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与文学的情欲大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晓明 参加讨论
最近李安的《色•戒》在大陆不温不火地上演,这与在台湾和香港首映时的热烈还是有所失色。尽管票房相当不错,看两遍的观众还不在少数。但风头却不够强劲,也许气势已在港台耗去不少,或许也因为在大陆造势过于提前,真正出场反倒过了那个兴奋劲。想想前一个月的中秋节晚上,香港台北都在上映李安新上市的电影《色•戒》,两地都创下了票房纪录,更是刷新了李安本人在两地的首映票房纪录。在这个传统中国人团圆的节日,人们对一部电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香港的热闹自是不必说,台湾就有不少花边传出来,据说马英九看得泪如泉涌,而谢长梃则于谈笑风生中看得无动于衷。这也难说是二人都是真性情,还是政治作秀。总之,一部电影首映如此调动情绪和话题,也是令人称奇。虽说李安是华人文化的骄傲,他的电影代表了亚洲电影所达到的一种高度。《色•戒》刚刚在威尼斯拿了金狮奖,趁着热乎劲,在台港首映立即制造轰动效应。这次的动静如此之大,恐怕还不只是因为李安导演,可能与这部片子的情色传闻脱不了干系。王佳芝(汤唯)的七分钟全裸出镜的高潮戏,当是观众期盼的一个看点。而这七分钟偏偏又被大陆审片部门剪去,这就更显出原汁原味的七分钟之宝贵。这七分钟就是一个磁场,所有人的目光都会为它吸引,没有了这七分钟,磁场就被屏蔽,那里有什么东西被遮蔽了?
    这七分钟有那么重要吗?可能吧。我宁可认为李安是一个真下工夫做电影的人,他对张爱玲的理解准确或独到吗?才有这七分钟的身体无限的动作。当然,作为一个大导演,李安是否准确理解原作并不重要,反其意而用之也未尝不可。不过,《色•戒》可谓是张爱玲极为出色的作品,李安从中获得的启示一定不少,要去辨析影片与原作的差异无疑难度极大,二位极端出色的艺术家都有各自的微妙处,就是这微妙处是各自艺术所达到的某种极限。在这微妙处的差异中,隐含着的可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艺术本质问题。在我看来,电影与小说就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它意味着的是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电影与文学的一场生死搏斗,而搏斗的要害处就落到了情欲上。我们不妨这样说,李安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隐含着电影与文学展开的一场情欲大战。
    为什么要有这七分钟?李安并不是巴塔耶式的情色艺术家,他腼腆且传统,儒雅而平和。我们会说这不过是人的外表,与艺术家的心灵世界相去甚远。但李安做电影之认真虔诚当是众口一词的事,他不习惯也不必要玩弄什么花招。如果这一切前提都可靠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到影片本身来看看这七分钟有没有必要。
    我们当然会问这部影片到底在讲什么?主题之类的话题肯定是老套了,21世纪的电影还谈什么主题?其实无论如何主题都是逃不脱的,不管你是荒诞派,还是表现主义,或者解构主义,都会最终落下主题的痕迹。只是当代电影的主题越来越难以概括,越来越不那么简单明确。不说主题,就说故事;不说故事,就说一点情节。否则我们无法更深入一些阐释这部影片。李安这部电影故事情节还是很清晰的:漂亮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只身一人逃到香港,在那里她结识了邝裕明等爱国青年,他们一起演出热血话剧,畅谈人生。为了表达抗日爱国的决心,他们策划一起暗杀汪伪政权的汉奸特务易先生的行动。这是一个美人计,通过年轻貌美的王佳芝来实施,王佳芝骗取易太太的信任,接近易先生并制造机会行刺。王佳芝按照计划接近了易太太并赢得了易先生的好感,但在暗杀计划即将实施的前夜,易先生却突然返回上海,让他们的计划落空。三年后,王佳芝重新回上海,寄宿在舅妈家过着落魄的生活。遇到当年彼此暗恋的邝裕明后,她重新加入未完成的刺杀计划。重新见面后,易先生寻找机会和王佳芝在隐秘住所见面,疯狂发泄般地和佳芝发生肉体关系。多次性爱让两人都越陷越深。在一次安排周密的刺杀行动中的最后关键时刻,王佳芝几经内心剧烈矛盾冲突,终于提醒易先生逃跑。结果军警封锁了大街小巷,王佳芝和伙伴们相继落网,易先生亲自批令,王佳芝被枪杀身亡。易先生坐在王佳芝住过的床边,心情惆怅而失落。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情节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的改动,而张爱玲的小说也有原型,这是1939年的“丁默村遇刺案”。主角就是当年沪上有名的美女郑苹如。张爱玲在1950年写《色•戒》初稿,完稿却并没有拿去发表,居然在抽屉里放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直到1978年4月11日,台北出版的《中国时报》副刊《人间》才发表了张爱玲这篇《色•戒》。