅读体验是有些特别的。那些文字就如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一样,自由而散漫地生长着。 陈静的小说《茶耳朵的暑假》(《小溪流》35周年典藏书系,湖南少儿出版社,2月),茶耳朵是山里的一个孩子,看到许多一起玩乐的伙伴跟着父母们到城里读书去了,他的心里很是落寞和孤独。他希望伙伴们能回来,就像大山呼唤人们曾经在这里劳作的热闹一样。他的散文《稻花香里的迷藏》亦是再现了天真的童年与大自然之美,并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眷念。 刘柠柠的散文《阳光下的母亲》(江苏《少年文艺》第5期)以写母亲的“愚昧”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母亲相信女人的内衣不能让外人看见,常年把自己和“我”的内衣晾在屋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将屋后的内衣晾在了屋外。母亲是那么惊慌,破例送“我”去上学,怕“我”遭遇不幸。母亲的“愚昧”里藏着的是对“我”的深深的爱。后来,母亲终于愿意把内衣晾在太阳底下了。她的改变也是因为对“我”的爱,因为“阳光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可以防止细菌感染,少生病……”她还发表了《记住一些植物的名字》(上海《少年文艺》第5期)和《竹叶上的雪》(上海《少年文艺》第11期)等作品。 曾令娥的散文《一朵花 两朵花 三朵花》(湖南省“寻找最美”全国女作家征文赛优秀奖)以诗意的文字记录了一位乡村教师与她的学生们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互动。 五、独树一帜的动物小说 动物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近年来颇受市场欢迎。牧铃也因在动物题材小说领域的创作而广受关注。他的动物小说主要以“回归”为主题,张扬回归大自然,回归生命本身的哲学与生命意识。他说:“从事‘自然写作’以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山林和动物的回归。这个关于‘回归’的话题远远没到讲完的时候……”他在动物小说里讲狗、狼、以及隼雕、金钱豹、红豺等千辛万苦地走向大自然的归程。 湖南少儿出版社今年6月推出牧铃“荒野的归程”动物小说系列,包括《狼性的呼唤》《复仇的火焰》《山林猎场》《绿色的归程》四本。牧铃少年时失学去牧场干活,最为熟悉那些活跃在牧场上的形形色色的动物,尤其是猎狗。牧铃对猎狗形象的集中的生动塑造可以说是他对整个动物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狼性的呼唤》里,大黑是一只母猎狗与野狼生下的狼崽。它身上有着狼的野性,也有着作为一条优秀猎犬的根深蒂固的“荣誉感”。它们是如此矛盾地存在于大黑的身上。作者通过紧张的情节为我们展现着这种矛盾。在“荒野的归程”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回归荒野过程中狗们的众生相。作者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狗的命运置于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大自然的各种冲突中,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期待。这些狗身上呈现出的高明的生存智慧以及非凡的勇气是让人敬畏的。 在牧铃的笔下,动物总是在艰难而努力地向大自然回归,向生命本身回归。那么,人类向大自然,向生命本身的回归是否会更加艰难呢? 《我是牛仔》大多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牧场生活”,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个来自城市的十四岁少年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牛仔,拼命克服与生俱来的胆识和文弱,不断地对自己进行“铁人训练”和心灵的锤炼。牧场内外动物之间发生的争斗纠葛、快乐与惊险,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野生自然世界。 六、永恒跳荡的童心与诗意飞腾的想象 童心和想象是构成儿童文学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纵观湖南儿童文学作品,也总是展示出斑斓而多彩的童心和想象。 皮朝晖的“面包狼”系列童话持续地扩展。《面包狼开店》(万卷出版公司,6月)是对“面包狼”系列童话的一个整理,将以前写的故事和新写的故事结合起来。《面包狼开店》延续了“面包狼”系列幽默的游戏精神,新鲜奇特的想象以及纯真的童心童趣的风格特点。 在《糊涂推销法》这个故事里,糊涂先生为了推销出自己的煳面包,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有奖促销。他在所有的面包上都写下:再来一个。皮特来买了一个面包,不停地“再来一个”。面包一会儿就卖完了,糊涂先生好高兴啊。结果一算帐,收入只有一块钱。诸如此类的让人捧腹的幽默无处不在,皮朝晖的幽默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契合儿童天性的,从他们的生活故事里静静流露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幽默,是一种“冷静”的幽默。 作者也会将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和自己深刻的人生洞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勤快扫帚和懒惰扫帚》《美味面包书》《读书会和吃书会》即是这样的童话。