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宝钗对黛玉的关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一、从思想上关心
    

(一)黛玉抢答牙牌令
    第四十回写道:“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说完,饮了一口。”
    第四十回的回目的后半是“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黛玉共抢答了四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双瞻玉座引朝仪”、“仙杖香挑芍药花”。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惊梦》一出。
    “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里张生的唱词。
    “双瞻玉座引朝仪”——出自唐代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号》。
    “仙杖香挑芍药花”——出处不详。也许是《石头记》的作者所写。
    值得注意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分别来自于《牡丹亭》、《西厢记》。《牡丹亭》、《西厢记》在清代长时间里属淫书——禁书,至少是家长坚决不让后代看的书。
    “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宝钗已经发现“问题”,并以“回头看着他”来提醒黛玉。
    (二)黛玉“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
    第四十二回写道:“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过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宝钗冷笑道:‘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宝钗所言“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其情节在第四十回里。黛玉因抢答牙牌令,匆忙中说出了《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西厢记》里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
    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道”,有长篇的说教。这一通长篇的说教,内容丰富,涉及了好几个方面,多半符合宝钗一贯的思想,有几句是为作者代言的,如“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宝钗的这一通长篇说教中,有一半的篇幅是以自己为例,讲了自己怎样从喜爱“杂书”转变到不看“杂书”,循循善诱,谆谆教导黛玉走“正道”。对这一段,应该怎样理解呢?
    专门评论这一段的红学家不多。我有幸看到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志武教授对这一段的评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王志武教授评点的《红楼梦》。
    在该书的《前言》里,王教授表述了独特的系统的观点。该《前言》长达九千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王教授在该《前言》里写道:“(黛玉)为了保持与宝玉的知己爱情,她不得不接受薛姨妈提出的‘钗正黛次’的方案……把这看作是自己在贾府所能争得的最好前途。……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彻底否定了林黛玉给宝玉做次妻的前途。”
    针对宝钗“款款的告诉他道”的长篇说教,王教授在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有评论。王教授写道:“(宝钗)她对黛玉,过去不乏争风吃醋、明争暗斗,而现在却是暗中挟制,当众吹捧。她说自己七八岁上就看诗词杂剧,这就比黛玉先知了一步。开始是大人不让读自己偷着读,后来是自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不再读了。这就是说宝钗看杂书比黛玉为早,但没有被移了性情;而黛玉读杂书较宝钗为晚,反被移了性情,以至于说酒令时不自觉地说了出来,说明黛玉已误入‘歧途’。现在宝钗‘审问’她,教训她,正是要她迷途知返,面对现实,不要再做《牡丹》、《西厢》的美梦了。她的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我不同意“钗正黛次”的说法,也不同意“宝钗‘暗中挟制’黛玉”的说法。
    我以为,宝钗怀着真诚之心,劝告黛玉不要看《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不要移了性情。
    当然,以如今时代的高度来看,宝钗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在清代乾隆时期,宝钗的观点却被社会普遍认为是正确的。
    我以为,重点不是讨论宝钗的观点(不要看《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不要移了性情)是否正确,而是讨论宝钗的动机是否善良。
    我认为宝钗的动机是善良的。我们可以这么假设一番——如果宝钗不提醒黛玉,而让黛玉继续“失于检点”,这对谁不利呢?自然是对黛玉不利。
    我可以肯定的说——作者根本没有否定《牡丹亭》、《西厢记》之意。
    我想,清代大概是一个矛盾的时代,看昆剧《牡丹亭》、《西厢记》,是可以的;看《牡丹亭》、《西厢记》之书,是不行的。大约听听而已是可以的,仔细阅读是不行的。
    我说的这个矛盾,在《红楼梦》里有例证。
    第二十三回写道:“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梨香院的戏班子是贾府的戏班子,既然“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昆剧《牡丹亭》,便迟早要在贾府内演出《牡丹亭》,于是乎,黛玉和宝玉肯定能看到《牡丹亭》。
    

第二十三回写道:“茗烟见他这样,因想与他开心,左思右想,皆是宝玉顽烦了的,不能开心,惟有这件,宝玉不曾看见过。想毕,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茗烟嘱咐他不可拿进园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宝玉那里舍的不拿进园去,踟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
    

《会真记》就是《西厢记》,当然也是茗烟这次采购回的。
    

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看见了便如得了珍宝”,“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那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以及茗烟所言“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都反映出荣国府的家长们不准宝玉看这些书。公子不能看,何况小姐?!
    再看薛家,“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因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社会不容《牡丹亭》、《西厢记》这类书的存在。
    既然如此,让黛玉杜绝在公开的场合“失于检点“的言行,是爱护、保护黛玉之举。
    因此,用现在的话来说,宝钗“从思想上关心”黛玉。
    从黛玉的感受来看,宝钗的动机是善良的。第四十五回写道:“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如果联想到第三十四回袭人已经向王夫人说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之类的话,如果联想到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黛玉周围的环境,实际潜伏着危机;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宝钗的提醒,对于黛玉来说,具有何等的必要!
    王夫人始终不知道黛玉看过“杂书”。可见宝钗提醒的及时。
    

二、从生活上关心
    

第四十五回写道:“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宝钗“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这日宝钗来望他”,表明宝钗连续两天来看望黛玉。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表明以往宝钗经常来看望黛玉。
    

宝钗运用她深湛的医学知识,向黛玉提出了“先以平肝健胃为要”的极重要的建议。可以说,这是对黛玉最大的爱护!
    

第四十五回写道:“黛玉叹道:‘……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笑道:‘……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以后宝钗每天坚持派丫头送燕窝粥给黛玉。真情实意。实在是不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