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论《续修四库全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方方 参加讨论
过去我在《文史哲》1993年第1期上读到王绍曾先生的文章:《关于编印〈四库善本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刍议》,深有同感。不过我以为《续修四库全书》是荟萃古籍精华的划时代文化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能不能由设想变为现实,我心中无底。从7月11日《人民日报》的报导证实,这一划时代的文化工程, 已经开始启动,将在“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本博览约取、去粗取精的原则,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的著述5000种左右,在4年内影印问世。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几乎使我夜不成眠。 我想就当前续修《四库全书》的意义及其应注意之点,发表我的看法。
     清乾隆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基本上囊括了18世中叶以前我国的主要著作,是古代典籍前所未有的大结集。全书共收录图书3461种,79309卷(此据1964 年中华书局影印《四库全书总目》统计数)。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空前的总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四库全书》并非完善无缺,除了众所周知的部分图书被删窜之外,由于当时纂修诸臣“意在专供人君流览之需,xiòng@⑴非敦崇著述之义,故网罗虽富,屏弃仍多”(邵瑞彭语), 贬入存目的, 就有6793种。还不包括视为小道的章回小说和戏曲,遭到禁毁的著作,更不胜缕指。其次,纂修《四库全书》时,也还有没有被发现的著作。阮元在嘉庆时征集的四库未收书,即达170余种。这只是四库未收书中的一小部分。 尤其重要的是:从纂修《四库全书》到辛亥革命,已有130余年,乾嘉学派所形成的考据之学, 到道咸同光而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大儒辈出,光就乾嘉而论,如戴震、钱大昕、卢文chāo@⑵、邵晋涵、王念孙、孔广森、孙星衍、段玉裁、阮元、王引之、郝懿行等,他们都著作宏富,无论群经子史,都凌驾前人。这都是《四库全书》纂修以后的著作。如果不是续修《四库全书》,就无法兼容并收。早在光绪中叶,翰林院编修王懿荣就上疏主张续修《四库全书》,他说:“时经百载,开通日广,文物日新,厥有市舶泛来前代流通之书;又有乾隆之后通材硕学网罗散失,采集逸佚、复古再成之书;说经补史重注重疏、精校精勘之书;以及天文历算舆地方志政书奏议、私家撰著、卓然经世之书,层见迭出;或先得者残,而重修者足;或沿称者伪,而改题者真;考据一门,后来居上,艺数之学,晚出愈精。若此之类,上溯旧例,应行著录,其为粹美,庶几前编。”(转引自杨家骆《四库全书概述》概1—1—30)王懿荣清楚地看到《四库全书》纂成后100 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书,更重要的是“考据一门,后来居上,艺数之学,晚出愈精”,必须上溯旧例,续修《四库全书》,一一加以收录。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民穷财尽,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当然无法考虑《续修四库全书》。后来光宣之间,孙同康又旧事重提,并拟有《重修四库全书条例》,据说曾受到缪荃孙的赞赏。由于清政府覆亡在即,徒为谈资。民国期间,有识之士,如邵瑞彭、黄文弼等再一次建议续修《四库全书》,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这种建议都不过是一种幻想。在20世纪末的今天,我们再来谈《续修四库全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据我个人分析,当前续修《四库全书》有四个有利条件:
     首先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空前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经济腾飞,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具备了续修《四库全书》的最基本的条件。
     其次,国内大批私家藏书,基本上都集中到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其中善本书,经过普查,并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过去很难见到的古籍,特别是沉埋已久、未刊的稿本、抄本,现在都已显露人间,这就为续修《四库全书》提供有利的条件。
     其三,国家重视古籍整理,弘扬传统文化,而老一辈的学者专家,还有不少人健在,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中青年专家,已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们有足够的主观条件来完成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其四,国内前几年先从台湾引进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缩影本,国内大中小图书馆购置《四库全书》的估计在2500家以上。如果现在续修《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相配套,那就基本上配备了从先秦至辛亥革命的重要典籍,读者可以左右逢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根据上面四个主客观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当前是续修《四库全书》的最佳时机。如果不是现在动手,或者坐等若干年,势必因循延误,能不能搞成,都是未知数。目前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积极筹划,付诸行动,其规模远远超过《四库全书》。这怎能不令人拍手叫好。
     有人怀疑,《四库全书》是经过清朝统治者删窜了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怎么去续修这样的《四库全书》?我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四库全书》中的确有一部分是经过清朝统治者删窜的,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于被删窜的书,我同意王绍曾先生的建议,用编纂《四库善本丛书》来取代。我们不能因为《四库全书》中有一小部分书被删窜的就完全否定其历史文献的价值。