“勤快人手里的扫帚就是勤快扫帚。懒惰人手里的扫帚就是懒惰扫帚。”“面包书要先读后吃,这才是面包书的正确使用方法。”先认真地读,再细细地品味,这何尝不是阅读的好方法呢?作者的语言干净而又利落,简洁又生动。 周静的童话有着非常单纯的质地,有童心的诗意与机智,还有飞腾的想象。她的故事里都藏着她对人生的领悟与智慧。今年她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发表了五篇作品,越来越显出令人惊喜的创作实力。 周静的《秘密》(南京《少年文艺》第11期)是一个洋溢着有趣想象的短篇童话。奶奶有一只“大鸡婆”,她生的蛋比其他鸡生的蛋要大一圈。有一天,奶奶找不着“大鸡婆”下的蛋了,也没有看到“大鸡婆”。它去哪儿了呢?原来它是被洲湖上美丽的夕阳吸引过去了。“大鸡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红艳艳的蛋,简直太漂亮了。它就这么看着夕阳,走到湖边,正好是它下蛋的时候,憋不住了,下了一个蛋,这个蛋就被大鲫鱼给看上了。大鲫鱼有法术,把个大鸡婆变成柳树拘在湖边,非得等它下了蛋才变回去。对于一只鸡来说,蛋是它生命和智慧的结晶,是美的艺术品。有一天,它被比自己更美的一个“蛋”吸引了。而大鲫鱼恰好又被“大鸡婆”的蛋所吸引。美总是能相互吸引的,也因而产生了奇妙的、美妙的故事。相对于以前的作品,在这个故事里,无论语言还是讲故事的技巧上,周静都在尝试着一种更加收放自如的感觉。 她的《跳过橙子圈》(南京《少年文艺》第1-2期)、《999个朋友》(《儿童文学·故事》第11期)都是关于自我发现与认同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精神的张扬。 农民作家宋庆莲的笔下,一草一木似乎随手拈来都是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童话。宋庆莲说:“我熟知我的田野,熟知田野上所有天生而调皮的生命。对于生活在田野上的小田鼠来说,在冬天,稻草人的心窝无疑是一个温馨的家。而在我的生命里,稻草人无疑也是一个温暖的童话。”她的《稻草人妹朵的心窝》(《儿童文学·经典》第11期)、《滚滚蛋的旅途》(《儿童文学·故事》第11期)等童话,温暖而美好,散发着来自大自然的诗意。 钟锐今年出版《蜗牛快递公司》《彩虹女孩》《对不起,外星人》《小刺猬的春天》(济南出版社,1月)《和爸爸一起读的晚安故事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6月)等童话集,风格幽默夸张而热闹的,故事节奏快。百变小精灵,小袋鼠的神奇口袋,打喷嚏的“餐桌”,会变幻的蝌蚪龙,有魔法的七个小仙女,想找工作的小动物,熊哥哥的“领带”等,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灵动的童心。 湖南少儿出版社今年出版了李少白七部作品,基本上囊括了他重要的童话童诗作品。7月,《文艺报》儿童文学评论创办400期座谈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作协、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和长沙市文联举办李少白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李少白的儿童文学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写出了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他的儿童诗与童谣创作尤其独具特色,是中国童诗童谣的标志性人物。《文艺报》专版推出李少白老师儿童文学作品的评论,发表了韦苇、汤素兰、徐妍、朱自强等著名评论家和作家的文章。 浙江师大韦苇教授在《李少白:儿童歌诗的标志性人物》中这样写道:“少白的儿歌量多质优,选出来成集出版的就有207首。它们无不利用了汉语多以字为单位来表达情、知、识、意的特点,汲取了古代诗词歌赋的节奏表现经验,写得简约、浅白、顺畅、悦耳、巧妙地磨润句与句之间突出的棱角,读起来语调流利而平滑,出口可念,入耳即明,还弥漫前一种湘人独特的谐趣美韵,或活泼、欢快、跳跃,或低回、轻盈、柔和,均做到了情入韵,韵传情,读起来很有春雨润物、燕言莺语的感觉。” 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在《用童心编织的“中国结”——李少白儿童文学阅读印象》中说:“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得到一代又一代孩子喜爱的原因:它们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童心世界,是童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也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反映……李少白的作品恰恰具有丰富的中国现实记忆与深厚的中国文化记忆。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用童心精心编织的中国结,是献给中国孩子童年的珍贵礼物。” 中国海洋大学徐妍教授的《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化定位——以李少白童话集<巨人和小人><山大王海大王>为例》表示:“李少白童话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如果从作品自身出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既具务了中国性、儿童性和文学性的恒定要义,又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中对中国性、儿童性和文学性的要义进行了变化的原创新解。” 