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影响“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繁荣的几点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巫晓燕 参加讨论

    商国华的“工业题材”创作现象最近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对工业题材文学的坚守、对工人的热爱、对工业文化的熟悉,是他创作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几个方面。事实上,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创作的几个重镇恰恰都在工业大省,比如辽宁、河北、湖南、天津等省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省份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有着整体推进、作品迭出的趋势,但我们还是发现“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相比照其它题材的发展势头,显然是迟滞的、犹疑的。这里,我想谈谈影响“工业题材文学”繁荣的几点显在的原因。
    首先,“工业题材文学”的局限当然同工业题材本身的局限有关。许多论者认为小说的题材不管是工业还是农业,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它叙事的关注点只能是人,工业或农业、都市或乡村,只是一个具体的人生存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以工厂人群为主体的写作都应属于工业题材的领域。既然是关注人,只要在作品中真诚地去表现当代人所面临的道德困惑、生存尊严的缺失、物欲和精神的对峙,及其所导致的内心挣扎,作品的题材就不再是问题。然而,就从关注个体人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作家在这方面的自觉也很不够,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把这些工业主体人群的精神深度写出来。比如有的作家已经将笔墨从原有的工业小说着力于问题的揭示转向到对工业生活本身的呈现,强调现代企业无时无刻发生着的历史性遽变。但是,在反复地阅读之后,我们还是觉得许多作品的中心仍然是国有大型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更具当下性的背景中的大型企业,这个背景就是当下纷繁复杂的现代工业化语境。作品中作家着力塑造的主人公们的命运、悲剧、痛苦更多的是附着在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企业因无法适应并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而破产的过程中,他们的更为深刻的精神世界、心灵物语仍然是单薄的、甚而是无力的。由此也提出了另一个影响“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氛围中来建构文学话语、挖掘精神资源。
    工业文明不仅给我们的文学视野带来了在农耕时代不可触及的题材,更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有别于过去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即使是表现农村生活、反映乡土民间的作品,如果不以现代人的尺度去衡量、不以现代人的情感去揣摩,也是难以成功的。就当下的中国来说,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地提高,但工业文明及其精神似乎一直被排拒在我们的精神向度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家们是以乡土田园为审美参照对工业文明的现代精神进行取舍,这表现在工业题材创作的群体性乡土心态,如刘庆邦、谈歌、刘醒龙等人的创作,多表现现代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摩擦,用乡土的美来抗衡现代人精神的困倦和肉体的衰败。
    其次,“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滞后,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艰巨历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理念更新都有着密切关联。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原动力的象征物,它动态地孕育着鲜活的生命力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因子,它本身已经具有了说不尽的深度和人文内涵,这无疑为作家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处于经济、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企业所具有的内外矛盾,要比中国当代工业发展历程中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复杂,再加上现代都市文明的全面浸染,这使得作家在驾驭工业题材上要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为清新的历史意识。在这方面,中短篇“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有较大的收获,比如曹征路、肖克凡、李铁等的创作,把个体的人在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经历的迷惘和挣扎深切地传达出来,也自然地将中国当代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映射出来。
    最后,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常常以为工业题材好像离文学的审美想象距离远了一点,因此不容易驾驭和展开,或者说常常认为工业是理性精神的产物、文学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两者难以兼容。但是在以人类全部的科学和技术进步为依托的现代工业文明时代,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这是因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与科学结合,有利于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事实已一再证明,以理性精神为依据的科学与以形象思维为依托的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正是人类现代精神领域的两个层面。那种认为科学、工业领域中难以进行艺术表现的观念,是有失偏颇的。
    如果说以上诸方面是影响“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向纵深发展的显在因素,那么还必须看到作家的主观因素也极大地制约着“工业题材文学”的创作,这从商国华创作现象中就可以看出。首先“工业题材文学”的写作确实需要作家对工业文化、工业现象、工业环境有深切的体认,甚至要有着“真挚的感情”,因为对于工业文化的审美想象是需要建立在主体亲历基础上的想象,否则就会使文学作品变得虚假、失真、空洞,文学的基本品格就会丧失。其次,“工业题材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对于当今社会的特殊群体——工人,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还要洞察他们生存的历史轨迹与内在逻辑;不是隔岸观火式地“观看”他们的生活,而是以赤子之心“拥抱”他们的生活,恐怕只有这样,才不会仅仅是隔靴搔痒地描摹他们的生活之痛,而是立体地表现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价值。
    期望着更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工业题材文学”的出现。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