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30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一篇小说要经历30年的反复斟酌修改有些让人难以置信,张爱玲并不是那种磨蹭的作家,她历来出手很快。这篇小说当然有隐情,要说出的与背后的东西显然有相当复杂的关系。这篇小说原型故事的主人公丁默村,汪精卫重用的特务头目,与胡兰成虽然不是一路,但也有相近之处。胡兰成做汉奸的岁月,也是过着刀口舐血的日子,与周佛海等人明争暗斗,背后的刀光剑影时时透着杀机,当时与胡兰成打得火热的张爱玲不是不知道。郑苹如的原型故事,张爱玲显然是联想起自己和老胡的旧事。很明显张爱玲这回投入了自己对男女情爱的切身感受,那是她用青春生命和声誉才得到的体会。才会有“无所谓值得不值得”的自慰,才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叹。但郑苹如是英雄烈士,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事,放在文学史中可能还算是才子佳人浪漫风浪;放在历史中则是上不了台面的烂事了。张爱玲动笔写作此小说时30岁,显然也不会昏聩到要把自己与郑萍如比试一番。她只是想为自己做点开脱,即使是英雄烈士,还会爱上汉奸呢,何况她一个文学女子呢?这样来看文学都太狭隘了,抛开张爱玲的经历身世,张爱玲想表达的也就不过是女人对爱情最根本的要害是什么?
    这里我们不去管故事原型,我们只管李安的电影到底要说什么?怎么说了这个故事。这个美人刺客的故事不算新颖,关于二战的影片和小说不少都写有这类故事。我们要抓住李安电影叙事的两个要点:刺杀未遂与情爱。在影片中,这两点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刺杀未遂是因为王佳芝最后被那枚六克拉重的钻戒所打动,男人用了重礼表达了对她的爱,她动心了,在最后一刻,放了易一条生路,结果把自己的命搭上了。在小说中,刺杀未遂是因为动情,两个人最终有了情。王佳芝放易生路,结果却被易所杀,杀了王的易却还有一大段心理活动,那真是透到人性的骨子里去了:
    “……美人临时变计放走了他。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
    “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
    如果认为张爱玲在这里是在描写易先生心中真爱王佳芝,那就错了,这是极致的反讽,一个男人杀了放他生路的女人,还要在灵魂中占有他,还要指望她至死还爱他。这是张爱玲对男人灵魂最有力的暴露了,没有什么比这个男人对女人的“爱情”更为卑劣的了,也没有什么灵魂比这个灵魂更为丑恶的了!
    张爱玲要写出的是男女爱情的错觉,女人试图抛开历史、敌意、责任的爱情只能是悲剧性的结果!其实那句话也是反讽:“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通过阴道才会给女人留下铭心刻骨的心灵印记,但又如何呢?结果已经说明了一切,但张爱玲还要用“爱情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来开脱。她留下的其实是迷惘,结果是理性的,而开脱则只是情感的执拗。如果不这样开脱,张爱玲本人的爱情就如王佳芝一样,其可悲那还用得着说吗? UID 399 帖子 369 精华 1 积分 10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0-20 最后登录 2008-6-22
    查看详细资料
    TOP
    蓝雪
    版主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6-23 00:25 只看该作者   但影片花了那么重的笔墨描写他们的性爱情景,那就仿佛真就是通过“阴道”的爱情起了作用,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结果放易生路,自己和其他五个同伴丢掉性命。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王佳芝的爱情依然是不确定的,一个女子卷入这场暗杀,这本身就是个人冲动和历史荒谬相混合的事件,即使是身体的奉献,王佳芝也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既是任务,也是男女情境使然,她始终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关系。她与易交往的那些场景,半真半假,似真如梦,只是在那个购买大钻石的现场,她才猛然间意识到自己可能爱上了易,王佳芝看着易先生,小说写道:“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同时意识到爱情的发生,而且要做出对一个人的生或者死的决断,这对于一个女子无疑是过于艰难了。在这样的场景中,爱情是真也没有意义,因为,如果离开这个场景这个时刻,理性有可能重新回到王佳芝的意识中,她会作出更为恰当的判断。但问题在于,就在这样的时刻,她要做出杀人的决断。张爱玲的令人惊异之处在于,王佳芝是在这样的时刻意识到“易可能真的爱她”,就在她参与的暗杀要行动的时刻,她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巨大的悲剧性的反讽了。他们的爱情只能是一个错觉,当然也是一个错误。
