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2008年福克纳奖获奖小说《大人物》评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石平萍 参加讨论
2008年3月12日,美国作家凯特·克里斯滕森(Kate Christensen)以长篇小说《大人物》(The Great Man)摘获福克纳奖,成为该奖历史上第五位女性得主。这一奖项为纪念美国文豪威廉·福克纳而设立,从1981年举办第一届至今,已有菲利普·罗斯、E.L.道克托罗、约翰·厄普代克和唐·德利罗等文坛大腕获此殊荣。与他们相比,克里斯滕森称得上“小荷才露尖尖角”。
    1962年,克里斯滕森出生于美国加州的伯克利,父亲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好战的黑人组织黑豹党及其它一些激进团体的法律顾问,母亲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社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克里斯滕森自小沐浴着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和嬉皮文化的风风雨雨,世界观和价值观难免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父母离异后,她随母亲迁居相对宁静的亚利桑那州,置身新环境,她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上大学时,克里斯滕森选择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里德学院的英语专业,在这所人文学科远近闻名的私立大学里,她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竟然自卑得连话都不多说。毕业后,她攻读了艾奥瓦大学作家坊的艺术硕士学位,之后移居纽约市,做过编辑助手、女招待、办公室临时工、秘书、声讯小姐、成人教育老师等工作,生活一度艰辛。克里斯滕森6岁时开始写小故事,多年来从未放弃文学创作。在《大人物》之前,她出版了三部以纽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擅长塑造反英雄
    在被退稿27次之后,克里斯滕森终于在1999年迎来了幸运之神,长篇处女作《醉梦人生》(In the Drink)出版面世。这部小说以她在纽约打拼的经历为蓝本,用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塑造了一个喝酒买醉、债台高筑、频繁更换工作和性伴侣的女主人公克劳迪娅·斯坦纳,被评论界打上“都市单身白领女性文学”的标签,与稍早的畅销书《布里奇特·琼斯的日记》(1996年)和热门电视剧集《欲望城市》(1998年)相提并论。克里斯滕森很反感这种“乱点鸳鸯谱”的做法,她强调克劳迪娅身上有着明显的酗酒、自毁、狂欢作乐的反英雄色彩,类似的人物可以追溯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1864年)、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1954年)和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的《孤心小姐》(1933年)。克里斯滕森称这类以刻画反英雄为特征的作品为“失败者文学”,她承认,这是一种男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文学文类,她作为一个女作家,塑造的又是一个女性的反英雄,引起误读在所难免。于是在接下来的两部小说里,克里斯滕森特意启用男性主人公兼叙述者:《杰里米·特拉内》(Jeremy Thrane, 2001)中,同名主人公与一个电影明星搞同性恋,混吃混喝,分手后被迫自力更生;《老饕的挽歌》(The Epicure’s Lament, 2004)中,雨果·惠蒂尔也是一个什么都不如意的失败者,得了一种怪病后仍拼命吸烟以加速死亡,有厌恶人类的倾向。后两部小说虽赶不上第一部畅销,但帮助克里斯滕森达到了“正名”的目的。如今评论界公认她是一个以人物刻画见长的传统型作家,最擅长塑造徘徊于“名望、财富和/或成功的边缘”、离经叛道但讨人喜欢的反英雄。只要想想克里斯滕森早年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际遇,便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对这些与成功无缘的“边缘人”或“局外人”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见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政治激进主义和“反文化”运动的作家,克里斯滕森骨子里充满着颠覆性的情感,尤其看不惯“如今这个极度保守的时代。钟摆已经摆回‘家庭观念’……原教旨主义宗教,人民温顺驯服,像卡通人物一样战战兢兢地接受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为卑鄙可耻、欺软怕硬的政府操控……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她期待社会变革,但怀疑一切政治体系和政治家,不愿和政治沾边,因此养成了一种“无为无不为”的政治意识和态度,刻画开枪打自己的脚、脾气乖戾的边缘人物,正是她抗议社会现状的方式。
