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上山学本领 下山除妖魔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伟长 参加讨论

     我不否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而言,文学和影视剧的联姻是一种双赢,但那是建立在保持文学性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作家写作品,编剧改编,各司其职,如果一个小说家写作时就抱定了要方便影视剧的想法,他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写作者。
    武侠小说有个老掉牙的套路——上山学本领,下山除妖魔。主人公一家遭仇人杀害,独遗一子,偏偏是习武奇才,遂被世外高人携带上山,倾囊传授武学本领。主人公三年勤学苦练,学满下山,若不幸是在少林寺还得打过十八铜人阵,才能踏入江湖,寻得仇人报仇雪恨,途中还得爱上仇人的女儿,爱恨交加,但还是要拯救武林,终成一代大侠。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近百万字的新作《风语》,就成功地承袭了这种套路,上卷上山学密码,下卷下山破密码。经麦家手,此套路俨然有了脱胎换骨之感,值得研究。
    《风语》被制造的话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运作手段的成熟
    《风语》最近的“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产业市场运作手段的成熟。先是天价版税造话题,据说出版商是提着考克箱去的,像是进赌场,但被麦家断然拒绝。此事有新闻可查,相当具有蛊惑力。接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时引起争议,我们能理解文学杂志走市场的良苦用心,但动辄就在推荐语中不加节制地大声叫好,加上某些人言过其实地称其为华语文学的大师之作,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出单行本时,出版方又硬生生将一本小说分上、下部出版,据说还要出《风语3》。如此这般,写完了抗战写延安,写完了延安写内战,写完了内战写抗美援朝,一不留意作者似乎可以就续集吃上半辈子。最后,同名电视剧在央视播出,虽然镜头中出现了“一次性打火机”和“博士后学位”等低级错误,据说收视率还是创下了央视电视剧8年新高,一部小说同时制造了这么多话题,果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作为麦家的忠实粉丝,他所有作品我都读过。从《解密》到《风语》,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个麦家。一个是成名前的麦家,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单纯的小说写作者,对创作心怀敬意,尽管出版屡遭挫折,依然愿意花10年时光精心打磨《解密》、《暗算》等篇章。另一个是成名后的麦家,作为一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和畅销书作家,麦家已然成为评论界眼中将纯文学市场化做到极致的典范,一个图书、电影、电视的三方宠儿。麦家说过一个“守”字:籍籍无名时,要守得住寂寞;成名后,要守得住名利的诱惑。不过,守不守得住,嘴上说没用,从《风语1、2》小说的状况而言,麦家恐怕是没能守住。
    小说最基本的元素是故事,麦家曾主张好的小说需要一个好的故事,通过故事去传达一个人的命运,表达对人的思考和生活的哲学。《风语》是第一部揭秘中国黑室的小说,黑室是国民党在抗战时期设立的神秘部门,“美国密码之父”雅德利曾在那里工作过。《风语》第一部主要写了蒋介石命令筹建黑室,以破译日本军方密码。负责人在这中间发现了一个数学天才陈家鹄,于是极力邀他加入。同时,日本人为阻止他,策划进行暗杀。共产党人则在暗中保护着这个天才。第二部则讲述陈家鹄学成后进入黑室的故事,面对军统监视,日本人伺机暗杀,老婆是日本人这一敏感身份,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的恶化,抗战局势的转变等,线索交杂丰富。小说展现了我党在谍战方面的卓越成就,小小一个黑室,竟同时有3位我们的同志隐藏其中,每每在关键时刻出手化险为夷。
    作者显然对结构戏剧冲突更拿手,对人物性格及社会伦理叙述心有余而力不足
    只是,读它时我们心头环绕着许多的疑问:为什么日本人安排的刺客恰恰是数学家的小舅子,最后还让小舅子把亲妹妹给杀了?为什么一定要让数学天才的家人全部死于非命,才足以唤起他身上潜伏的革命热情?为什么被蒋介石接见并授予组建黑室重任的国军少将,后来的所作所为如此差劲蹩脚?为什么书中的日本女人被描写得如此美好,美好得像一枝没有生命力的花朵,在与自己的国家和亲哥哥抗争中,竟然没有心理上的变化?书中,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一大堆,虽说爱怎么编是写作者的权利,但小说对故事的合理性毕竟有着严格的、符合文学表达的要求。编剧出身的麦家显然对于结构戏剧冲突更为拿手,而对人物性格及故事背后的社会伦理叙述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做法,在电视剧修辞学中叫做——编,在文学修辞学中叫做——扯,在新闻学里叫做——造。编、扯、造是网络文学大神们的法宝,未曾想到在麦家这里也留有影踪。麦家先生似乎只想告诉读者中国也有黑室,有很多生命消耗在那里,至于黑室到底做了什么,到底破解了哪些密码,是怎么破解的,这些黑室中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几十年来如何被秘密包围,生存情况到底有多残酷,有多少悲剧和无助,小说中则没能充分体现。
    在《风语》里,麦家又重复了很多次那句话:“密码是天书,是迷宫,是陷阱,是危机四伏的数学游戏……一个天才葬送另一位天才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它听上去是游戏,实际上是人间最残忍的职业……”这段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暗算》里也有雷同的说法。就连数学家不愿意去破译密码的桥段都是一样的,《暗算》里的黄依依开始也不愿意,因为爱上了安在天才去的“701”,正如《风语》里的陈家鹄一开始也不愿意。不知道麦家是不是陷入了同类题材的自我重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风语》里没有一个人物写得像《暗算》里的阿炳、黄依依、钱之江那样丰满、讨人喜欢、让人心疼!
