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老舍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滕倩兰 参加讨论

    老舍提供给读者一副副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卷,他所塑造的人物无论是何种类型,知识分子还是下层人民,无不脱胎于市民阶层,身上都带有浓厚的市民习气,老舍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抒写了他们脆弱的个体生命在生活的重压下被撕裂的痛楚。悲剧是人类自由意志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的结果,也是人的美好愿望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矛盾的结果。悲剧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它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对苦难现实的正视与抗争。老舍作品的悲剧体现在行为动机与结果的完全悖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在改善生存境遇的愿望受到阻碍时,仍然要为寻求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而拼命,可追寻的结果却是越陷越深,并为付出最沉痛的代价。即使主体陷入无从选择的两难境地时仍然为实现理想而抗争。这些表现生命的苦难甚至是毁灭的作品折射出老舍的悲剧意识。
    仔细审视老舍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悲剧主体都是堕入肉体与精神双重毁灭的悲惨境地的满族人或具有满族气质的汉人。在老舍沉郁的悲剧意识中,居于核心层面的应该是对于本民族及成员历史命运、性格的悲悯与批判。老舍的同情和悲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同族兄弟姊妹的关切。叙写这些普通平民悲剧人生的老舍,是怀着怎样一个滴血的灵魂!老舍的全部创作集中表现出一个作家对于底层百姓尤其是普通旗人命运的严肃思考。在体察底层旗人苦难生活的同时,老舍又清醒地看到八旗子弟们醉生梦死的空虚与沉沦。却又无法力挽狂澜,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更令老舍悲哀并忧虑的是,这种民族性格的退化并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品质恶劣,而是已形成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与民族肌体的习俗与习惯。那些命里注定要一辈子生活在八旗制度紧骨箍下的满族人,他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剧,在这大悲剧统摄之下,更出演着无数个体人生毁灭的悲剧和整个民族沉沦的悲剧。
    作为一个充满历史忧患感与社会使命感的伟大作家,老舍并未陷入本民族的狭窄胡同,而是站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进行严肃的悲剧性审视。这一切,深刻影响着并构成了老舍精神世界中无可替代的悲剧意识,反过来老舍又将这种意识贯注于笔端,充满深情地叙写着满族旗人乃至整个老中华民族的悲剧历史与悲剧人生。老舍在文章中显示了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他曾说过:“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他在《四世同堂》中也借诗人钱默吟之口,陈述过这样的愿望:“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除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的思想——就是一方面想作高官,一方面又甘心作奴隶--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平凡的,象一条牛似的往前慢慢地蹭;……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这是他在国难当头之际,反省中华民族衰微积弱的主观原因时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对民族文化所做的深入检讨和对由此带来的民族文化毁灭性悲剧的洞察与遇见。老舍选取民族危亡的背景暴露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不仅在直觉上惊视骇听,而且自然地引发人们注意他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长思索:一个国家的落后,不仅仅是某一经济模式的不足和某些技能器物的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它还鲜明地表现为一种落后的社会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又表现为一种国民的卑微人格。 老舍从作品的一幕幕悲剧中传达出,一个落后的民族只有把它的文化心理素质提高到当代先进文化水平,即从处于历史被动地位的百姓提高到主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现代国民的地位,才能使民族精神得到复苏,民族特性得到保存和发展。
    老舍抒写个体人生的悲剧与民族文化的悲剧,揭示其间的必然联系,探求其深刻根源。从作品中,传达出老舍对于人性尊严、人生温暖以及健全的民族精神、文化内蕴的热诚呼唤与严肃思考。作家卢隐曾强调,创作家对于社会的悲剧,应该用热烈的同情,沉痛的语调描写出来,使身受痛苦的人一方面得到同情和绝大的慰藉,一方面引起其自觉心,努力奋斗,从黑暗中得到光明--增加生趣,方不负创作家的责任。老舍更是站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哲理高度,怀着强烈的爱与恨,洞察生活中的悲剧,捍卫人的价值与尊严,构建民族蓬勃向上的性格与精神,表现了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百折不挠的创作实践中达到了一种独步的境界,这大约正是他的作品享誉海内外且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3]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4]舒乙.老舍.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5]崔恩卿,高玉混.走近老舍.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原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03期
    
    原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