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探索贵州特色的影视道路——对话欧阳黔森谈作家与影视制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明江 参加讨论

    2011年对贵州影视来说可谓是丰收的一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主要出品方、作家欧阳黔森作为总制片人和编剧的两部胶片电影《幸存日》和《云下的日子》,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市场运作,成功拍摄了电影《幸存日》《旷继勋蓬遂起义》《云下的日子》,三部电影已经在央视和全国院线陆续上映。爱国主义教育题材30集电视剧《奢香夫人》及红色题材30集电视连续剧《风雨梵净山》也将于6月左右与全国观众见面。贵州影视近年来的异军突起让人惊喜。
    作为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的制片人兼艺术总监,欧阳黔森2006年从一名小说家开始涉猎影视创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从编剧开始,到成为制片人,如今已经成为一位既搞艺术创作又搞生产制作及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欧阳黔森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贵州省青联副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先后发表长、中、短篇小说400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等;出版中篇小说集《白多黑少》、短篇小说集《味道》等10部作品。他的长篇小说获得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短篇小说曾获“蒲松龄短篇小说奖”。2005年被贵州媒体评选为“贵州文学先生”。其组织创作生产的9部影视剧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军电视“金星奖”及贵州省政府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20余次。
    2006年,欧阳黔森领衔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在中央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被专家们喻为电视剧《长征》的姊妹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两年后,他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绝地缝生》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拿到了影视宣传贵州的头彩。这部反映贵州改革开放30年科学发展的电视剧,先后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和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优秀作品一等奖。今年,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制作的两部电影又在全国“两会”期间放映。
    一位作家如何成功转身为一名编剧,继而又成为一名成功的影视制作人,他的经验,值得关注——
    记  者:今年对您的工作室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收获的日子,近期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旷继勋蓬遂起义》三部电影已经在央视及全国院线陆续上映,电视剧《奢香夫人》及《风雨梵净山》也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热播。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成立仅两年时间,而之前您只是一位作家,作为影视的制作人时间并不长,在短短两年时间取得这些成绩,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介绍和分享?
    欧阳黔森:不能说有成绩和经验,只是一点浅显的认识。一个作家也要与时俱进,时代的责任是什么,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作家没有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是很可怕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必然。众所周知,武力和经济侵略并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浸透。历史鉴证了文化的穿透力、影响力,告诉了我们,文化持久而深远的强大。我认为,只有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并被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灿烂的辉煌的强大的魅力所感染,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从而开创和形成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从而吹响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号角。回顾历史,任何政党、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样的文化号召。毫无疑问这个号召是睿智的、是有历史高度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历史的责任,时代的任务。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这个责任和任务下热情饱满、坚定信心、大踏步地前进,而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下,中央布置和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科学方法,为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指明了方向。比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等。
    贵州作为经济总量和文化市场体量较小的内陆省,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建设摆上了“四位一体”的全局位置,非常重视,精心部署,多方鼓励。我想,应该感谢贵州省委、省政府不惟身份、不惟体制的做法,感谢贵州日益优化的文化产业环境,让文化与资本正以空前的热情和规模走到一起。
    影视剧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对外宣传贵州形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精神指引下,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的引领和指导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开始整合自己的媒介资源,以超前的眼光涉足影视行业。2009年4月,成立了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
    在盘活体制后,我们的团队就把精力集中到创作中来,不断更新创作思路,用时尚的、有趣的手法来创作主旋律作品,宣传贵州形象,力争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记  者:在目前的影视产业发展大背景下,您对工作室将来的影视发展是怎么考虑的?
