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十五六年前,现在担任厦门大学教授的谢泳先生在《山西日报》副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称,真正的小说写作高手,实际上并不是那些吃着国家俸禄的专业作家,而是二月河这样潜隐于“民间”的业余作家。我以为,如果只是说专业作家中确实存在一些不称职者,那么,这种说法当然是能够成立的。但如果是以全称判断的方式,由此而将所谓的专业作家们一网打尽,全盘否定,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成立的。现实的情况是,中国最优秀作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这些专业作家们。当然,对于谢泳把二月河看作是潜隐在“民间”的小说高手这样一种说法,我本人是极为赞同的。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1945年11月3日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现居河南南阳。据相关资料介绍,二月河的本名和他的笔名,都是有来历的。他刚刚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当时,人们正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和上党战役报捷、家乡终于获得解放的欢乐之中。于是,身为县武委会主任的父亲凌尔文,与战友们经过一番研究,集体给这个初生婴儿起了一个名字——— “凌解放”。“凌解放”与“临解放”谐音,带有盼望和迎接解放的意思。而作家笔名的来历,则又与他自己的本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月河作为凌解放的笔名,是他年满40岁,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时,才首次使用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当时所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名字与历史长篇小说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自己创作的是长篇历史小说。但在另一方面,自己的名字却叫凌解放。一个历史,一个现代,二者之间的不协调是十分明显的。于是,就琢磨着使用一个笔名。究竟用什么笔名好呢?还得顺着“凌解放”来找思路。凌者,冰凌也;解放者,开春解冻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们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吗?于是,这“二月河”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笔名。 或许与他本人的本名有点关系,二月河成年后有过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他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就参军入伍了。在部队期间,二月河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连副指导员等职。一直到十年之后的1978年转业,转业后到南阳市卧龙区工作。曾经历任区宣传部科长、区文联主席,1995年当选为南阳市文联副主席。 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惊人的精力,成功创作了堪称卷帙浩繁的清代“帝王系列”历史小说。说起来,他的这一举动,与他的红学研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关系。早在1980年代,他就在红学研究的重要杂志上,接连发表过《史湘云是禄蠹吗》和《凤凰巢与凤还巢》等优秀论文,引起了红学界的重视。1982年,他还以红学学会最年轻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红学年会。正是在研究红学的过程中,他萌发了创作“帝王系列”的强烈冲动。 从1984年起,二月河开始撰写《康熙大帝》,历时4年,完成全书,共4卷160余万字。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1989年,《康熙大帝》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又获河南省第一届优秀文艺成果奖。1990年至1992年期间,他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万字,由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雍正皇帝》获湖北省优秀图书奖。1996年,又获河南省第二届优秀文艺成果奖。1995年10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初评,《雍正皇帝》在参评的120部作品中,曾被大多数评委所看好,在无记名投票中,以历史小说第一名的身份入围了20部候选作品。虽然最后未能折桂,但从其作品所拥有的口碑来说,《雍正皇帝》之未能获奖,只能被看作是茅盾文学奖本身的遗憾,无损于二月河小说本身已经具备的优秀思想艺术品质。此后,二月河又完成了《乾隆皇帝》6卷,200多万字。 在二月河的清帝三部曲中,思想艺术层面上最值得注意的一部,应该是第二部《雍正皇帝》。二月河十分成功地刻画塑造了雍正皇帝这样一位颇具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而且,在刻画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家一直在坚持着难能可贵的批判性思想立场。以一种批判性的目光去看待帝王,充分显示出二月河某种珍贵的思想理性的存在。 原载:《太原日报》2009-11-12 原载:《太原日报》2009-11-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