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青埂峰之谜 ——红楼谜话之二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通灵宝玉丢失后妙玉所占的乩语为:“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宝玉随僧道而去时从空中所传来的歌声是:“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据此可知,通灵宝玉的安身立命之处是青埂峰,而将它携带入世即“来无迹”并带其而去即“去无踪”者为癞僧跛道,故弄清青埂峰和僧道二人的寓意,其实也就是弄清了通灵宝玉的来龙去脉了。
    只有当僧道二人是顺治化身的时候,通灵宝玉是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象征的结论才能成立,因为只有顺治才有资格来证明曹宣的真实身份。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缔造的,只有父亲或者母亲才有能力和资格将一个人带到世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僧道隐写了曹宣的亲生父亲顺治,实在是最符合逻辑的事情了。
    知道了妙玉是在与元英宗的联系中来写曹宣的2月6日生日,也就可以发现作品为什么在通灵宝玉丢失后由指代了顺治的岫烟去请妙玉来扶鸾了:元英宗的生日解决了通灵宝玉的“来无迹”问题和“青埂峰下倚古松”的问题。
    “来无迹”是说曹宣1660年2月6日诞生在清皇宫中之事,没有在《皇室玉牒》和其他史书中得到记载,“去无踪”是说曹宣离开曹家和亲生父亲团聚之事,也没有在历史典籍中得到任何记载。一句话,“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青埂峰下倚古松”是在与元英宗和元仁宗的联系中,来写曹宣生于2月6日之事,也就是通过历史上的元英宗2月6日生日,来写曹宣的真实生日。
    如前所述,元仁宗死于1320年1月21日,该年他36岁,故把这个日子落实到顺治身上,就是1673年1月21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壬辰。元英宗登基的日子是1320年3月11日庚寅日,该年他18岁,故把这个日子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77年3月11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丁亥。用1673年1月21日代表顺治被记成死人之事,用1677年3月11日代表曹宣原本是位可以登基成为帝王的皇太子,这两个日子的干支丁壬化木,正是最能体现夫妻之情的关系,即丙火怕壬水来克,故将丁妹嫁给壬水为妻。因此这两个日子就是“情根”,谐音就是“青根”,再谐音就是“青埂”了。这也不仅仅是在使用谐音法的结果,还有其他缘由:这两个日子一为1月,一为2月,都是春天。古人用五色配五行和四季,春天五行为木,其色配青,此其一。两个日子为丁壬化木的关系,木色青,此其二。故“青埂”的说法还暗示了两个日子隐写的是两个春天中的日子,两个日子是丁壬化木而不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和戊癸化火的关系,因为后四者也是“情根”,即是“黄根”、“白根”、“黑根”和“红根”,但却不是“青根”,故“青埂”的说法就是相当精确地了。
    现在把1673年1月21日和1677年3月11日在卦气图中的爻位连在一起,如下所示:
        1677年3月11日20:26到12日20:57,讼卦九四爻。
        1677年3月10日20:05到11日20:26,讼卦六三爻。
        1673年1月21日9:16到22日9:37,需卦上六爻。
    即1673年1月21日9:16分之后,1677年3月11日的全天,便构成了八卦中的艮卦,艮取象为山为石,故这三爻就是“山峰”也就是“青埂峰”了。而1677年3月11日是由元英宗登基的日子即1320年3月11日庚寅日来的,庚寅的纳音五行是“松柏木”,1320年对于1677年来说,当然是古代了,故说“青埂峰下倚古松”。发现了这些,自然就不难悟出作者通过元英宗的生日来写曹宣的真实生日的构思了。因为元英宗和李显不一样,他既不是皇七子,也不是作了皇帝的皇九子的儿子,如果不是由于他生于2月6日的缘故,他是没有资格成为以古喻今法中用来隐写曹宣遭遇的重要人物的。
