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湖南电视现象”与湖湘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健安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许多湘省之外的文化人都疑惑不解地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即: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湖南人主宰政治舞台;八十年代又一大批湘籍文学人士在中国文坛上活跃了好一阵子;而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在一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突然雄起电视湘军,许多湖南电视节目和栏目竟然不胫而走地火遍了全中国。这就是被电视圈内人士称之为的“湖南电视现象”。
    为什么湖南人能在大半个世纪,甚至可追朔到19世纪曾国藩创立湘军以来的近百年里无论是军界、政界、文化界,以至当今的电视界,都能咤叱风云,独领风骚呢?
    笔者通过20多年来在文坛内外,屏幕前后的摸爬滚打中感受到,湖南人之所以能在政治、文化等上层建设领域里常领风骚,确实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的延伸,这就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提出的所谓的“湖湘文化”的延伸,由于有着深厚古老而且不断丰富新的内涵的文化底蕴,于是使得湖南这块并不富裕的土地,也能滋生孕育出参天政治文化大树。这也就是湖南的文学湘军和电视湘军在一般人不看好的生存空间中竟然崛起的基本内核。
    话为什么这么说,能不能这么说呢?笔者在此着重与大家商榷“湖南电视现象”与湖湘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关于“湖湘文化”的特征,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已议论很多了,笔者大多都能认同。比如:
    一、“湖湘文化”本质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远的可追朔到几千年前,当时楚国的三闾大王屈原在湖南境内流放数年之后,闻讯祖国楚国灭亡,当即怀沙投入洞庭湖口的汩罗江,为湖湘文化人树立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最早、最好的表率。
    二、“湖湘文化”,尤其是近代“湖湘文化”,是追求变革和务实的。代表人物有清末维新运动的谭嗣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总指挥黄兴,以及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等。由他们累积沉滤了“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的精神。
    三、“湖湘文化”不保守、不封闭,是主张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早在宋代,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湖南道州人周敦颐就提出“三教合流”的主张。主张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合而为一,打破了唯儒独尊的大一统观念。而后的湖南邵阳人魏源在总结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惨痛教训时,大声疾叫“睁大眼睛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中国第一个明明白白主张改革开放的呐喊者。
    四、“湖湘文化”的精髓是经世致用。多少年来多少中国人受着孔夫子“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影响而成为书呆子,成为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而近代湖南人在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影响下,涌现出不少既有学问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文武全才,其代表人物有创立湘军的曾国藩,有中国第一个外交官郭嵩涛,而后的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都是大有学问的革命实践者。
    五、“湖湘文化”不拘泥于所谓的高雅文化,以人为本,凡百姓喜爱的它都能自成一体,比如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湘菜,名列中国四大绣品之一的湘绣,从“俗”的方面补充、丰满了湖湘文化。
    由“湖湘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推断,湖湘文化为湖南发展史的每一个时期都提供了良好文化生存空间,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依据。
