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用声音艺术奏响动人音符广播剧《罗湖桥》重播好评不断 广东广播剧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引关注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南方日报 陶明霞郭珊陈蔡定 参加讨论


    
    《罗湖桥》配音演员齐克建(右)、邓小鸥(左)在央视舞台上演绎《罗湖桥》片段。
    
    《罗湖桥》导演胡培奋近照
    
    《罗湖桥》录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工作人员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10月22日下午2时,三集广播剧《罗湖桥》在深圳电台音乐频率飞扬971重播,这已是它本月内的第三次重播,依然吸引了大批听众,好评不断。
    《罗湖桥》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作,以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地点之一——罗湖桥为线索,讲述了沈氏一家人经历聚散离合,最终受益于时代进步,了却团圆夙愿的动人故事。今年9月,该剧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由《罗湖桥》团队制作的广播剧《疍家小渔村》,此前曾获得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五个一工程”奖设立广播剧类别以来,广东累计已有10部作品获奖(含优秀作品奖、入选作品奖),尤以深圳居多。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深受多元视听娱乐方式冲击的今天,广播剧如何在新时代奏响动人音符?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罗湖桥》的主创团队以及业界专家,深入探析广播剧的创作及发展趋势。
    揭秘
    像“电影大片”一样吸引人的声音故事
    “这是我第3次听《罗湖桥》,每一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像电影大片一样吸引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我甚至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一位自1984年便在深圳开出租车的司机老刘动情地说。
    广播剧《罗湖桥》由刘洋、胡培奋联合导演。“这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以一座桥、一家人、一张全家福照片为核心,折射爱国、爱家情怀的主旋律作品。”在刘洋看来,《罗湖桥》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据介绍,剧中的沈氏一家,在现实中是有人物原型的,在创作前,深圳广电集团领导曾多次带领剧组主创人员到深圳、香港两地进行深入走访,作品内容都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完成的。
    编剧刘强同样认为:“对生活的认识要足够深入,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性才能达到典型化与集中化的艺术效果。”他坦言,在剧本创作前,内心已对这一题材酝酿多年。“我第一次踏上罗湖桥,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当大巴车驶上罗湖桥,这座桥就成了我脑海中萦绕不去的一个重要创作主题。”刘强说。
    2014年,刘强开始落笔创作《罗湖桥》。如何通过沈家人半个世纪的家庭悲欢来表现改革开放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这对于创作者的基本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5年5月完成初稿后,刘强对剧本又进行了反复打磨,不断推翻、重来,六易其稿,通过调整细节,不仅让故事情节的走向更加合情合理,更是将每个人物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
    不止是编剧,团队每一位人员都全情投入,精益求精。今年已78岁的胡培奋导演从事广播剧这行逾40年,获奖无数。2016年初,主创人员完成深圳、香港两地的采风后,接着赴北京录制。不巧的是,此时胡培奋导演突然生病。“她身体稍微恢复些,就回到了录音棚。那个时候,胡导走路非常困难,要有人搀扶着,一步步往前挪……可她非常认真投入,每一场戏都是她亲自指导。”《罗湖桥》的编辑高明洁谈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不已。
    在全剧最后,几经波折的沈家人终于在罗湖桥上实现团圆,这一幕是整个作品的高潮。据高明洁回忆,当时胡培奋导演在办公室给10多名配音演员讲戏,然后大家回到录音棚进行预演。“秀儿,静静,请让我站在你们中间,在罗湖桥上拍一张全家福,完成我的心愿,拜托了……”当扮演主人公沈德仁的齐克建泪流满面、用略带颤抖的声音讲出这句台词的时候,站在录音棚外监控室的胡培奋导演以及其他主创,不知不觉已经热泪盈眶。
    高明洁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演员在录制的时候,完全把自己与剧中人物融为一体,表演情绪非常饱满,听众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这是《罗湖桥》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聚焦
    立足岭南热土记录历史巨变
    广播剧《罗湖桥》三集节目总时长为90分钟,但故事时间跨度却长达50多年,作品通过沈氏一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切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这引起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教授等专家的关注。
    “广东的广播剧善于透过温暖、振奋人心的小故事反映大时代”。关玲以《罗湖桥》为例评价说,“这部作品在香港回归20周年这个节点推出,既具有一种历史恢弘的气度,又不流于说教,这实属不易。”
    “广播剧从本土文化入手,写当地人、当地事,作品只有着眼于现实,才能更加鲜活生动、感染人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名誉会长安景林表示,广东生产的广播剧,大多带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例如《罗湖桥》中,就出现了碟头饭、叉烧包、萝卜糕等广东特色小吃。他还提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电台创作了一系列立足本土的广播剧,如《水暖香港》讲述了深圳为香港供水的故事;《抬头一片天》写的是深圳华为创业创新的故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写深圳基建工程兵……”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更是称赞:“对时代主流的敏锐把握和创意精神是‘深圳制造’的独特标签。”
