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石头记》的六个书名是一个大谜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振兴 参加讨论

    大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说: ……至于《红楼梦》本身底疑问,使我每每发生误解的,更无从说起。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胡涂。…… 《红楼梦》底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这不知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看,可知《红楼梦》的的确确不折不扣,是第一奇书,像我们这样凡夫,望洋兴叹,从何处去下笔呢!【1】
    我的答案是,应该从文体上去下笔!看一看《红楼梦》特别是前八十回文字的文体究竟是不是小说?既然你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研究的时候,“你越研究便越觉胡涂”,那么你就应该对《红楼梦》的文体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俞平伯先生是一位智者,我们的大红学家们也都是智者。他们大都发现了《红楼梦》中的问题。如书中之“谬误”,“《红楼梦》底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俞平伯),书中“地点忽南忽北,服饰非满非汉,官制若明若清,语言南北交错”(刘梦溪)。【2】王蒙先生也发现了问题。他说,“‘脂砚斋’这个似乎对文学知之甚少对曹家知之甚多的刻舟求剑的自封的老大,偏偏插上一杠子,变成了事实上的‘红学祖师爷’。……这对小说写作人来说也确实是一大灾难。这是命定的小说的‘扫帚星’……”。说这是把“最好的文学被非文学化了,最好的技巧被无技巧化了,最好的描写刻划被非描写非刻划化了反而实录化了,最好的创作被非创作化了。”【3】王蒙先生这是在用文学作品、小说的标准来剪裁和否定曹著的。
    红学家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发现了《红楼梦》(《石头记》)的问题,但是,他们同样都没有跳出文学的圈子来寻找答案。他们走进了一个思维的怪圈,认识的悖论。一方面,他们看到了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研究,就会越研究越糊涂,没有出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放弃“《红楼梦》是小说”这个固有的认识、观念和看法,又不肯对《红楼梦》的文体进行科学的辨析,又不甘心赞同“《石头记》包括《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的文体是谜语的结论。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作者在《石头记》的文字中制造了大量的“谬误”,又加上了很多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所以,它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了,应该考虑曹雪芹的作品是不是其他的文体呢?更何况作者曹雪芹已经明告读者,《石头记》犹如《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反皆有喻也,“要看此书背面方是会看”,“痴弟子正照风月鉴”。正面是“假语存”,背面是“真事隐”。这就如同告诉我们,正面的“假语存”是一个特大谜语的谜面,背面的“真事隐”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石头记》的文体是谜语,不是小说!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一看《石头记》的六个书名。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编制这个大谜语的。六个书名,也就是六个谜语。
    (一)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这个书名告诉读者,曹雪芹的作品包括脂砚斋批语和八十回文字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作品的全璧。脂砚斋批语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作品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个书名强调的是脂砚斋批语的特殊作用。如果说八十回文字中有“谬误”,是一个特大谜语的谜面,那么,脂砚斋批语就是谜目,其反面的“真事隐”就是谜底。这个书名还告诉读者,任何否定脂批、删除脂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客观的。(2)甲戌本问世的时间是1754年,此时的曹雪芹只有39岁。这就是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作者亲自拟定的,或是经过曹雪芹认可同意的。那么,脂砚斋到底是谁?曹雪芹为什么把脂砚斋批语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霍国玲说,脂砚斋是作者曹雪芹与妻子合用的一个笔名,因为脂砚斋是一个深知“拟书底里”的人。除了作者自己和他的最亲近的人,其他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批语的。
    (二)书名《石头记》,作者说这是“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记在石头上的文字、故事、碑文。女娲石高经12丈,方经24丈,是一个硕大的丰碑。《石头记》就是“记石头”,书中记录的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这块女娲补天剩余石,有两个指代:一个是作者,一个是闺阁女子红玉。下面我们看作者是如何编制这个谜面的?
