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突围于精神围城——读长篇小说《同龄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尹江平 参加讨论

    清晨时分,如烟的雨丝,仍在飘洒着。凭栏远眺,目送春光,远处的树林、草丛、花簇被飘渺的晨雾笼罩着,和着微风,翩跹于洁白轻纱中的曼妙舞姿如油画般朦胧。推开书房的小窗,凉凉的风带着清新的雨扑进来,像个顽皮的孩童,撒娇似的扑到脸上,口里,怀抱里,感觉由浑浊到清爽的通透。沏上一杯热茶,看那白色的雾气随着凉风摇曳,袅袅飘散,叶瓣在慢慢舒展,优雅的上下飘移,此情此景,未及品尝而人先醉了。一阵凉风拂过肌肤,有了些许凉意,用手握住还散发着热量的茶杯,一股温暖由指尖弥漫到全身……,在这风雨营造的婉约韵味中,昨夜心中那份来自书中的感动在不经意间夹杂着一丝惬意与温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生命的回声,旋律与文学的田园牧歌遥相呼应着,那是心绪的迸发,是感情的喷涌,是思想的感悟,是命运的激响。它如此优美,让人陶醉,文学的音乐将我们的心灵陶冶得如此美丽。
    人们不可能踏入到人生的同一条河流!岁月无声,悄然远去,了无痕。今天的人们,本应更加珍惜生命,但好像羞于谈理想了,许多人选择了沉默与玩世不恭,看上去好像活得洒脱,其实也许是用洒脱掩饰内心里的郁闷和迷茫,有的人看似颓废,其实已经暴露了内心的渴望,只不过不肯面对现实而已。每个人都渴望人生的咏叹调是激扬高亢的,可以自出机杼,尽情挥洒,弹奏出独特的人生感悟曲。
    不朽的文学名著或杂感随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无穷无尽的艺术空间,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一个个凄美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精神感悟,宏伟精妙的内在结构,令世人难忘,就像现在手里拿着的这部书!
    它是文学的高峰构建,伴随阅读的愉悦,能给人以思考。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审美的过程当中,思考也是快感。对读者来说,引起思考不是一种负累、负担,其实是种快感。
    它能引导读者的思想冲破牢笼,获取新生,一次次精神的突围,使得人类世界得以无限拓宽与延长。不断突围,心便不断地飞翔。
    它的创作人固守民族阵地,守着民族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传家宝”不松手;它体恤读者的情感,给它们一个港湾,在受伤时可以停靠,在幸福时可以分享。
    它——长篇小说《同龄子》!作者——魏玉明先生。
    有了浪漫和遐想,即使一片落叶,也能够倾倒整个季节。
    有了思想和真情,即使一部小说,也能够倾倒整个文坛!
    润物无声,仿佛如初春的雨丝,这个真正的文坛精英,以匆忙的脚步,带着具有思考者品行的作品,向着需要他的人群疾步走来。
    高尔基说:“文学既人学”。一个有着高尚灵魂的作家,才会用真情关注生活及芸芸众生。魏玉明之情,犹如山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魏玉明之情,就象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过千山万水,萦绕在读者心头。
    精神突围,灵魂升华,让我们跟随《同龄子》一起接受灵魂的洗礼吧!