    欧阳黔森:商业与社会效益并重是我们的方向。把政府主导的文化做成市场行为,把主旋律电影拍成好看的电影,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我们的追求。
    2010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500多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仅有120部左右走进影院,而且没有几部能真正被观众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影视创作团队没有和观众“想到一起”,还没有把受众市场吃透。
    美国好莱坞的许多电影票房惊人,法国的经典文艺片一样可以做到。中国的文化市场很大,要充分研究受众群体。迎合市场,也要引导消费。我国影视剧创作人员的创作理念、创新能力、欣赏水平和制作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抓住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打造精品力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老百姓的口碑。
    在贵州省委宣传部“十二五”期间贵州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规划纲要里,与黔森影视有关的项目就有《二十四道拐》《风雨梵净山》《伟大的转折》《王阳明》等。
    比如正在放映的《云下的日子》,尽管充满浓浓的主旋律色彩,但同《云水谣》、《张思德》等主旋律影片一样,我们选择了“主旋律唱戏、商业化操作”的路子进行拍摄,从剧本创作、定导演、选演员等各方面,都是商业化的运作,希望影片既有主旋律的严肃性,又要保证故事、表演符合影迷的观看口味。
    我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不等于文化发展就必然滞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也可以实现文化的较快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文化资源丰富的贵州省,是有能力实现文化大发展的。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就能培养造就更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使文化艺术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好内功。同时,文艺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守社会良知,肩负历史责任,顺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不媚俗、不恶俗,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
    贵州的影视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都在力图找准自身定位,向世人展示自我的意识觉醒。文化产业既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今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文化产业无污染、能耗小、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产业在GDP中占有的比重越高,越接近绿色GDP,说明我们的发展路子越符合科学发展观。我们将坚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借助影视作品和媒介推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贵州产业的推介力度,
    作为贵州文化体制改革的践行者,黔森影视就是要为发展非报产业和创新外宣渠道找到一条新路,也希望为贵州特色的影视发展道路找到成功的经验。
    记  者:一个产业的起步,特别是“烧钱”的影视业的发展壮大,没有雄厚和持续的资金来源是不可能的,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是怎么保证资金来源的?
    欧阳黔森:黔森影视做一部成一部,投资者有信心。电影的创作与发行放映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的片子是还没开拍,买家就已经找好了。拍一部成一部,缘于工作室和市场的无缝对接,每一部剧先做市场调研,才开始运作资金、创作剧本、拍摄剧目,只打有把握的仗。
    目前,作为带动贵州省影视产业起步的“火车头”,黔森影视工作室已初步形成了从制作到发行和全国接轨的良性发展格局。工作室作为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非报产业,在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和带动了贵州的文化市场,让影视成为文化投资的新宠,未来两年已签定意向性合同的达5个多亿元。工作室正在酝酿内部机制的改革,使市场功能更臻完善。
    记  者:“十一五”时期,贵州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举措,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积极成效,文化单位借转企改革契机,谋划实施了一批立竿见影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欧阳黔森: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要让市场来进行检验。但是,面对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文化市场良性竞争之间的矛盾,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公益性文化单位大力的支持,在文化市场中为非公益性文化实体打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应该给予文化产业发展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空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群众的各种文化需求。
    影视制作方面,我们立足本地的原创题材,制作技术则接轨国内国际,以灵活的市场机制,把国内外一流的制作团队为“贵州戏”所用,借助名编、名导、名演员的聚合效应,搭上产业发展和对外宣传的快车。贵州人的风采、贵州的山水通过一部部精彩的影视剧在全国立体亮相。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精神指引下,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的引领和指导下,工作室希望抓住目前良好的机遇,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为振兴贵州文化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政治上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以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展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思想;艺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以多样、多彩的艺术形式丰富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追求;质量上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坚决杜绝粗制滥造,满足人们的鉴赏要求。
    记  者:您觉得,在您的众多角色和身份中,作家、编剧、制作人等,哪一个身份您最重视?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切身体会如何?在这种转变中,您最宝贵的经验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欧阳黔森:我是一个作家,当然最重视作家身份。当下作家与影视制片人合作,作家吃亏的多。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谁都知道这个重要性,可是编剧地位尴尬,没有话语权。
    很早以前我也被制片人折磨过,他一会儿一个主意,你在他的主观意见下,不断地反复地写作,几稿下来你不晕才怪。
    为了不晕,我索性连制片人一起做了,必需掌握话语权,使作家、编剧和影视的联姻良性互动。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