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感慨良多说黑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世琦 参加讨论

     今年7月2日是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赫尔曼·黑塞(以下简称黑塞)是德裔瑞士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了瑞士公民,但他终身用德语写作,学术界及读者习惯上还是把他称为德国作家。在欧洲学术界,学者们公认他是德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海涅,而和托马斯·曼并列的文学大师,并有“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之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典藏”丛书中,他是小说、诗歌、散文都有作品入选的极少数文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卡门青德》《荒原狼》《玻璃球游戏》。据学者统计,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742种文字,流传(不是流行)于世界各地,总数达3亿册以上。诺贝尔奖得主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纪德,文学大师卡夫卡、里尔克、T·S·艾略特、斯蒂芬·茨威格等都对他评价极高。在1977年黑塞百岁诞辰时,已有研究黑塞的专著50部,文章5000篇。
    黑塞不仅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终生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从他少年时代接触被译成德文的中国古代经典开始,一直到他的晚年,持续达60年之久。作为一个西方人,这是很罕见的例子。1904年,他刚结婚,就在他的书房中设了一个“中国角”,专门收藏和中国有关的图书,他称为“美丽、和平、幸福的角落”。1907年,他写下了生平第一篇评论中国的文字《论<中国的笛子>》,评论被译成德文的中国抒情诗集《中国的笛子》。在文章中,他对李白的诗给予极高的评价:“李太白用他的诗句形成了顶峰,一位忧郁的豪饮者和爱心大使,诗歌表面光彩夺目,内里却充盈着无法安慰的悲哀。”可以看出他对异国诗人作品和心灵的准确把握。随着对中国古代经典的充分阅读,黑塞深深地为中国圣贤的智慧所吸引,他最推崇的有《老子》《论语》《孟子》《吕氏春秋》等。他认为“他们的叙述都与西方的慷慨激昂相反,他们都惊人地简单质朴,他们都接近普通人和日常生活”。从此一直到他的晚年,他在作品中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极具抒情性、感染力的文字风格。对于中国文化对他的滋养,他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在1945年时曾这样说过:“我绝未料想到,竟有如此奇妙的中国文学,如此特殊的中国人和中国精神,使我从30岁以后不仅热爱和尊重,而且还越出界限,让中国成为了第二故乡和精神避难所。”
    让人颇为感慨的是,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文学大师,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德国作家,我们长期处于隔膜的状态,对他的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介绍很少,不仅落后于欧美,甚至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实在让我们汗颜!在黑塞130周年诞辰到来之际,我们总算看到了张佩芬的《黑塞研究》,让人感到欣慰。应该说这是我国学者研究黑塞的第一部专著,此前我国只出版过华裔德籍学者夏瑞春的《黑塞和中国》。在这部洋洋34万字的著作中,张佩芬第一次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黑塞的生平和创作的宝贵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黑塞的创作轨迹和思想历程,当今世界黑塞研究的现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作为作家、思想家的黑塞,还可以了解作为男人的黑塞。黑塞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和第一任妻子分居后,黑塞结识了风华绝代的歌唱家罗丝·文格尔。文格尔比他小许多岁,年龄的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黑塞完全为文格尔的青春、美丽所吸引,毅然决定和妻子离婚,和文格尔结合。可惜的是这场婚姻只维持了3年便劳燕分飞,分手后黑塞病了两个月。这次婚姻先后带给他幸福和痛苦,他分别写进了中篇《克林格梭尔的最后一个夏天》和长篇《荒原狼》。直到他后来遇到了艺术史学者妮侬·奥斯兰德,才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度过了30年幸福的婚姻生活。
    在该书中,作者积20年之功,广泛搜求了自黑塞成名的19世纪末直到21世纪初世界各地黑塞研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对于学者研究黑塞、普通读者了解黑塞功莫大焉。1914年11月,罗曼·罗兰在读到黑塞第一篇反战文章《啊,朋友,换个调子吧》后,立即表示声援,认为自己结识了“他们民族最优秀的人物之一”,黑塞在用笔拯救“欧洲的未来”。纪德评价黑塞时说:“黑塞具有一切我认为最珍贵的艺术特质:把优美性和深刻性,艺术规则和创造性如此罕见地巧妙地联结在一起。”托马斯·曼说“赫尔曼·黑塞是我同代作家中我最尊重和敬佩的一位。”是他“精神上的兄弟”。他把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黑塞在受到同代大师认可的同时,也受到后代读者和专家的喜爱。德国当代学者米夏尔斯就称黑塞为“永属年轻一代的作家”,“读黑塞的著作时往往让人感觉好似在写我们自己,是的,好似我们自己写下了这一切”。类似的评论在该书中俯拾皆是,却难以见到本土学者的高见。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今天,我们的经济力量已经有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应该迎头赶上。以德国文学、文化而言,不能几十年老是歌德、海涅,康德、黑格尔,莫扎特、贝多芬,这就有劳各位专家、学者了。
    《黑塞研究》
    张佩芬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原载:文汇报2007-6-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