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转型的深度解析——读厉震林《电影的转身》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培雷 参加讨论

    
 《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  厉震林著  文汇出版社出版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中国电影无论是电影美学文化观念还是电影造型语言,都产生了一种革命性质的转变与进步,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电影本体认识、观众市场变革等因素的互动之中产生了新的美学表现与探索。新时期的电影转型,贯穿着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本体的不懈求索、对自我艺术理想的价值探见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回应与融合。以“第四代”、“第五代”乃至“第六代”导演为核心力量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谱系,成为近三十年中国电影现代化的明晰脉络。知名艺术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震林的学术新著《电影的转身——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运动及其文化阐释》,无疑为这一场中国电影史上轰轰烈烈而步履艰辛、视野开阔而面临更多挑战的运动,作了一个相当全面且意味深长的文化总结。
    全书六章分别以电影的“导演论”、“语言论”、“表演论”、“文化论”、“批评论”以及“实践论”为侧重,从导演的代际差异、电影语言的嬗变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电影表演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以及与戏曲表演的关系、电影文化批评本体的反思等等方面,系统回顾了中国新时期电影现代化运动整个精神历程。
    在“导演论”中,作者试图从新时期以来导演的美学精神、文化谱系及代际差异,重新审视这场电影现代化运动中各代导演的不同美学倾向并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审视。例如对“第四代”导演脱离封闭知识结构、试图在八十年代初的电影理论学术争论基础上有意识吸收西方电影艺术手段来拓展中国电影艺术思路的革新精神作出肯定的同时,也对纠缠在“第四代”导演身上的人格密码作出探究,指出“‘第四代’电影导演毕竟是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给予他们太多的哺养,乃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导致“第四代”电影导演“于感情上却摆脱不了对传统文化的某些依赖和眷恋,也使他们的创新倾向增添了被动的色彩”;而在分析“第五代”电影导演的革命性电影语言与充满人文反思精神的文化品格时又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第五代”电影的美学和市场影响力持续了二十多年,其“从观念上以及话语权上主导中国主流电影的时间却是颇有一些长了”,直面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观众与市场以及美学接受的变化;通过对“第六代”导演的边缘化困境阐释,更是联系到电影体制改革以及电影文本本身置于东西方不同视野中的指认遭遇,指出“第六代”导演作品不断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到认同的同时,却“缺乏显著的文化冲击力量,对中国观众缺乏现实的精神共鸣”,在九十年代后剧烈变革的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可避免地遭到边缘化。
    作者在对各代导演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也充分阐发了他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包括色彩美学、空间构图、叙事体例等方面的宏观视野与独到见解。在“语言论”一章中分析了各代导演的视听语言建构方式包括“第五代”的色彩图腾、“第六代”的灰色写实、新世纪以来的大片意识下的奇观视听建构等。而此中最富创见的观点,当属“游离情节”、“环境主题”等概念的提出,作者认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尤其是“第五代”导演,将“游离情节”这一“与叙述表层相疏离的陈述情节板块”用于打破之前中国电影主流的全知全能的叙事形式、进而承载表层叙事所未能承载的文化内义,成为电影文本修辞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装饰品。通过对《黄土地》之“结婚、腰鼓、祈雨”、《黑炮事件》之“阿里巴巴舞会”以及《顽主》之“三T文学颁奖礼”等场景的分析,作者明白地名状了“游离情节”的表达形态及其对电影剧作结构从间离化到促进剧作文化冲击力及增强电影整体叙事表意功能的作用,堪称全书亮点。
    作为长期在戏剧学院执教并致力于电影、戏剧理论研究的学者,厉震林教授在探讨电影文化过程中,亦自觉不自觉融入其对戏剧艺术种种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并与电影本体的论述相结合,在“表演论”中,作者在就影像本体论述新时期电影表演美学的同时,也从戏剧表演学的角度,对戏曲表演技艺与中国电影表演的关系作出了相当有益的探索,指出“戏曲表演技艺对于中国当代电影表演的美学影像,它不仅仅是观念和技术的问题,它还涉及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大文化课题”,强调了其现实与战略意义,对中国电影表演文化以及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对策也尝试作出自己的探索。
    在阐释了新时期电影的文化表现与境遇之后,《电影的转身》并没有忘记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索,通过“批评论”与“实践论”两章对新时期以来电影批评与实践的概述与评论以及对谢晋、吴贻弓两位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极具代表性导演个案的表、导演技巧分析,表达了对安德烈·巴赞“坚持在银幕面前讨论电影”理论态度的向往与实践心态,在相对不多的篇幅中,亦可以看出作者所追求的治学与艺术境界。
    《电影的转身》所阐述的许多论题,都是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而且没有止于就事论事。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电影现代化中的种种问题的宏观描绘与微观体认,作者以其明晰的个人风格建立了通过文化阐释确立过去从而进一步对当下提出积极性建议与思考的学术姿态,这种姿态,恰是本书所传达的最重要信息与精神。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07-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