    (1)作者一开始就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说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脂批: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天用。)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脂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作者自己形容。)来自石下,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缩成扇坠大小,那僧托于掌上,镌上数字,然后携它幻形入世。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甲侧: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脂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女娲石指代作者,一僧一道也是作者。
    (2)女娲石,“山石红丹,赫若彩绘”,是一块红石。女娲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是一块红玉。通灵宝玉投胎入世,贾宝玉含玉而生,贾宝玉就是通灵宝玉,就是红玉。又,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赤喻“红”字,瑕、瑛拆“玉”字。贾宝玉也是红玉。红玉也是闺阁女子。《石头记》的主旨是为闺阁女子“昭传”。所以,《石头记》中所记的那块石头既是作者,也是闺阁女子红玉,是为作者和红玉昭传。
    谜目:脂批:“女娲石照应正、副十二钗”。正副十二钗隐写了同一个历史人物“王钗”——竺红玉。脂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石头记》=记石头=记女娲石=记红石=记红玉=记竺香玉=红玉传=为闺阁女子竺香玉昭传。
    所以,书名《石头记》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红玉传》和作者的自传。
    (三)书名《风月宝鉴》。指曹著《石头记》像铜镜“风月宝鉴”一样,有正反两面,两面皆可照人,且“正反皆有喻也”。这个书名告诉读者,曹雪芹的作品是一个特大谜语,书的正面“假语存”是谜面,书的背面“真事隐”是谜底。书的背面隐写了一部历史。
    第十二回,一道士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脂批:凡看书,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脂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明点。)——千万不可照正面,(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看它的背面,(记之!)要紧!要紧!“痴弟子正照风月鉴”。
    (四)书名《金陵十二钗》。书的正面写的是来自金陵的十二个闺阁女子。“十二”,由“王”字拆来,金陵十二钗,即金陵王钗。“金陵”即指“帝都”,来自帝都的皇家之钗——雍正帝的竺香玉皇后!“王钗”——“帝王之钗”,与“竺香玉皇后”相吻合!金陵十二钗=正副十二钗=王钗=帝王之钗=女娲石=红石=通灵宝玉=红玉=竺香玉皇后。
    谜目:脂批:“女娲石照应正、副十二钗”。凡例:“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第二回,在“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处有脂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这是说,正面的金陵十二钗为假,背面的十二钗所隐之人竺香玉来自姑苏,“故用真”。历史人物竺香玉是姑苏人氏。
    (五)书名《红楼梦》。书中写的是一个住在红楼里的闺阁女子“王钗”竺香玉(小名红玉)的梦幻般的故事。在清朝,只有清皇宫堪称红楼——“红墙、黄瓦,又高大,又美丽”。
    凡例:《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竺香玉,小名红玉,姑苏人氏,六岁进入曹家戏班子,八岁成为曹雪芹的伴读,十三岁随曹家进京领罪,十五岁选入宫中做了公主、郡主们的伴读,十七岁被雍正帝纳为贵妃,十八岁生皇子弘曕,被雍正帝封为皇后,二十岁同曹雪芹合谋用丹砂毒死雍正帝,欲立弘曕为皇帝,(“成者公侯败者贼”。如果曹雪芹政变成功,他作为“公侯”辅佐弘曕。)后皇权被弘历(乾隆)篡夺,(政变失败。“无材补天”、“英雄失足”、“一事无成”、“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之罪固不可免”、“自怨自叹,日夜悲啼惭愧”、“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脂批:惭愧之言,呜咽可闻”。)竺香玉出宫做了尼姑,带发修行。判词一:“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竺香玉二十岁,进宫三年,大梦一场。判词二: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写的是竺香玉进宫三年,出宫为尼,在卧佛寺旁的广惠庵带发修行。
    (六)书名《情僧录》。这个书名强调的是作者是一个情僧,与小说人物一僧一道相联系,与女娲补天剩余石弃在青埂峰下(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天用。)相联系。在《石头记》中,用来隐写作者曹雪芹的小说人物有女娲石、一僧一道、贾宝玉等一群“二爷”。在《红楼梦》十二支曲,第一支《红楼梦引》中,“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脂批:非作者为谁?余曰:亦非作者,乃石头也。)……”。作者、石头、曹雪芹是情种!虚拟的小说人物秦钟,谐音“情种”,隐写曹雪芹是“情种”。曹雪芹为了给自己的恋人——闺阁女子竺香玉“昭传”,用血和泪水写成了千古奇书《石头记》为她树立了一块“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硕大的丰碑。
    第一回,一僧一道(隐作者)讲了一个“还泪”的故事,“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是正面的“假语”,背面隐写的“真事”则是作者曹雪芹“还泪”于闺阁女子、恋人竺香玉。
    第七十八回,贾宝玉(隐作者)为丫鬟晴雯(隐竺香玉)写了一个《芙蓉女儿诔》,抒发自己无比爱恋和悲痛的感情。“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才是,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切。……”。在黛玉入都一节,有脂批:“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在贾宝玉“孽根祸胎”处,有脂批:“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石头记》是作者“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哭成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后有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凡例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还有像“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悼红轩”、“怡红院”、“古今天下第一淫人”、“忘不了新愁(仇)和旧愁(仇)”等语言,痛快淋漓的抒发了曹雪芹的大爱和大恨的情结。
    曹雪芹通过书中的小说人物和脂砚斋批语,表达了自己对于深深爱恋着的竺香玉的情感、敬仰和悲痛之情。
    总之,六个书名从六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曹雪芹作品的主题和特点。集中到一点就是,这个作品的文体是谜语,不是小说。其本质属性是历史,不是小说。这段历史就是作者曹雪芹和闺阁女子竺香玉的传记。
    红外人刘振兴2015年3月30日作于新疆伊宁市
    
    注:
    【1】《俞平伯论红楼梦》第372-3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2】《名家解读红楼梦》第901-90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曹雪芹研究》2011年第一缉第80页,访谈.思考——“王蒙的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