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金玉之后是败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子龙 参加讨论
 
 


    几年前,在县新华书店里偶然看见著名作家杨志军先生新上架的长篇小说《藏獒》,我毫不犹豫就掏了钱。尽管当时我在经济上非常拮据,可以说花的是基本生活费。但在街边凉荫里读了几节,就由衷地认定,这钱掏得值得,非常值得!正是这份由《藏獒》带来的极大的阅读喜悦,当从新闻媒体上得知《藏螯(二)》问世的消息时,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七十多里外的县城,争先恐后地又买下了。然而,这本作为《藏獒》续篇的《藏獒(二)》,令我大失所望。如果说,《藏獒》让我反复阅读,以至于把一本崭新的书翻破,还不时拿起来再欣赏一遍,并不厌其烦地向周围的文学阅读爱好者竭力推荐,借给他们看,怂恿他们买,使我们这个边县有了一个小小的《藏獒》读者群。那么这《藏獒(二)》,勉强通看了一遍,就被我束之高阁接灰纳尘去了。论篇幅,《藏獒(二)》比《藏獒》长出去了将近十万字,书捧在手上,确实更具厚重感。但是,比起《藏獒》地域文化的深厚、意境的深远、氛围的空灵、叙述的简洁、故事推进的跌宕有致、人物个性和动物特征的丰满,《藏獒(二)》 说穿了就是用臃肿的文字进行臃肿的情节堆砌,连一部好作品起码的结构美都严重缺失。没有了上部中堪称精华的东西,只是以蜂群般嗡嗡扑面来的文学一味地呈现獒与狼獒与其它猛兽激烈血腥的打斗场面,是无法扣动读者心弦的。有了这份怅然的失望,于是,当《藏獒(三)》又赫然摆上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我就连拿上手翻翻的心思都没有了。
    其实,优秀文学作品的续篇走败,不仅体现在杨志军先生的《藏獒》系列,从其他作家的系列作品上我们也能略看出一二。云南著名作家范稳先生的边藏系列长篇小说之二《悲悯大地》,虽然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但比起前一部《水乳大地》来,就呈现出相当大的差距,不仅结构流于平俗,在《水乳大地》大开大合的魅力结构面前相形见绌,其内蕴与前一部相比,也有着天壤之别,阅读起来,已经没有了《水乳大地》所能给读者的那种震撼心魂的艺术魅力。甚至,我们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上个世纪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的小说集《南行记新篇》,作为续作,比起他之前的小说集《南行记》来,不知道要差去了多少。《南行记》和《南行记新篇》,完全就可以归于经典之作和平俗之作两个跨度很大的档次。而且,就连文学大师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后两部《春》和《秋》,比起开门之作 《家》,毫无疑问也显逊色。这样的例子,只要是熟悉现当代文学的,可以举出很多个。
    这实际上就是作家的积累和积累利用问题。优秀作品的产生,除了文学创作技巧造诣外,还需要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但往往一部优秀的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也就基本上将这个作家在这方面的积累耗得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下,需要作家理智地收手,进行再次的积累,或者毅然转换题材领域。如果缺乏这一清醒的认识,还要继续写同一类题材,就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了,是很难写出同一水准的作品的,更别说有所突破。很多“续篇”无可奈何地败走,都毋庸辩驳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就《藏獒》系列来说,后两部的出现,似乎更值得读者玩味,值得作家们深思。在第一部也就是《藏獒》的最后,草原上经过民主改革,建立了结古阿妈藏族自治县和青果阿妈藏族自治州。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已经对小说中所有的主要人物和主要藏獒完成了塑造,在情节发展上也没有留下读者需要追问的悬念,甚至不惜跨越时空距离,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父亲、白玛乌金、丹增活佛、索郎旺堆头人、大格勒头人、李尼玛、梅朵拉姆、藏扎西、巴俄秋珠、送鬼人达赤、上阿妈草原的七个孩子和小说中的主要藏獒冈日森格、大黑獒那日、大黑獒果日、饮血王党项罗刹等的结局,都作了非常清楚完备的交代。特别是对群獒的成功的塑造,别开生面地,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完全可以与世界经典名著 《野性的呼唤》媲美。《藏獒》的结尾是这样的:“大黑獒那日去世以后,父亲就离开了他的学校,离开了西结古草原,带着一公一母两只小藏獒回到了西宁……他很快就老了。他总说他要回到他的西结古草原,回到他的学校去,但是他老了,再也回不去了。……父亲和藏獒,就这样,成了我们永恒的梦念。”也就是说,《藏獒》 不仅已经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也把作家在这方面的精华积累基本用完了。而且,从以上基本可以判断出,写完了《藏獒》的杨志军先生,是没打算《藏獒(二)》和《藏獒(三)》的创作的。《藏獒》后面没有缀以序数“一”,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催生后两部作品的,是《藏獒》发表和出版后在读者中所产生的连声叫好和不断攀升的发行数字。正是这样,才有了后面两部作品。尽管不能说是“金玉”之后的“败絮”,但相对于读者众口赞誉的第一部来说,却可以说成是“狗尾续貂”。虽然,这样的“狗尾续貂”之篇,借助于第一部的成功在读者中产生的轰动效应,无论怎么差,在发行上都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会给相关杂志和相关出版社还有作家本人赢得可观的银子。但这样的续作,在我看来,不仅对读者,就是对作家本人,对相关杂志和出版社,都恐怕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原载:《文学报》2012年08月02日
    
    原载:《文学报》2012年08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