    文似看山不喜平,贵在有波澜。长篇小说《同龄子》绵绵一百多万字,将新中国自诞生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通过东北安平市一个家族的成长发展历史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从他们一家三代人的起伏人生经历中,铺展出了新中国真实的历史。小说在情节构建上规模宏大、巧妙精细,在其中设置有文学大家余秋雨先生所崇拜的两难结构,很有造诣;从优雅有力的叙述风格看,作家魏玉明先生更注重一种民族的或说是人类的智慧传达,一种经过提炼后的纯粹,澄明,宽广,与悠远的诗意。那些温情与雄壮混杂在一起的氤氲气息潮起潮落,充溢在整部书中,使理性品德带着夺目的光彩划过夜空,成就乐章的华丽。从作品的精神内核来体会,会发现,只要肯倾听,生命的声音就细碎无边。真理之窗总会向善于思考和虔诚实践的人们敞开。“害怕捉襟见肘,露出才智不足的窘相”——这种担忧限制了许多作家的创作突围,而魏玉明先生却丝毫没有这些顾虑,有的只是上帝在打开了一扇窗后,对他说:你来,把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长篇小说《同龄子》通过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陆炳章与祝新华告诉读者:心灵卑微导致人格的低下,心灵高贵导致人格的高尚。人的肉体固然是主要的,但人的精神更是高贵的。没有精神的肉体,就像枯死的树干,虽然看上去依然挺立,但风雨袭来时,便轰然而倒。精神是人的根,有了精神,不管风吹雨打,人都能傲然挺立。
    一个民族地位的提高,需要有一根支撑灵魂的精神杠杆,那是股能助人达到人生极至的力量,它能吸引世人的目光,魏玉明的《同龄子》里就有这样一根杠杆,它撬升了中华民族的基座。
    “精神突围”,这个奋发的主题贯穿小说始终。正像柳青说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人生每个弯、每个坎都需要用眼光和胆略实行精神的突围。
    小说中祝万成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民族资本家及旧工商业者,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诞生时,他必须做出选择:对抗?支持?书中写他的商店为迎接建国让利销售时一波三折,情节生动且矛盾激烈,在此,魏玉明先生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思考的空间:祝万成在这个历史时刻需要在思想上突围,其实他不可能没有顾虑及个人利益的权衡,他做出了正确选择,为什么?看似偶然,其实是歌颂了我们民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胸怀坦荡的高风亮节,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旋律,这种民族性格使得祝万成的选择成为必然,他因此为后续情节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如果作家仍然将祝万成描写成一个奸佞、狡诈的守财奴,处处与人民作对,那么不仅失去了自我、在作品的寓意上沦落为二流作品,更是对自己才智的忽略和对我们民族性格的藐视!艺术需要永恒,永恒需要用深刻的思想来经营。《同龄子》这样一部雅俗共赏的名篇巨著,在生动感人的故事背后,蕴涵着无限的深意。
    中国社会经历了太多的事件,每一次事件的来临都需要一大群人的自我超越与思想突围,它考验着民族灵魂的坚韧与极限。魏玉明先生在这期间设置了极为低沉的格调,就是为了烘托书中那些亮丽的音符。第二位主要人物祝国栋在时代变迁的浪尖上,被混混沌沌地卷入洪流,身不由己地漂上浮下,但他始终没有出卖自己最珍贵的良知和灵魂。在那个年代里,这位辛勤耕耘并有着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被迫害成劳教分子,竟成了被改造的对象,何其荒谬。这种精神的折磨是一堵墙、一条河,它需要用品德去冲破、去跨越,否则只有平庸与死亡。如此窒息的精神围城扼杀不了祝国栋,生命历程中每一点细节的苦辣甘甜,惟有他最清楚;生存过程中的每一节脉络延展,也任由自己在某几个暗夜中回味、感受。“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他是如此认为,豁达的背后是自信与乐观,魏玉明先生表达的自信,是成功的先驱,是摆脱困境的长矛,是开拓精神的后盾。拥有自信与责任的人,就象祝国栋样,一扫混沌平庸,变得与众不同且无往不胜。
    一个人的大成功,固然往往是因为他事业的辉煌,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因为他拥有尊严。有尊严,人才会活得有骨气;有尊严,才不会被别人踩在脚下。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儒家古训,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捍卫尊严,应该是生命的主题。一个人只有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信念才不会缺失,人生的阵地才不会陷落。
    小说《同龄子》的第三部份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传承是基调,而树立新的、前瞻性的、正确的灵魂更是进军民族精神领域的历史号角。祝新华是一个时代的先进代表,在他身上混合了继承与发展两种血脉,尚处在如日中天的年华,就实现了两次精神突围,在灵魂上就得到两次洗礼。第一次发生在学生时期,因不屈服于强加的屈辱,他用各种方式为自己抗争着。姑且不论父亲的遭遇是否公平,单论家庭的因素就能将人分个三六九等这一点上,祝新华开始了他的思索。在逆境中,铺天盖地的攻击没有玷污他思想纯净的天空,一小撮人的淫威没能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积蓄着能量,并做了在那个年代绝对称得上“壮举”的事情: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最繁华的街区——南京路,抛撒出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特殊武器——传单!这种精神突围比起祝万成、祝国栋更需要勇敢与果断!在人身上他仍然是祝新华,为免遭毒手而四处奔波,可在精神上他已经获得了自由与尊严,动物蜕皮似的痛苦,是为了更加成熟壮大;心灵的涅槃,让他重获新生。一个灰暗的年代被魏玉明先生用充满意味和刀刻般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他那灵动的笔,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矛盾交错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的张力,让我们忽略了那个年代的沉闷,却专注于倾听祝新华生命的声音,读起来真挚感人,像山涧的溪水纯净清凉般流进心田,给人一种被浸润和洗涤的畅快感。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经魏玉明先生的过滤沉思,被谱写成另一种不平凡,那是精神范畴的不平凡,是一种高度。
    第二次的突围发生在大学毕业后的从业选择,在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民众的思维习惯还是保守的,这缘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在传统中属于保守的范畴,这种无形的精神围城在祝新华的身边无时不存在,屈服它,祝新华至多算个拔尖的工作者;冲破它,则是历史的先行者,改良民族精神的开拓者。他选择了后者,义无返顾地将墙体推倒,从而看到了围墙外更美的风景。他这一推,推出了民族精神崭新的天地,推出了时代新的纪元。在这个天地中,他放开手脚,将无限风光收入眼底,直至将这个天地的空间扩大到世界!