    如果有心把书和电视剧进行对照,会发现小说几乎就是电视小说
    至于小说技巧,从麦家以往的小说看来,写得“窄”是他的长处和特点,刀锋上跳舞,智力挑战做到极致,就是我们常说的谍战小说。《暗算》严格说来算不上真正的长篇小说,而是由几个中篇构成,只不过用安在天这个人物串联全篇,从而写出了几个天才人物进入密码界的不同命运。如果没有密码,他们的人生会完全不同。客观上来说,麦家在提升谍战小说的品质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开拓了智力小说领域,至少让类型小说登堂入室,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但如果离开谍战题材这个老本行,麦家就等于自缚手脚,以己之短搏他人之长,没有任何优势。《风语》显示了作家更强的文学企图心,那就是写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这是纯文学的路数,谍战和密码只作为一个元素,不是作品试图表现的重点。恕我直言,往纯文学路子上走的麦家这次显出了他的弱来,暴露了他全部的短处——缺乏把握大时代内在裂变的能力,直接导致《风语》失去了大气风范,对抗战时期复杂的社会形态把握不足,对党派间微妙的关系的叙写也流于传统的套路,谈不上有新的见识。对于陪都重庆的社会环境也缺乏立体细致的深入研究,文字叙述浮于表面。这真是一本尴尬的小说,说是类型小说吧,作者偏偏想要强调时代背景的“大”,说是纯文学吧,社会把握、人物塑造又谈不上有多少突破!
    我不相信以麦家这些年的写作浸淫,不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那麦家为何要放弃长处,而坚持转型呢?我认为这和电视剧创作很有关系。别忘了,麦家是一个编剧。编剧有编剧的工作方式和要求,和文学创作不同。如果说成名前的麦家写小说未必想着改编电视剧,还能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心态,那现在的麦家,只能说他很清楚小说在影视方面的价值。读者如果有心把书和电视剧进行对照,会发现整部小说几乎就是电视小说。那些不容易镜头化的文学几乎是看不到的。我不否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而言,文学和影视剧的联姻是一种双赢,但那是建立在保持文学性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作家写作品,编剧改编,各司其职,如果一个小说家写作时就抱定了要方便影视剧的想法,他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写作者,不值得尊重。文学不是为影视服务的脚本,也不是影视剧的奶妈。文学和影视剧要建立健康的生态关系,就得保持双方的独立性,文学应该将体现人性和社会的价值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而影视剧则用情节和镜头将这种理念表达出来。如果小说完全追求情节力量,那所谓刻画人物命运的追求就是浮云。事实告诉我们,刚在央视落下帷幕的《风语》电视剧,只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上的一部分,而小说更是其中一小点而已。
    有人说麦家江郎才尽,也有人说麦家在逗出版商玩,一个事实不可否认,《风语》是一本相当平庸的作品,是一本谍战版的“上山学本领,下山除妖魔”的小说,远不是麦家的巅峰之作。小说对社会和历史的认知有限,对写作技巧的探索有限,对人物塑造的经验贡献也有限。
    原载:《文汇报》2011-03-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