    小说中所有这种关于男女情爱的复杂性都无法复现了,李安抓住的或许就是那句话“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才下足功夫要用那七分钟来做底,给予王佳芝爱情一个理由,也是给她放走易一个理由。
    对于李安来说,就靠这七分钟了,电影图像就靠这视觉冲击心灵了。
    说这七分钟重要吗?也重要;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剪去也不影响剧情,也未尝不可。说这七分钟是追求视觉刺激也有可能,这是当今视觉文化的大潮所致,消费社会就是追求感官解放,这股解放的潮流汹涌而至。现在讲男女情爱的电影,没有强烈的感官效果那是对观众交待不过去的。仅仅靠思想深厚看来是不够了。感性解放潮流的现代源头可追自尼采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那是狂放不羁的身体哲学。巴塔耶显然是真正实践和发挥了尼采哲学的这一方向,他才会极端沉醉于感官的写作,而且把最具肉体情色的书写与宗教神灵结合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人马尔库塞把感性解放理解为艺术的任务,并且是人类精神解放的最生动的体现。这些哲学方面的解放思想,最终的结果要由大众传媒文化来实现,特别是影视和音乐,也是图像艺术和声响艺术,借助后现代电子工业,把后现代时代的感性解放推到极限。李安之“纵情声色”,实在是这种后现代文化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的某种体现,也是华人影视文化对西方感性解放潮流的回应。尽管说李安做的电影完全是西方化,但用于表现华人的历史和人性,那总是打上了某种中国文化印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特质过去总是以比较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关于身体叙事方面克制有加。现在,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的含蓄的限度也有所开启,也要汇入感性解放这一潮流。
    情色在这部电影中还并不是噱头,也并不是表面化地呼应感性解放的潮流。情色在这里用于探究女性的心理、意识以及命运与“性爱”到底有多深的关系。王佳芝为一时的豪情冲动以女子之身献于民族大义,为了取得与男人交合的经验,她献身于同党男子梁润生。在小说中,王佳芝因此遭到同伙们的冷落,一个女子的勇敢与选择,并未获得尊重,这是重要的细节,王佳芝后来与易的性爱能在她身上留下烙印,与此有关。但影片却没有表现。女子的命运如此,都因与“性”相关。然而,不与“性”相关,女子的行动又如何神奇呢?王佳芝终究与易先生搭上关系,两人的性爱扭曲变形,那是承担着历史谬误的性爱,也是人性难以解脱的挣扎。历史、政治、人性在那样的时刻奇怪交织在一起。但身体却是最实在的,李安的影片试图解释:女人也只有在那样的时刻,超出了历史和政治。
    张爱玲才能在她的这部小说里说出那么精辟而极端的话: “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 “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虽说借用的是谚语或是什么学者的话,王佳芝未必明白,张爱玲也未必全然赞成,但张爱玲肯定是想过这样的问题,她至少有一些同意这种说法。如果不是张爱玲,一般女子,打死了连想都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当然更不可能明着说出来,半信半疑地让人去琢磨(当然也没有男人敢这样放言)。或许如此极端的言论才点出事物的真相?或许这就是那篇小说的文眼?李安的电影就是要抓住这个文眼?那七分钟,露骨的情色性爱,才会在女人身体和心灵上烙下印记,以至于在那个关键的时刻,不愿意让那个穿过自己身体的男人死去。女人的性爱在如此特殊的年代被投入历史/政治,又试图以自身的力量超出政治/历史。这是性爱的胜利吗?是女人的胜利吗?王佳芝终于为此付出了代价,她献出了年轻美丽的生命。“性”最终成为女人对自身的嘲讽。但是,这里依然有抗议之声溢出:为什么女人只有身体,而且女人献出身体还是无济于事?女人不属于历史,也不属于政治,但历史和政治,支配了每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载责任、任务和献身,这就是现代中国历史中的个人之悲剧的症结。
    如此说来,那七分钟却是相当要紧的了。那是一个年轻女子试图驾驭现代历史/政治的一个英雄主义的时刻,又是女性现代悲剧史的全部缘由。这是身体的政治学,中国现代历史的悲剧性意义的全面概括。李安就这样把一个文学文本中未定的复杂意味,简化为身体的激烈行动,让身体决定大脑及其行动。