    魏玉明先生感叹当今平庸人群队伍的庞大,深刻指出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惟独缺少尊严和勇气!少了尊严,就少了对厚重的传统精髓、丰富生命涵义的感知,多份平庸,就多了堵精神羁绊的围墙。
    小说《同龄子》在内容设置上有个两难结构,作者真诚地把自己艰难的思考,递交给读者,在欣赏的过程当中,接受这种艰难,然后一起投入思考,于是就获得了黑格尔所说的思考快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读者这么一个麻烦:林黛玉和贾宝玉都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但恰恰因为贾宝玉不具备做丈夫的任何品质,而林黛玉也不具备做妻子的任何品质,他们之间是一个无法结合的人格构架。无法想象,一个做了丈夫的贾宝玉将是什么样,和一个做了妻子的林黛玉将会怎么样。同时,又让读者希望他们好,但是心底里又有另外一个希冀是:他们万万不可结婚,一个如此小心眼,多愁善感;另外一个如此花花草草,心猿意马。他们最好是精神占有。
    《同龄子》描写祝新华与刘文静的爱情经历保持了悲剧结构与两难选择,这是魏玉明先生的伟大之处。祝新华与刘文静都是优秀青年,情投意合,读者也希望他们终成眷属,同样无法想象的是他们的结合会怎样,一个是传统保守的良家女子,目光较为短浅,一个是风风火火的急先锋,远见卓识,性格的迥异窃以为彼此精神占有是他们情感最完美的归宿,也许依刘文静的性格她不会过多干涉祝新华的选择,如果祝新华永远在浅层次中生活也许他们可安度一生,但最终他们没有走到一起,用发展的眼光看,私下认为未必不是好事,姑且不论事业发展,单就能在一切激情归于平静后仍能点燃祝新华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这点上,刘文静简直无法与方佳怡相比,这点是才华横溢的祝新华难以迁就的。读者也会联想到很多延伸的。魏玉明先生设置这一切用了刘文静的怀春—彷徨—顺受—伤别—忍受直至死亡,情节链条一气呵成,悲剧性的结局也是另类的完美结局。这一切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玉明先生把人们一直以为的两种难于调和的思维表现形态:理性与诗性,用文学实践完美交融,在艺术上实现了大一统。生活这本书,他读得很认真,抓住了不为常人所洞悉的智慧火花,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伟大的作品。他读懂了读者,也让读者读懂了他。正如余秋雨评价赵本山所说的:赵本山不是艺术学院培养的对象,而是艺术学院研究的对象那样,人民文学家魏玉明先生也是文学界需要研究的对象,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现象,是一个课题。
    心中的霜雪如果不用心灵去融化,是送不走的。魏玉明先生长期以来对民族精神的动情关注和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使他的生命在写作中燃烧,他用思想的光辉抗争黑暗,用真心的爱恋冰释冷漠,用持久的凝望洗涤污浊。
    《同龄子》是一本注入了灵魂文字的书,是魏玉明先生十几年来呕心沥血在文学田野里辛勤耕耘的果实,它承载着思想的流淌,背负着民族的使命,它让那些空泛抒情的励志格言相形见绌,在灯火阑珊的浮华世界里,它会指引读者成功突围于精神围城。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12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5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