    在“便弃在青埂峰下”处甲戌本有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现在我们知道,此批的寓意是:由于顺治被记成了死人(用元英宗死日即“青埂峰”来喻指),才导致了曹宣太子身份被废,没有成为像元英宗一样登基的皇帝即“无补天之用”。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总结青埂峰的史实寓意:通过元仁宗和元英宗的父子关系,来写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也就是说,这是通过元英宗的生日,来写曹宣的真实生日,因为他之所以是顺治的皇七子,就是由于他出生于此日的缘故。发现了这一点,才能对靖藏本67回回前一段语序错乱的批语给予正确的排列组合与解释。
    这段批语的原文是:
    四撒手乃已悟是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必何削发埂峰时缘了证情仍出士不隐梦而前引即秋三中姐。
    此批出现在67回的回前,并非偶然。这与我在《红楼梦、庚辰本、己卯本及其他》一节中所指出的己卯缺少67回的寓意是一样的。
    周汝昌先生的校读是:
    后回(四)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湘莲三姐。(《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l976年版,1055页)
    戴不凡先生的校读是:
    末回撒手,乃是已悟缘了。玉兄虽眷恋,却破此迷关,何必削发。青埂峰时证情,是仍不出士隐梦,而前引即中秋三姐。(《版本识小录》,《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辑,259页)。
    二位先生的校读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一是都添改了字,周先生添加了两个字:湘莲,改了两个字:将四字改为回字,情字改成青字。戴先生添了末、玉兄、青四个字,改了一个字:将四字该成末字。二是如此一来,语句还不是很清楚,这一点在戴先生的校读中表现的就更加明显。
    只有发现了《红楼梦》一书的真正谜底和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谜语手法外,才有可能对此段批语作出正确的校读和阐释。我的校读是:
    四时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情埂峰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梦。三中秋即是姐(解),何必削发而引?
    这个校读没有改动一个字,显然文字上要通顺多了。但由于《红楼梦》中的批语也是谜语,也是有特殊寓意的,故将这段批语的谜底考释如下。
    古人称春夏秋冬为四时,故这里的“四时撒手”,是指春夏秋冬与宝玉出家之事的内在联系。就是说,要想彻底明白“四时撒手”的寓意,就必须先弄明白宝玉出家即“撒手”和春夏秋冬即“四时”的特殊寓意才行。
    宝玉出家的寓意,“前因”是指他失去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后果”是指他离开曹家与顺治团聚,柳湘莲出家的寓意也是如此。如前述1732年是在与李治的联系中来写顺治长寿的最佳年份,该年和1693年在与李治的联系中,都好比1661年。从1732年回数到1714年为19年,这就是宝玉出家时19岁的史实寓意。之所以如此构思,自然是因为用李治来指代顺治的时候,相应地就应该用李显来指代曹宣。而李显活了55岁,1714年曹宣就是55岁。
    所以宝玉被僧道携带而去时,在毘陵之地就遇见了父亲贾政。这是因为,把顺治的生日落实到1732年,就是1月30日,把李显死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714年6月2日,这两个日子月加日减,就是7月28日了。而苏轼就是在他66岁即1101年的7月28日,死于毘陵即现在的常州之处的。故贾宝玉19岁出家后与父亲的诀别,其实是从1732年1月30日回数到1714年6月2日的隐语,是父子生离死别之事的隐语,而实际上,此时二人早已经团聚了,把这两个日子连在一起,所传达的就是父子团聚的信息。1月30日与6月2日算出7月28日,也是贾母的生日从7月28日开始庆祝的真正谜底。