    张爱玲的小说和李安的这部电影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英国小说《针眼》(the eye of needle),作者肯•福莱特(Ken Follett )因为这部小说风云一时。《针眼》一俟出版就博得好评如潮。被认为是一部“最好的写二战的间谍故事”(《出版家周刊》),《时代》周刊、《纽约时报书评》对其赞扬有加,短时间内被译成30多种文字,销售量达1000万册以上。1981年被Richard Marquand 搬上银幕,同样让观众痴迷不已。这个故事讲述二战期间,受希特勒赏识的德国间谍费伯(代号“针眼”)发现了二战中最大的秘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真相被费伯识破,他要设法把情报送到德国情报部门。费伯送情报途中遭遇天气变故,流落到露西居住的荒岛上。露西这个美丽的女人同样红颜薄命。她的丈夫戴维即将成为飞行员,却在新婚那天车祸中失去了双腿。他和妻子露西避到荒凉的“风暴岛”上居住。戴维始终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与露西的感情难免常常摩擦,内心的隐痛使他们渐渐淡漠。直到某天,送情报途中历经艰难的费伯带着满身伤痕出现在露西门前,这两人干柴烈焰,迅速坠入情网。然而,戴维发现了费伯的秘密,并试图杀死费伯,却反遭费伯杀害。关键的时候,费伯却没有杀害露西,结果死于露西枪口之下。一段异国男女情缘,在战争年代演绎为生死之敌,老牌的间谍死于情人之手,而露西捍卫了国家利益,却失去了她的爱人。她的撕心裂肺般的痛哭,也无济于事。他们的爱被置入历史政治中,它不得不是一个错误,一个错误的爱只能有一个错误的结果。
    张爱玲当然不可能受到福莱特的影响,但这部电影相信李安是知道的。《色•戒》的故事与《针眼》也相去甚远,只是战争年代男女之爱卷入敌对是非这一点二者有共通之处,且《色•戒》是女人心软,《针眼》是男人手下留情。结果都死于对手。在张爱玲的描写中,她要表达出女人之爱如何暧昧不清,一旦被外在的历史政治、责任任务裹胁,它就变了质。张爱玲也试图表明,女人的爱欲具有身体性质,它与个体的生命本能融为一体,它也有可能超出责任和利益,但这一切只是在一个紧迫的情境中女人的体验,而且也是女人的困境,女人最终无力承担这些。在《针眼》里,费伯或许是男人的品性使他下不了手杀害一个给过自己爱的女人。王佳芝的心理要复杂得多,她在易先生这里获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电影有相当细腻的刻画,易先生的那种压抑怪戾的情欲,其实也投合了她内心的情欲焦虑。她身处于那样的困境,心理和肉体都遭受着奇怪的分裂,他们的爱欲陷入了政治的沟壑,他们在里面挣扎,他们几乎就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仅仅在情欲的本质意义上),他们都从颇为变态的情欲中找到一个压抑的宣泄机制,在王佳芝那里,那是年轻的冲动、历史的重负、国家的责任加诸她身上的压力,这种压力随着任务的临近,变得愈来愈大,使她几乎就是身处险境。在这样的时刻,决断就是性命攸关的事。这样的时刻决断是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决断。当然,张爱玲的小说描写的那种暧昧与复杂,在电影里就变为强烈的视觉刺激,变成身体剧烈的变态的动作了。电影要靠王佳芝那几个眼神,那么细微的表情要传导内心活动几乎不可能,李安的电影要在这样的时刻作出重大的决断,只有靠过去的床戏的铺垫了。那就是另一种情爱,那就只能是镌刻在身体上的情爱了。在那样的时刻,她左右摇摆,那是使命与身体直觉在搏斗。只是那一时刻,直觉和女人的本能占了上风——那是通过女人肉体深处的情欲记忆,情欲通过身体铭记在女人的心灵上,也铭记在本能中,它促使王佳芝用“身体”作出决断。这是超出理性,超出利益和责任的决断,当然也是超出历史和政治的决断。在这里,情欲战胜了责任,也篡改了文学。
    它当然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的决断,对于王佳芝如此,对于李安也是如此,电影告诉公众的,就是如此简单而草率的真相。
    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叙述。对于李安来说,情欲的情节在这部电影中就显得颇为要紧,那些身体扭曲就成为他们心理、精神和命运扭曲的隐喻和外部显现,没有这些扭动身体,没有身体的狂歌乱舞,那种始终压抑的内在悲剧性就不能爆发出来。就不能在身体和心灵上重新镌刻绝望的印记。电影艺术的力量现在就总是产生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时刻,这里已经不能在敌意、在可计算的利益的层面来思考,也不能在我们业已确认的那些宏大概念的框架中来理解,而是在超出所有被规划的概念的界线之外,去体验人性的极限,去体验生命之不可承受的失误,去感受命运深渊般的失落。在这样的意义上,不管对于女人还是男人,情欲就是毁灭,就是复活,《色•戒》就这样复活了人性最深处的本质,人性甚至野心勃勃要战胜历史的是非。
    原载:《名作欣赏·文学鉴赏》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