    迄今为止,编剧刘强在深圳参与了5部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全部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5年我从安徽调来深圳,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最能够直接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对这个城市产生的变化,大家都朝气蓬勃、充满干劲,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些都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刘强说。
    事实上,广东其他地市的广播剧也呈现这一特质。由东莞市大岭山文广中心联合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制作的广播剧《火凤凰》以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被称为“革命母亲”的李淑桓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该剧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奖金奖、第十一届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同样获得广东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的、由惠州选送的广播剧作品《海上升明月》,从一名当代大学生村支书着手,围绕“中国梦”主题,讲述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带领新时期渔民致富、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感人故事,播出之后受到听众的欢迎。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具体的画面,所以只能运用各种声音,让大家想象。在《罗湖桥》及另一部作品《疍家小渔村》里面,我就运用了很多广东音乐的主题变奏,大家一听,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人物情绪怎么样。”这两部广播剧的作曲于祥国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步步高》作为背景在《罗湖桥》中出现了3次,还有广东地方特色的民歌《多情的东江水》,结尾处则选取《春天的故事》表现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岭南文化元素的运用,让整部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具有鲜明的广东色彩。
    趋势
    微信微博助推广播剧发展
    “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国家前进的步伐,绘就祖国繁荣富强的画面。当今社会,先进人物早已不再脸谱化,主旋律作品同样充满了科技、创新等新元素。”关玲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今年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另一部广播剧《呦呦青蒿》,就生动地表现了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使命担当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还有一部广播剧作品《板车女孩》讲述了普通人的命运因为网络发生改变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
    关玲还留意到,除了内容变化,广播剧在表现形式、制作手段等方面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例如广播剧《呦呦青蒿》的开篇,运用了童声演唱与交响乐相结合的形式进入故事主题;《罗湖桥》则巧妙地融入蒸汽火车、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海浪声等声音元素,来表现场景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主创团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让听众获得一种‘浸入式’的收听体验,与当事人同呼吸、共命运,一同见证了伟大的历史进程。”关玲说。
    事实上,自1933年第一部广播剧在上海播出以来,广播剧已然在中国文艺的舞台上走过80余年,并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靡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以来,广播剧在日臻成熟之后又一度陷入低谷,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一些业界专家对于广播剧的未来重燃信心。
    “如今,广播剧的发展已经进入‘微时期’,广播剧人的春天到了。”关玲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播剧也逐步融入网络电台、微信平台,与广播电台同步传播。“广播剧原来只能通过收音机收听,现在,大家能够用微博、微信分享与转发,还能结合二维码扫描等新媒体手段,使得受众人数实现几何级增长。”关玲说。
    多年的评委经历也使安景林注意到,近年来广播剧的产量及精品均逐年增多,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10分钟以内的微广播剧也适时推出。2016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年度评优中收到60多家会员单位选送的80部参评作品,微广播剧就有20部。在安景林看来,微广播剧凭借剧集时间短、剧情紧凑、矛盾集中、互动性强等特点,从电台走进了新媒体,如今不止是广播台的专业人员,大学社团、普通爱好者都积极参与制作,为广播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打造的广播剧栏目《都市剧场》,曾广邀东山少爷等本土艺人、歌手担当主要角色,成功地提升了人气和传播影响力。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赞美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如今,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广播这种传统的声音艺术还将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怎样的迷人光彩?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