    宝玉入大观园后就作了《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和《冬夜即事》的四时诗,《枉凝眉》中有“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太虚幻境中有“春感司”、“秋悲司”,虽然没有“夏啼司”和“冬哭司”,但“朝啼司”和“夜哭司”就具有了冬夏的寓意,因为“啼哭”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在呼应眼泪四季长流的说法的,可见四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了。这是因为,从曹宣出生的1660年2月6日,到他失去太子身份的1661年1月5日(孝庄矫诏在1月6日立康熙为太子,故1月5日就好比曹宣太子身份被废的日子),正好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从董鄂妃死亡的1660年8月19日,到1661年1月5日13:42未时交立春节之前,即按节气算为1660年的最后一天,就是“秋流到冬尽”,这是在写董鄂妃之死和顺治之被记成死人(如前述立春即迎春可以指代顺治死日),以及曹宣失去皇太子身份。从曹宣出生的1660年2月6日到隆禧出生的1660年4月22日,就是“春流到夏”,这是在写隆禧替代曹宣成了皇七子,曹宣失去了皇七子身份。这个理解的正确性,在眼泪还债的说法中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证实,别处再细说。
    综上所述,“四时撒手,乃是已悟”的寓意是:知晓了作品中春夏秋冬即“四时”和宝玉出家即“撒手”的寓意,也就是知晓了曹宣的真实身份即“乃是已悟”了。“此虽眷恋,却破迷关”的寓意是:对于曹宣来说,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即知道了自己原本是位可以登基成为帝王的皇太子,自然也就难免对此有所眷恋;但同时由于自己并没有成为帝王,也就没有受到帝王们所必然要受到种种限制,也就好比“却破迷关”了。这层寓意,作者在宝玉去赴考也就是离家后再也没有回来时给予了明确的说明:走求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帝王是天下最大的名利占有者,故曹宣去应考即写他的真实身份就是“走求名利无双地”了。而如果把名利比作束缚人的樊笼即关鸟兽的笼子,则排在第一位的樊笼就是帝王身份了,故失去太子和帝王身份也就是“打出樊笼第一关”了。这个说法与咏宝玉的《西江月》中“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说法是互相照应的。故宝玉中了第七名是在暗示曹宣的皇七子身份,贾兰中了第130名则是在暗示他的太子乃至虚幻的帝王身份,贾兰中举的这个寓意比较复杂,别处再细说。
    由此来看,“情埂峰证了前缘”的寓意就很简单了:曹宣在皇宫出生后和顺治的父子情缘即“金玉良缘”是“前缘”,曹宣离开曹家后和顺治团聚的父子情缘是“后缘”,“情根峰”即“青埂峰”也就是1673年1月21日和1677年3月11日,通过元仁宗死日和元英宗登基日,十分精确地暗示了曹宣2月6日生日,自然就确凿无误地证实了曹宣和顺治的“前缘”了。这里最为关键的情字,如前述是壬辰日和丁亥日两者之间的丁壬化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木石前盟”中的“木”的部分寓意),是“青”的本字,因此是披露作者构思之笔,在本原的意义上是不能更改的。
    “仍不出士隐梦”的寓意是:作品开头,英莲三岁时,士隐梦中见到了僧道在谈木石前盟的“仙缘”。甄士隐提出要看通灵宝玉,和尚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于是让士隐看了通灵宝玉的正面,当甄士隐还要细看反面时,就被和尚夺了过去。这个细节的寓意是:曹宣和顺治的“前缘”是“阳面之缘”也就是“生缘”,二人的“后缘”是“阴面之缘”即都被当成死人后的缘分即“死缘”。31回湘云和翠缕大讲了一通阴阳一理的道理,同时说扇子的正面就是阳,反面就是阴。古人称阳为生,阴为死。所以通灵宝玉的正面就是阳面,此面之缘就是“生缘”了。顺治和曹宣之所以只有一面之缘即“生缘”,是因为:虽然顺治的这个真正的皇七子的存在没有在清代的相关史书中得到记载,但当时宫中和相当一部人,应该知道顺治有过这么个儿子即“过了明路”的。而曹宣离开曹家后和顺治的父子团聚,就很少有人知道,即便知道,也没有“过了明路”,即无法公开向世人明确宣示的。就是说,士隐梦中与通灵宝玉的缘分,只是“前缘”,而不是“后缘”,故“情埂峰”所证之“前缘”,自然就没有超出士隐的梦中之缘即“前缘”了。就是说,“仍不出士隐梦”的说法,其实是对士隐之梦的寓意加以暗示和交代:甄士隐和通灵宝玉的“梦幻情缘”即“木石前盟”即“仙缘”,就是“前缘”。