     我以为当前续修《四库全书》有以下四个重大意义:
     第一,续修《四库全书》是清代乾嘉以来我国学术文化的一次全面大总结。收进《续修四库全书》的书,主要是乾嘉以后100多年间在学术上有代表性的著作。 继《四库全书》之后,把这些书来一次大清理,大结集,它本身就是学术文化的大总结。
     第二,我上面已经谈到,《四库全书》纂修时有被屏弃的著作,有未被发现的著作,有被禁毁的著作,有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后sōu@⑶辑遗佚的著作,有被视为小道而不予收录的小说戏曲。如果把这些书全都加以结集,可以补《四库全书》之缺。对保存和传播文献,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第三,从国内图书馆的现状来考察,除国家图书馆和少数省市图书馆、少数高校图书馆典藏古籍线装书较为丰富外,多数省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所藏古籍线装书都寥寥无几。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了查找资料,往往长途跋涉,奔走于几个大城市之间。而且向外单位借阅,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方便,既要花钱,还得受气。近几年购置了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这个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如果能有一套《续修四库全书》与之相配套,那就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必然对教学和科研起到促进的作用。
     第四,新中国古籍整理,向来重视标点、注释、今译,为了满足一般读者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如果每种书都要标点、注释、今译,不但缓不济急,而且是一种浪费。因为教师和科研人员迫切需要的是第一手图书资料,并不是每种书都要标点、注释他们才能阅读参考。因此,影印大部头丛书,应该是古籍整理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续修四库全书》正是这种需要的产物。
     当然《续修四库全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续修四库全书》能否保证质量,真正做到博览约取、去粗取精,把最重要的、有学术价值、有代表性的著作包罗进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组织进去,能否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今天《续修四库全书》与过去纂修《四库全书》不同之处,他们当年是根据各省进呈的图书,一部一部阅读,以定取舍,再象刘向校书那样分别撰写提要。现在我们的书分散在全国各地,每一个专家学者,从选书到撰写提要,不可能坐在家里搞,这就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据我考虑,《续修四库全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专家学者制订详细的类目表、制订编纂凡例和收书范围。类目表最好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为基础,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变动。在收书范围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的意见,可能会有分歧,例如该不该收敦煌古籍劫余,该不该收部分谶纬著作和辑佚书。假使该收部分谶纬著作和辑佚书,一种书有几家辑本的是不是兼收并蓄。关于收书断限和著录方法,必须在凡例中作具体规定。
     (二)鉴于纂修《四库全书》的经验,编纂委员会必须以专家学者为核心。按照《续修四库全书》的类目,由专家学者分别掌管有关类目的选书和提要的编撰。由于选书的范围宽广,部分类目可以分别邀请另一部分专家学者担任。
     (三)必须在专家学者的主持下,制订《续修四库全书拟目》,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然后确定《续修四库全书选目》。为了使《拟目》顺利产生,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包括提要目录)和参考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光凭书目和参考资料,还不能解决《拟目》的问题,必须亲自到各处访书,确定某一种书是否入选,如果不是目验,总是靠不住的。因此搞《拟目》的时间必须适当放长,千万不能草率从事,以意为之。因为这是保证《续修四库全书》质量的关键。
     (四)清代人的著作(包括四库存目),往往一书有多种版本,有单刻本,有丛书本;有先刻本,后刻本;卷数不完全相同。制订《拟目》,必须确定选用的版本,并加注收藏单位。
     (五)按照刘向校书和纂修《四库全书》的旧例,每竟一书,必须撮其旨意,撰为提要,冠诸卷首。我以为如果能够这样做,当然最好。不过这样做,假使时间局促,不易反复推敲,广泛征求意见,然后定稿,未必是最好的办法。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已经出现原本提要,跟《四库总目提要》文字和内容有所出入。这是因为《四库总目提要》是经过纪@⑷笔削加工、统一体例以后的成品,与原本提要,并不是一回事。为了接受历史经验教训,我主张《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出版时,卷首不用冠提要。待全书出齐后,再编撰《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这样便于撰写的提要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统一体例,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为了使编撰提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体例,必须总结《四库总目提要》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和以人论书的偏见,重新缜密地制订《编写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凡例》,以资遵循。
    原载:《文史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