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十分显赫的大女神,她除妖治水、补天造人、置禖制簧的伟大功绩,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有关的节日习俗,而且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史,也不能忽略她①。历来,关于女娲的记载与研究绵延不断,探本究源的工作今后也仍将继续下去。因此对女娲神话研究史作一个概要的回顾②,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神话进行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认识,也便于从中发见长短得失,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我国女娲神话研究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来看,迄今为止,大约可分作四个时期。一、从周代——晚清,主要是女娲神话的搜集、记录时期;二、“五四”运动后——抗战爆发前,是女娲神话的科学研究初步展开时期;三、抗战爆发后——解放前,是女娲神话研究史上的一个高峰,搜集、记录与科学研究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四、解放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女娲神话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下面分阶段来谈。 (一)从周代到晚清,主要是女娲神话的搜集、记录时期,研究工作还处于前科学阶段 “女娲”之名,较早见于《楚辞·天问》和《山海经·大荒西经》。虽然《天问》中“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疑问,让人有些莫名究竟,不过有关“女祸之肠”化作十个神人的记载,却已显示出女婿造化万物之神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注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许慎《说文解字》释“娲”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可见在汉代民间传说中,女娲已明确具有了化生万物的始母神神格。 然而直到汉末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中才首次出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记载。在此之前,《淮南子·说林训》虽已提到女娲生人,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但似乎还是女锅与诸神合作而化生人类。《风俗通义》中的这段记载 (见《太平御览》卷七八注引《风俗通》)录自汉代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天地开辟、未有人民”之时,由“不知所从来”的女娲单独造出了人类。她的始祖母神格十分鲜明。2)抟黄土作人。泥土造人神话在世界上不少地区都有流传③,这大约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3)已粘附上了反映等级意识的推原情节,以造人的不同方式来解释社会的等级差异。与此比较起来,至今流传在汉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因天下雨而使泥人伤残的神话,似乎还要古朴些。 汉代是个古史大清理的时代,这时期记录的神话,虽有不少被历史化了,但仍然有不少可珍贵的资料赖以保存下来。淮南王刘安和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就首次记载了较完整的女娲补天神话,其中也有几点值得注意:1)并未言明洪水的起因是什么。《论衡·谈天》与《补史记·三皇本纪》等都以洪水为共工与颛顼或祝融战,败而怒触不周山所致。而在古本《列子·汤问》中,补天与触山的顺序正好相反。《淮南子》中虽然也有这场战争的记载(《天文训》),却与女娲补天(《览冥训》)没有什么联系。由此,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在后来的密切联系是很可怀疑的。2)这一系列补苍天、立四极、杀黑龙、止淫水等活动的记载,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远古杰出的文化英雄形象,这正是女娲神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3)《览冥训》中对女娲的描述,已带有浓厚的道家理想化色彩,这在另一方面为研究女娲神话在后世的发展变异提供了资料。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