    表面上看,“仍不出士隐梦中”的说法比“仍不出士隐梦”更通顺些。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人们为了语句的通顺,很容易把这个中字和“士隐梦”连在一起,就避免了把它和秋字连在一起形成“三中秋”的说法,作者通过三个中秋节来写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的重大构思,就不容易被发现了。由此就能看出,周汝昌先生的校读,就被作者“蒙蔽了去”。
    “三中秋即是解(姐),何必削发而引”的寓意是:知道了《红楼梦》中三个中秋的寓意即1660年8月15日丁酉,1672年8月15日丁巳和1729年8月15日丁巳的寓意,一部《红楼梦》的真正谜底即顺治和曹宣父子的“再生缘”就解开了,就不用通过宝玉出家和湘莲削发即1714年6月2日和1688年2月6日,来引导大家发现曹宣的真实生日和被立为太子之事了。后两个中秋节的具体寓意我已经在前面有关中秋节的论述中讲得很清楚了,下面再补充一下第一个中秋节的具体寓意。李显活了55岁,曹宣55岁时是1714年。从批语不断提示的看《红楼梦》要看反面的说法中,根据湘云和翠缕大讲的阴阳一理也就是正反一理的说法,对曹宣来说,在与李显的联系中,他“死亡”的1714年就好比他出生的1660年了,于是1714年6月2日就好比1660年6月2日了。李显死时李治若活着就是83岁,而顺治83岁时是1720年。现在把1720年1月30日即顺治83岁生日和1660年6月2日连在,可以传达出如下信息:顺治在1720年时还活着,他可以证明曹宣的真实身份:曹宣就象李显一样,是位皇七子和皇太子。1720年1月30日干支为丁酉,按照节气算是2月,1660年6月2日干支乙酉,故两个日子月加日除,就是8月15日。丁酉和乙酉连在一起组合出的干支还是丁酉和乙酉。把这个8月15日落实到1660年,该年的8月15日就是丁酉日。
    这里的姐字需用谐音法了。因为如果作者直接写成解字,就太明显了。而且这个姐字加上三字,就能起到误导读者联想到尤三姐的作用,就不会和中秋的重大构思联系到一起了(周汝昌先生和戴不凡先生的校读,就都上了这个当了)。另外让人联想到三姐也是有必要的: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故事,写的是曹宣和顺治的父子情缘,柳湘莲指代的是曹宣,尤三姐指代的是顺治,别处再细说。反正这种寓意人们也无法发现,作者在此稍微披露一下也无妨。
    出家作和尚需要剃光须发,故“削发”指宝玉出家和湘莲出家之事,当无异议。宝玉出家扣1714年6月2日,湘莲出家则指这个日子和1688年2月6日即把李显被废日落实到曹宣身上的日子,这一点需要在湘莲和尤三姐的故事中加以具体说明,此处无暇细论。
    我上面初步解决了通灵宝玉“来无迹”和“青埂峰下倚古松”的寓意,也揭示了“情埂峰证了前缘”这段所有批语中最难读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批语的史实寓意,而与青埂峰关系最密切的情节,就是宝玉和凤姐中五鬼之事,因为此时和尚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十三载矣。”所以要想证明我上面对青埂峰的理解的正确性,必须能对二人中五鬼事件以及这个“十三载”的说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也需要对“去无踪”和“入我门来一笑逢”的寓意加以明确说明才行。且听下次分解。
    正是:安身立命青埂峰,
    生金死海与谁同?(元英宗生死之日的干支是甲子和癸亥,纳音五行为海中金和大海水)
    池飘葫芦空挂壁(元仁宗生死之日、元英宗生日的隐语,别处再细说),
    日月双悬有古松(元英宗登基日的隐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