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题材选择对报告文学作家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晓升 参加讨论

    作为文学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报告文学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从早期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到文革之后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宗英的《大雁情》,再到后来王宏甲的《无极之路》、何建明的《落泪是金》、赵瑜的《马家军调查》,直至近年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等,无不传播广泛并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让人们记住了作品与作家的名字。究其原因,除了作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表现力,大都与题材本身的选择紧密相关,所以,研究报告文学题材与报告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对于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和报告文学的繁荣,无疑具有启示作用与指导意义。
    近年报告文学创作态势
    众所周知,报告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初期曾创造了令人炫目的辉煌,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胡平、张胜友的《世界大串联》,孟晓云的《胡杨泪》,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钱钢的《唐山大地震》,赵瑜的《强国梦》、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等等,一大批作品风生水起,花团锦簇,脍炙人口,也将报告文学带入建国以来最兴盛时期。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也出现像王宏甲的《无极之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何建民的《落泪是金》,李鸣生的《中国“863”》,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等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但报告文学总体上讲,从作家阵容和作品数量及影响力等方面,都难以同报告文学的鼎盛时期相比。
    其实,如果从广义的报告文学(包括纪实文学)上讲,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作者和数量也不少。君不见大量的历史揭秘、企业广告文学占据着全国各种报刊,甚至各种都市报或市民晚报也热衷于连载历史揭秘的纪实作品。然而,盘点近年来的报告文学作品,真正能打动读者引起反响的作品却寥若晨星,能让读者记住名字的报告文学作者也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因,除了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大批报告文学作家的隐退或流失、报告文学作家整体的表现力和作品的感染力不足等原因,题材、内容与社会、读者的疏离也是重要因素。一些报告文学作家只顾埋头写作,不抬头看路或观察社会风云,不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不慎重审视自己想写或所写题材是否有足够的读者,是否有足够的价值和意义。到头来,辛苦采访、创作出的作品鲜有人关注,甚至连发表和出版都会遇到困难。
    其实,相比于小说,报告文学肩负着更加直接的时代责任与社会使命。相比于小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以更敏锐的嗅觉、更强的感受力、及时关注现实生活的细波微澜和时代的风云变幻,及时捕捉社会大背景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现象和典型问题,以扎实的采访、生动的描写、深入的思考、高度的概括力和较强的表现力进行创作,回答公众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影响力,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可以说,报告文学是题材决定论,选对了题材,报告文学就成功了一半。
    优秀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影响力
    回眸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总是与时代同呼吸,与现实相关联,与民众共命运,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远的影响力。
    新中国刚刚诞生,立足未稳,美国为围剿新中国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新中国倾尽全力抗美援朝,全国人民日夜关注战况和子弟兵的安危。这时候,来自硝烟弥漫的朝鲜前线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描写的那些出生入死、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英雄群像,拨动了全国亿万读者的心弦,作品也成为新中国初期报告文学的名篇和经典,入选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从此也让一代代中小学生记住了魏巍这个名字。
    作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山作品之一,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的诞生与影响,源于“文革”刚刚结束,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和科学春天的来临,“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时代呼声响彻神州大地,被“文革”耽误了整整十年的中国大批知识分子重整河山蓄势待发,大批莘莘学子正为刚刚恢复的高考奋发学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数学家陈景润多年默默无闻潜心攻克数学难题的事迹被及时发现,并生动形象地推到了公众面前,自然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深深共鸣。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省无极县县委书记刘日进入了作家王宏甲的视野。刘日胸怀天下,睿智开明,改革开拓,克己奉公,一心为民。
    1985到1993年他担任无极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赢得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戴。王宏甲敏锐地发现和捕捉到了刘日这位县委书记的感人事迹和典型意义,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作品出版后洛阳纸贵,一时间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争先恐后地纷纷连载、连播,甚至还改编成形式新颖的电视报告文学,取得报告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轰动效应,使无极县和刘日在全国家喻户晓。以至于文怀沙发出了“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刘书记”的感慨。《无极之路》之所以轰动,正是因为作品的题材与内容触摸到了时代的敏感神经和当时社会生活的脉搏,与公众的内心渴望相呼应,从而引起了经久不息的共鸣。因为那个时期,人民群众渴望激情回归,更期待现实生活中能出现更多像刘日那样的党的好干部。
    可见,报告文学影响力的大小与否,首先取决于作品题材和内容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否与人民群众的内心渴望和精神需求相呼应。
    当然,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类似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作品。
    报告文学作家该如何选择题材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报告,生活的缩影,社会的透镜,现实的聚焦,文学的轻骑兵,它理应站在现实的前沿和时代的制高点,及时迅捷地捕捉信息并以文学的形式报告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传达社会的情绪,追问、探索、思考并回答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众生、审视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相伴而来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焦点和社会热点,选题时要摸准时代的脉搏,触及社会的神经,抓住读者的兴奋点,想写、所写的作品应该力图引起公众的普遍兴趣并吸引他们的阅读,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打破自我圈子和文学圈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广阔火热的现实生活,以文学和社会的双重标尺去捕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精心策划报告文学选题。所以,个人视野、策划能力、思想深度、文学表现力,对报告文学作家至关重要。
    在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应试教育被广泛诟病的时候,高举高打、泛泛或扫瞄式地抨击应试教育已经难出新意,而公众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关注与质疑却持续不断。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北京文学》捕捉到了一个独特角度,找到了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题材,组织曲兰创作了《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这篇报告文学。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儿子如何从一个淘气调皮、大学都考不上的差生,通过自学最终成长为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的典型个案。这个个案,既有力地抨击了现行僵化教条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对人才的扼杀,也及时报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这一新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鲜明的时代意义。作品在《北京文学》2002年第5期发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全国十几家报纸广泛连载,并直接促成当期《北京文学》杂志的脱销。
    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和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日益增多,2003年,曲兰创作了报告文学《老年悲歌》,这篇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2003年第6期: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由于体力不支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只能是苟延残喘;另一个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电话问候,以至于死后尸体的腐臭四下飘散惊扰了邻居,其子女才闻讯姗姗而来……诸如此类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个个展开,中国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状况令人揪心!作品发表后同样引发强烈反响,被全国各种报刊广泛转载连载,再一次促成当期《北京文学》杂志的脱销。
    看病难、看病贵及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现象,多年来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同样也是万众瞩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但与教育问题一样,如果高举高打、泛泛或扫瞄式地抨击已经难出新意。就在这个时候,作者朱晓军关注到上海反腐医生陈晓兰,此前他已经为《家庭》杂志写过与陈晓兰有关的文章并已经发表,他征求我意见,问我是否可以将陈晓兰反医疗腐败的事写成报告文学。我当即说好:一方面,公众痛恨医疗腐败,医疗腐败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陈晓兰是个正面的反腐英雄,作为大夫她能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为维护医疗公正和患者利益伸张正义,其壮举令人尊敬。从陈晓兰揭露医疗腐败入手揭示中国当下的医疗现状,不但富有战斗力和关注度,而且形象生动,很有价值。很快,朱晓军写出的《天使在作战》刊发于《北京文学》2006年第6期,引起强烈反响,作品被广泛转载、连载,并获得了包括年度正泰杯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新中国60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优秀的报告文学,首先是因为有优秀的题材。而优秀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民大众的渴望和情感紧密相关的,无论你是写现实还是写历史,无论你是写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还是写社会问题,你所描写的对象都必须与人民大众共同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有某种关联,必须与人民大众的思想和情感息息相通。只有这样,你的笔与人民大众心灵深处的琴弦才能形成共振。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事半功倍,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