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百艺相通的可喜收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运贵 参加讨论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吴德铭把近30年来辛苦耕耘、探索的理论成果汇编成《文林艺园徜徉录》,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37万余字,由三块内容组成:文艺论文;作家作品评论与创作札记;专家对吴德铭作品的研究与评论。
    吴德铭既从事文艺评论,又从事文艺创作,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实的创作成果:散文、诗歌、纪实文学和戏剧、影视。他不仅明了创作的甘苦和理论的重要,更知晓“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深知“创作、理论同时并举、相辅而行”,“是最难能可贵的”(见“自序”)。他敢于知难而行,勇于躬身践行,在自己的创作与评论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索,较好地做到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他这部“文艺论文选”的最大亮点和突出特点。
    该书有几个特点:一是较强的理论性;二是强烈的现实性;三是鲜明的政治性;四是丰富的知识性。该书蕴含鲜明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勇敢的探索精神。
    先说较强的理论性。作者的文艺论文,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针。有自觉、明确的理论思维。这种思维,贯穿到了他的每篇论文与评论中。这种鲜明的理论思维,在一般评论中已经不多见了,作为一个老评论家,对于自己确认的科学理念能信守如一、始终不更,非常难得。
    再说强烈的现实性。吴德铭是老一辈文艺评论工作者,能始终关注、长期参与现实的文艺实践,实属不易。选入他文集中的24篇文艺评论,都是对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即时到位的品评。而收入到他文集中的11篇文艺论文,更是对时下带有全局性的重要的文艺思想、文艺现象的宏观探究。比如他对“自我表现”理论的批判、对当前文艺市场问题的探索,对诗歌、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创作的思考,对未来戏剧的思索等等,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说鲜明的政治性。吴德铭的文章,从来不含糊其词,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不着边际的话。他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文笔犀利、用语考究、行文泼辣,一针见血,这正是文艺评论所需要、所提倡的良好文风的体现。
    四说丰富的知识性。作者这部文艺论文选,对古今中外文艺理论著作的引述,对文艺作品的引用,对各种文艺学科知识的介绍,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作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俄国的别、车、杜,列夫·托尔斯泰;中国的《乐记》《诗品》《文心雕龙》和历代文论等等;非常熟悉,对马恩列斯毛的文艺论著与思想更加了解。只要我们翻开他的文艺论文集,随处可见,俯拾即是。
    除了这四个特点外,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艺现象的敏锐观察能力、对文艺理论的勇敢探索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几乎贯穿于他的全部论文。比如他对“自我表现说”和“文学主体论”的批判和剖析,精细入微、有理有据、鞭辟入里;他对当前文艺市场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发表了16年,但仍然对现实有指导意义。他说:“文艺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必定有着商品属性”,但“作为一种具备特殊品格和特异功能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需要特别重视社会效益,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我们的文艺产品固然也有娱乐、消遣作用,但其主导价值应当是创造内容健康、格调高尚、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而又具有审美趣味的作品,达到教育、感染、鼓舞人民奋发向前的艺术效应。文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应当是并行不悖的、统一的”(46页)。他还对“不少作品一味地媚俗”现象,进行了批判。
    吴德铭的有些文艺论文,还有不少新见与创见。比如他对报告文学基本特征、诗歌创作痼弊、未来戏剧的特征、戏剧艺术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等等的论述。报告文学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是其生命,新闻性是其文体特征,文学性是其内涵。而他认为报告文学有四个特征:“真实性、新近性、文学性、政论性”(69页)。“除了真实性外,报告文学还特别强调题材内容的新近性,或曰时效性。”并对“新近性”作出了深刻的阐释。“所谓‘新’者,”除了“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同时又包含着更丰富的含义,如新鲜、新颖、新奇、新生、新型、新兴等”(64页)。又如他对新诗创作痼弊的概括:“魂衰体弱,魂不附体”(71页),聊聊8字,穷尽痼弊、入骨三分。再如他对散文大家冯牧的评论:“冯牧的散文具有恢弘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壮美的情调。”(106页)如果吴德铭自己没有报告文学与散文的创作实践,没有对诗歌的深入研究,不可能有如此言简意赅的妙论。这些观点,显示了他对文艺问题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
    吴德铭在其书“自序”《百艺相通 虚实相生》中说:“如果说,理论是务虚,创作是务实,两者之间惟一正确的关系只能是虚实相生、虚实相长。”并说:“百艺相通且可互鉴,是我奉守的一条美学准则。”如朱光潜所言:“实践实感是真凭”,“不通一艺不谈美”。一个评论家,至少应精通一艺,最好能涉猎几种艺术门类,方可领略“百艺相通”的奥义。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和真正把握了“百艺相联相通”与“虚实相生相长”的辩证关系,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自由徜徉,游刃有余”的评论境界。也就是说,进入评论的“自由王国”。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0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