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石油与诗歌的光芒中生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犁痕 参加讨论

    少儿时代就听说过大庆。上小学时冬天的下午天早早就黑了,上最后一节自习课时需要点灯,那时有人从大庆带回蜡板做成自制蜡烛。所以就知道,大庆是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光明的地方。
    父亲是中学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他就在公社中学辅导高考,学生们毕业后送给他的纪念品多是塑料皮的笔记本。那时有一种工业学大庆的笔记本,里面的插页都是关于大庆的彩图——有朝晖中的钻塔,有碧草掩映的白色井房,有冬天结满霜雪的管架,管架周围还有蒸腾的雾气……于是感到,大庆充满诗意,令人向往。
    我初中毕业时,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往大庆油田,全家随父亲迁居大庆。于是,身居这座英雄城市,对大庆有了更多的了解。
    高中课程学习之余,我从邻家一位美丽的女孩那里借来技工学校教材——《采油工程》,进行了通读学习。我的论文《海底石油》获青少年石油科技论文一等奖。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一口气填写了大庆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三所石油院校,志愿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而奋斗。
    考入华东石油学院油气储运专业后,我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课余又从一位胖胖的同乡那里借来了钻井专业的教材,学习了《钻井工程》。1990年,我同另外两名同学骑自行车行程四千里路,考察祖国东部六大油田,进一步了解石油感受石油。我们从胜利油田出发,途经华北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最终到达大庆油田。在大庆油田,我们到钻井队实践一周,在铁人王进喜钻的第一口井旁,我们亲手参与钻了一口油井。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后,我郑重写下了“铁人是我师”的誓言,立志献身石油,报效祖国。
    毕业后回到大庆油田,从扎根基层做起,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一步步成长为油田需要的技术骨干人才。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规划设计、科技进步奖,主编国家设计标准,出版学术专著五部,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中国石油为数不多的油田地面工程高级专家之一。
    多年以来,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石油就如我脉管中汩汩涌动的血浆一样亲切,石油就是我生命中日夜萦绕的魂灵。
    少儿时期,父亲就教我背唐诗,上学以后又学习了很多古诗,父亲给我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千家诗》,竖排的繁体字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初中时,我开始仿照古诗写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绝句和律诗。在乡村那些贫瘠的岁月里,诗歌给了我文化的启蒙。
    高一时,我下铺的兄弟对我说:“应该有一项爱好,将来工作之余,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丰富。”我遍思己之所长,选定文学作为自己的终生爱好。高二时我转学大庆,班上有位出身高干家庭的同学订了《星星》诗刊,课余我从借读《星星》开始,学习新诗的创作。这一时期,我还与湖南隆回二中马萧萧们的诗社保持着通信联系。高三时,我的新诗作品《路……》《黎明·地平线上的小山》在《大庆日报》上发表,这于我坚定对诗歌的热爱是莫大的鼓励。从此,诗歌的光芒照亮了我人生的精神空间。
    大学一、二年级,课余时间里,我参加了吉林春风文学函授讲习所诗歌班的学习,因为其间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诗歌作品,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这一时期,我还获得了全国写作水平大赛诗歌奖,并开始写作诗歌评论文章,把对于诗歌的热爱提升到“学术”的高度。大学三、四年级时,我有更多时间参加学校海燕诗社的活动,组织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朗诵会,主编《海燕诗刊》、校园自印诗选《红月亮》。我的诗歌作品入选《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我成为《南疆诗刊》的记者、编辑,组编“大学生诗页专栏”。这一时期,我与诗歌的距离更近了,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热情。
    毕业时,校园诗友们忍住分别的泪水,向我提出“社会的熔炉会把你诗歌的棱角磨圆”的忠告。但回到大庆油田后,这片火热的天地又激发了我的诗情。之后,我又逐渐认识了大庆的诗人们,赵守亚、戴立然、潘永翔、庞壮国、乔守山、王如、阚峰、李学恒、李俊德、张永波、吕天琳、杨小林、王云、许俊德、余兆荣、李长春、孙德贵、王勇男、迟续、张学勤、祖丙诃、窦同关等等。大庆诗人的群体规模之大、热情之高,在龙江诗坛乃至全国诗坛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鞭策我、推拥我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那是大二一个周末的上午,坐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里,我开始了对诗歌的研究。大学时代便写下了许多评点校园诗坛、研究诗歌创作、学习理论感想等诗歌评论文章,并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
    毕业以后继续写作诗歌评论文章,我集中精力研究的第一个大庆诗人是赵守亚,研究的评论文章分别发表在《岁月》杂志和《石油文化报》上。这对我鼓舞很大,于是后来越发壮大了评论研究的激情,在大庆地区文坛以及龙江诗坛上都引起了一些关注。
    在对诗歌作品的研究和评论中,我更多的是力图剥开语言的表层,去深入研究诗歌的思想内涵,对作品的语义进行哲理性的概括和提炼,挖掘诗歌在语言外壳下的深层意义和诗人内心深处所思考的精神主题。
    在对诗家作品的评论中,我经常愿意引用一些原作中的词句,因而,被别人戏称为词语大串烧。而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引用中解读,在解读中赏析,在赏析中评点。成段引用是为了领会美妙的意境及深邃的思想,词句引用是为了欣赏精妙的词语或评点拙句错词。因为我的读者在读我的文章时,他未必已经看到或能够看到诗歌的原作,不引用就无法举证,不引用就无法评点,不引用就无法共享,不引用,我的文章便是一纸空文。这便是我对诗歌作品评论的一种主张。
    我的评论文章的研究范围涉及对石油诗人的研究评点、对石油诗歌创作的研究、对石油诗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对石油大学校园诗坛的评点、对诗歌关注人本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歌创作与学习的感想与心得,等等。整理和回顾这些评论文章是为了检视,检视自己从前的创作成果。检视是为了新的开始,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我,事业的压力,思维的惰性,体质的窘迫,是否还能在业余时间坚守诗歌这块阵地,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或者就此慵懒下去,与常人无二,过着闲适的生活,或者是转型进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都尚未可知。
    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前,需要通过检视过去以激励未来。我期待着诗坛有一个绚烂的未来,我期待自己有一个理想的未来。祝福诗歌,祝福石油,祝福大庆,祝福祖国!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