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不真之真 ------评电视剧《公主嫁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安晓东 参加讨论

    《公主嫁到》是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于2010年倾心打造的古装喜剧,该剧取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喜剧效果。我以前很少看港剧,无非是不太喜欢虚构老套的故事,夸张的表演,离奇的布景。但是,当接触这部电视剧之后,却发现难以自拔直到看完,我觉得里面有隐隐约约吸引我的东西,或者是轻松大笑或者是发人深省又或者是道德教化,一切都显得紧凑自然,令人目不转睛。这是港剧的突出特征,由此我联想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与之盛大辉煌、诡异奇妙、奢侈无比相较,《公主嫁到》更显得精致平淡些,这平淡的背后不是简单低调,而是一流的编剧台词和演员的全心投入,很多内地的电视剧剧本在这些方面并不达标。《公主嫁到》虽然是虚构之作,但它富有历史剧的精神内涵,它营造的历史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感,这部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生动、文词对白优雅有余,同时也将历史细节延宕的非常到位,下面就以《公主嫁到》中的唐代婚姻文化细节为例具体来谈《公主嫁到》电视剧本创作中的优点。
    首先看 “真实” 的历史人物。剧中的昭阳公主被虚构为当年唐太宗宠幸的民间女子所出,六岁接回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唐太宗最为喜爱的女儿,正因如此,三公主刁蛮任性无人肯娶。金家的鉴金号是长安首屈一指的金器制造商,金老爷因为好心帮人而受骗,金家为了挽救家业才不得已答应迎娶公主,其间,兄弟之间皆将娶公主视为人间地狱而争揽,过门的昭阳公主更显骄阳跋扈,要求金家向她行礼,金多禄完全听从于她,三公主的其他姐妹如出一辙,几个驸马深受公主们的压迫欺侮,敢怒而不敢言。难怪民间小儿唱歌谣讽刺唐朝公主,人们不愿做驸马。唐朝人不愿意做驸马是历史事实,一点也没有错。台湾《历史月刊》刊登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寿南的文章说,唐朝人对于担任驸马这件事情,不但不羡慕,大多数还非常排斥。
    宋朝人陈世美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做的美差为什么唐朝人偏偏拒而远之呢?王寿南给出这样的几点原因,一是唐朝公主的品德大多不佳。“不知道是否是李唐皇室家教不良,多数公主表现出的品德往往不好。”唐太宗的合浦公主嫁给了房遗爱,房遗爱即房玄龄之子,合浦公主竟然偷偷和一位和尚僧辩机私通。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嫁与武崇训,却又跟武崇训的堂兄弟武延秀淫乱。皇帝的女儿不是与外人私通就是性情暴戾,所以娶她们对家族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害,驸马不但受气戴绿帽子,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二是家庭礼节的问题。公主是君,驸马是臣,公主身份尊贵,所以下嫁之后不对家人行礼,反而却要家人日日拜见。戏曲《打金枝》突出地将这个问题反映出来,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升平公主,郭子仪寿诞之日,他的儿子、女儿、媳妇全都去拜寿,但唯独升平公主不肯去。郭暧见状就很生气,督促升平公主快点动身,升平公主就生气说:“我是君,他是臣,哪有君跟臣拜寿的道理?”就硬是不去。郭暧就更生气地说:“连皇太子都跟我父亲去拜寿了,你身为媳妇,为什么不去?”然而升平公主仍旧是不肯去,于是郭暧盛怒下,就打了升平公主一巴掌。升平公主平时骄蛮惯了,受不了这种气,就哭哭啼啼地跑去跟皇帝父亲告状,此时郭子仪听了这消息,吓了一大跳,就绑着郭暧,送进宫中求见唐代宗,要向唐代宗道歉。在重礼的中国社会,礼节冲突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三是驸马沦为附庸,无地位可言。公主用的是国家官员,吃的是国家财政,根据《唐六典》记载:“公主府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焉。”剧中的三公主拥有自己的府第,府邸的兴建还拆除了金家的部分房屋。在生活上,驸马要到公主处问安,无公主的命令不准私自觐见。另外,公主死亡,驸马还要为其守丧。驸马的生活就是随时侍奉公主,陪同公主出席公共场合,尚且连一只公蚁都不如,公蚁只需要享受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去劳动,驸马们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同时,没官职,没薪俸,没面子。我们看,这些人物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却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公主的真实风貌。
    其次,“真实”的历史事件。唐代公主再嫁者甚多,从史实来看,唐代离婚再嫁是较为容易的。离婚再嫁的难易和贞节观念的强弱,是衡量婚姻关系自由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唐代看,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习以为常,并未受贞节观念的严重束缚,它与前朝的“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形成鲜明的对照。《公主嫁到》中其他三位公主中就有人有过再婚甚至三婚的经历,三公主与金多禄发生的离婚行为属于和离,起因是,多禄在大街遇到了楚翘,因她头晕遂送她回妓院。大公主制造了一起离间计,妓院发生大火,昭阳看见多禄抱著楚翘自失火的妓院出来,于是怒得当众掌掴他。家人力证多禄的诚信,但昭阳最终决定与他和离。剧中的和离还有一定的程序,墨守成规的丁有维居然同意。这令金家人欢喜不已,但是当昭阳欲向崔太妃提出与多禄和离,却听到崔太妃阻止清云公主和离,最后向多禄说要收回和离要求,金家人为了休掉公主不惜想尽一切办法,他们想从“七出”下手,以不事舅姑及口舌之条作为借口,但是公主以“三不出”的最后一条挫败了他们的计划。那么我们看什么是“七出”,“三不出”呢?