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教授在《由高向低攀登的艺术——谈李少白的童谣》中说:“李少白的童谣创作,积极借鉴民间童谣积淀下来的艺术手法,加以创造性发挥,有比喻、拟人、比兴、谐音、顶针、白描等等,修辞表现非常丰富。” 儿童科幻小说是张扬幻想精神的一种重要文体。方先义的科幻短篇《梵天城的服装师》获得第四届“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这是方先义梵天城系列科幻的第六个短篇。作品以虚构的未来城市梵天城为背景,讲述的是人类灭绝百年之后,机器人服装师“织”和园艺师“萌”对人性的朦胧感悟。园艺师不惜牺牲来成全他人梦想的精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牧铃的《恐龙岛》《智豺》(湖南少儿出版社,6月),这两部作品将动物与科幻元素结合在一起,完全打破了我们对他作品的阅读期待。《月宫魔域》(吉林出版社,5月)第5、6册,是牧铃科幻探险系列“天才小子历险记”新作。刘绪源在《文艺报》发表《牧铃找到了自己》一文中说:“他已摆脱了动物文学的框框,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写了,整个作品自由、顺畅而圆润。” 七、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 汤素兰和李红叶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湖南力量参加了中国儿童文学第五代学者论坛。本次论坛研讨的主题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课题”。历时两天的研讨分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史论·评论”“儿童文学:阅读·教育·推广”“儿童文学与伊春生态文化建设”及“儿童文学与森林文化”讲座五个单元。与会的作家和学者将围绕各自不同的研究主题宣读研究成果,并展开热烈而富有学术精神的研讨。 汤素兰的童话论集《我与童话一见钟情》今年4月由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童话的秘密”,集中了她对童话和儿童文学的思考,第二部分是“阅读安徒生”,主要是她对安徒生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第三部分是“我与我的童话”,是她写童话作品时感悟和思考,第四部分是“经典童话笔记”,是她的阅读笔记和体会。汤素兰是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生毕业,有着丰富的创作体验,这些学术与创作经历决定了她思考的高度。无论是对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儿童文学作品创作实践的指导,汤素兰的这本童话论集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光荣的荆棘路——对新世纪中国童话的描述、思考和想象》一文里,作者选取新世纪出现的优秀代表作品进行了整体的介绍和解读,分析了哈利波特现象,认为新世纪的中国童话在幻想的解放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离经典还有一段距离,原创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作者认真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童话的结合不够是原因之一。“对任何东西的创造其实都不是凭空的,必须得有传统、有基因、有范式,立足于旧的,从旧中产生新,推陈出新。”作家自觉意识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家对幻想世界创造的激情与野心不够,没有自觉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幻想王国。”“没有自觉地去建立人物关系的谱系,去建立一个彼世界……” 儿童文学能够繁荣的发展,市场推动和需求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吴双英作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儿童文学出版的副社长,总能以广阔的童书视野,从市场的角度为湖南儿童文学的发展给以理论上的建议。她的书评日益成熟,具有批评与审美含量。 吴振尘作为高校教授儿童文学课程的年轻教师,加入了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行列,今年发表了《〈牛说话〉:生态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新表达》(《文史博览》第6期)、《湖湘新童谣——谈李少白童谣》(《创作与评论》第9期)等论文。老一代儿童文学理论家杨实诚,今年发表了论文《走出封闭的汤素兰童话》。 方先义的理论著作《儿童戏剧创编与表演》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儿童戏剧创编与舞台表演的理论专著”(浙江师范大学蒋风教授语)。他编著、导演的儿童剧《丑小鸭与靴猫侠》得到《儿童文学选刊》的重点推介。作品揭示了母爱与友谊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本文选自《2016湖南文学蓝皮书》,湖南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