    因此,当电视这门新型的、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一经问世,善于吸收新鲜营养,也适应培育新文化的“湖湘文化”,自然为电视的发展敞开了路子。因而湖南出现“湖南电视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何谓“湖南电视现象”?目前暂时还没有看到有很权威文章的结论,但我们在这里仍可借用这个名词。笔者认为“湖南电视现象”,本质是新时期湖南电视人创造的“湖湘文化”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表象。它基本可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软文化部分。软文化即指湖南电视的节目、栏目和相关的人和事。一块是硬文化部分。硬文化即指湖南电视的产业,包括建筑、娱乐场所和影视拍摄基地等等。
    对于湖南电视的软文化部分人们比较熟悉。相信大多数湘省之外的热心电视观众,也能对湖南电视的一些逐步形成品牌的节目和栏目如数家珍说出个一二三四来。比如获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快乐大本营》,与中央电视台合办的《真情》,有令中国男女瞩目的《玫瑰之约》,还有《有话好说》、《新青年》、《男孩女孩》、《聚艺堂》,以及别具一格的新闻栏目湖南卫视的《潇湘晨光》、《晚间新闻》、《新闻观察》、《今日谈》等等,以及湘省内电视观众喜爱的湖南经济电视台、生活频道、文体频道,湖南有线影视频道。然而,对局外人来说,这只能在形式上让他们感受到湖南电视的丰富多彩,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湖南电视有着较强的冲击力,仿佛是爱吃辣椒的湖南人的那股辣劲的泄露。实际上湖南电视的每一个节目、每一个栏目,乃至整个电视台、整个电视频道,无不渗透着湖湘文化精神。
    我们通过分析代表“湖南电视现象”软文化先锋的《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的策划、制作、播出和发展的过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湖湘文化对于湖南电视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1996年,湖南电视人在全国经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浪潮冲击下,意识到电视屏幕的竞争也将来临。他们开始琢磨如何迎接挑战,如何帮助观众锁定湖南的电视频道这个问题了。自从中国有电视以来的几十年里,办电视的人们已习惯于按照中央电视台的路子办电视、看电视,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人曾戏称,电视是中国报道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电视本身却是改革开放最缓慢的一个堡垒。而此时湖南人提出要改革电视屏幕现象,合理整合电视频道资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说这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是敢于变革的一种湖湘文化勇气。电视不但要给人教育,电视还要给人娱乐。当湖南电视决策者大胆提出这个理念时,许多人还将信将疑。他们小心翼翼地办起娱乐栏目,依然还是老框框、老模式、老调调。前期《快乐大本营》一连被湖南电视决策者“毙”了四期之后,换人,换名,一台崭新的娱乐栏目《快乐大本营》这才痛痛快快,响响亮亮地亮出宗旨登场,没想到这一举措令电视人还在战战兢兢时,却赢得了观众一大片喝彩,热情支持的观众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可是,中国电视圈的许多人并不这么看待湖南人办的新综艺栏目,他们或曰屏幕上嘻嘻笑笑,热热闹闹有碍观瞻,或曰湖南人学港台,模仿痕迹太重,甚至捏造湖南人重金聘请港台影视策划的无端之说。对于这些说道湖南电视人并不太在意,他们相信在市场经济上顾客是上帝,而屏幕竞争,观众也就是上帝。他们相信湖南文化老祖宗说的“以夷之技长图强”不会有错,况且即是模仿港台又有何妨,港台不照样是中国的?关键是能不能坚持,能不能创新,咬紧牙关顶着圈内人士的压力办了下来,效果还真不错,次年争到了刚刚升为国家级大奖的中国电视金鹰奖,全中国刮起了“快乐”旋风。湖南人又成功了,《快乐大本营》每周一个半钟头的节目,广告收入达4千多万元。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学风又一次得到成功验证。也由于《快乐大本营》的成功,湖南电视的软文化部分产生了剧烈的连锁反应,一个一个受电视观众喜爱的栏目应运而生,“湖南电视现象”开始见诸于报端。
    然而,如果说“湖南电视现象”软文化这块渗透湖湘文化影响容易被人理解的话,那么“湖南电视现象”硬文化部分与湖湘文化有渊源关系,是否能被人接受呢?
    “湖南电视现象”的硬文化部分,笔者认为实际就是湖南电视文化产业。它包括广电中心大楼及十万平米的喷泉广场;地中海风格的五星级酒店国际山庄及影视会展中心;占51%股权的长沙世界之窗和长沙海底世界博览馆;占股权50%的传媒上市公司———湖南电广传媒。那么,湖南电视怎么白手起家将国有资产只有2个多亿的盘子做大为如今的30几个亿的?依笔者之见,一是正确理解并坚持了党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二是有着坚韧不拔的湖湘文化人的精神,坚持了经世致用的良好作风。用当年谭嗣同“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的精神来创业。用毛泽东的要将中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伟大抱负来鞭策自己将湖南电视产业做强做大。湖南人相信天底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有志者事竟成。不拘一格造人用人,正是湖南电视业成功的关键。
    “湖南电视现象”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滋润而成为“现象”,而“现象”必将丰富“湖湘文化”。这就是文化的辩证关系。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