    《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和离。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二、促裁。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即七出:不孝、无子、淫佚、嫉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双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三、义绝。 “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的,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但同时,《唐律》沿袭“三不去”的法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得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唐代离婚再嫁的行为反映了唐代开放的婚姻风气,这还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因为依照《唐律·户婚》的规定,子女即使没有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也要予以认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电视剧中的和离事件完全杜撰,但是和离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却与当时社会的律法与习俗做到一种天衣无缝式的吻合。
    再次,“真实”的典章制度。在很多港剧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官媒这样的名称,这在大陆历史影视剧或者历史文学中很少提及的,《公主嫁到》中的官媒丁有维不但是国家任命的官员而且手中握有相当的权力。他负责媒妁之事,是典型的婚姻中介,他既为百姓服务同时皇亲国戚的婚事也要经他过问。我们印象中的媒人大约都是“媒婆”、“红娘”一类从事拉媒扯牵职业的妇女,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官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官媒源于周代的媒氏,陈故远的《中国婚姻史》对此有过详细的论述。《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嫁殇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刑者,归之于土。”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媒氏的职司所在,这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有关官媒制度的最早和最完备的记载。《管子·入国篇》中这样描述春秋战国时代的官媒:“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可见当时的官媒,除了为年轻人安排嫁娶外,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并整合他们的财产,权力相当大。秦以后设媒官,一般指那些在衙门中执行命婚判决的女卒,元明时期,官媒则是指在衙门中登记的媒婆,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清,《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就曾提到“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烦,那里着意在这些小事上”。贾府是大家族,自然用不着请媒婆保媒,官媒婆大约就是当时说媒人的统称,官字的意义淡化了,私媒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说媒形式,但即使是私媒做成的婚姻也还是要到官媒处登记,接受官媒的监督,这样才符合法律的规定。其实到了明清,官媒与私媒越来越没有明确的区分,事实上却并没有设立官媒这样的职官。这样看来,我们缺乏足够的文献以确认对唐代官媒的了解,《公主嫁到》电视剧中的官媒未必有也未必无,这一形象的介入是一种创新,但是这一人物的出现并非特例也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兴趣了。
    所以,《公主嫁到》电视剧虽然是虚构之作,而且虚构的成分至少占到了九成,但是我们仍然感觉得到它在某些方面带给我们心理上的真实感。很多人说,不能拿电视剧当历史,这当然是对的,我们不可能溯本求源地在电视剧中推究全部历史真相,但是作为文学创作样式的剧本却可以寻找、建构自己的历史,正如《史记》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但并不影响它在文学史的地位,并不影响它作为文学想象的蓝本。《公主嫁到》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取胜,是不真之真。它所呈现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是观众和历史学者更愿意接受的,这里自然包含角色的内心情感和外部形态。当代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节奏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最直接和有效的创作依托,甚至深入潜意识的范畴。韩国有一部电影叫做《霜花店》,除了高丽王那一副帛画和一曲霜花店的民歌,在那里基本上找不到真实历史的影子,但是我们宁愿相信那故事是真的,之所以如此,这就是不真之真的妙处所在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