    《大人物》: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
    《大人物》也是一部具有鲜明克里斯滕森特色的“失败者文学”作品,只是书中的失败者不再年轻,而是七八十岁的老妇人。所谓的“大人物”,指的是书中一个叫奥斯卡·费尔德曼的犹太裔知名画家,在盛行抽象主义画风的20世纪,他顶风逆行,成了一个专画裸女像的艺术大家。小说开始于 2001年,也就是奥斯卡死后第5年,亨利·伯克和拉尔夫·华盛顿这两个传记作家为获得相关资料,各自登门造访奥斯卡的家人和朋友,故事情节由此展开,其他人物一一登场:奥斯卡的结发老妻阿比盖尔和身患孤独症的儿子伊坦、74岁的情妇特迪·圣克劳德及其与奥斯卡生下的双胞胎女儿、84岁的姐姐玛克辛等。随着采访的进行,奥斯卡的人生逐步被还原,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个典型的坏男人。理解这个人物的关键是他对女人的着魔,他想占有遇到的每一个漂亮女人,却不愿忠实于其中任何一个,他让妻子和情妇分居两处,不厌其烦地穿梭其间,还在私人画室与裸体模特同床共枕。他是书中惟一一个说话、做事随心所欲的人物,而且不受良心的折磨。为了迁就他膨胀的自我,身边的女人都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阿比盖尔本想做一个不婚的英语文学教授,到头来却甘愿长期忍受痛苦不堪的婚姻生活;特迪意识到“作为一个女人,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放弃了妻子的名分;玛克辛是一个天才的抽象画画家,名气本可以超过弟弟,却不得不生活在弟弟的阴影之下。因此,她们都是人生的失意者,传记作家的来访促使她们思考:“我的人生错过了什么?我想得到却没有得到的是什么?”这是克里斯滕森笔下的失败者无一例外地扪心自问的问题。在塑造这三个失意的老年女性人物时,克里斯滕森同样间接地表达了她对美国社会现状的看法,涉及的话题包括两性关系、政治正确、种族差异、同性恋、衰老等。通过刻画奥斯卡和玛克辛这一对互有对比、互为映衬的姐弟艺术家,克里斯滕森也传达出她的艺术观:真和美始终是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
    然而,克里斯滕森的首要目的是把《大人物》写成一曲老年女性的生命赞歌。文本中,“大人物”奥斯卡始终是一个缺席的在场:虽然他是联结其他众多人物的纽带,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但在小说开始前,他已死去,在故事进程中也从未露过面,只是以被叙述者的角色存在于阿比盖尔、特迪和玛克辛的叙述之中。因此,与这三个女性人物相比,奥斯卡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主体位置。克里斯滕森之所以这样安排,不仅是因为她对奥斯卡这样的成功人士不感兴趣,更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改写文学文本的既定程式:“在文学中,老妇人不总是占据舞台的中央,站在那个位置的是奥斯卡”;她要“维护文学中的老妇人形象,她们不是被塑造成让人讨厌的老邻居,就是很难对付的奶奶或姥姥。我想塑造的是真正的人,她们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有自我,诚实、机智。我想摈弃刻板形象。这些老妇人的大脑并不老。”换句话说,克里斯滕森意在颠覆文本中的性政治和年龄政治,希冀达到干预现实生活的目的。在她的笔下,三个女主人公各具特点,很难与某个先在的刻板形象对号入座:阿比盖尔个性保守温顺,深居简出;特迪性格奔放,控制欲强;玛克辛脾气乖戾,说话直率,大口吸烟,大口喝酒,眯缝着双眼看这个世界,还是个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与奥斯卡咄咄逼人、极富侵略性的男性自我相比,她们的自我更为博大,更具弹性、包容性和合作精神。奥斯卡在世时,她们可以压抑自我,把自己降至女仆的地位,这种屈服于男性中心主义的做法虽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不妨视其为此消彼长的权宜之计,事实上她们从未完全放弃自我,故而奥斯卡死后,她们没有一味沉溺于失意的过去,只顾慨叹年华老去、青春已逝,而是积极摆脱奥斯卡的阴影,迎接生活的新机遇。在小说的中间部分,三个女人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刨根问底的传记作家,却发现彼此互生的好感压倒了曾经的芥蒂和敌意,再一次证明了女性自我中固有的同情与相互关联性。最让人惊异的是74岁的特迪,身材依旧苗条,魅力不减当年,在小说的开头便成功迷住了来访的亨利,后来还与路易斯谱写出浪漫缠绵的黄昏恋,让人不禁感叹“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克里斯滕森说,心态如此年轻的女性人物并非她的杜撰,灵感的来源是自己的母亲:“她总是那么年轻,性感,充满活力。她很快乐,充满成就感——此刻正和65岁时爱上的一个男人开车去阿拉斯加。我把这本书献给她。”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小说的后半部,三位女主人公都活出了新的自我,让人为之振奋,但她们的生活仍然存在缺憾:特迪与路易斯陷入了爱河,可相处的时间有限;阿比盖尔和另一个情敌莱拉成了朋友,可俩人都没有实现年轻时的梦想;玛克辛去世前名声大震,可由于她与简的恋爱无疾而终,死时并不快乐。也许在克里斯滕森的世界观里,失败或失意才是生活的常态;但反过来看,正因为人生有缺憾,人既不会自命不凡,也不会超然物外,而是会带着永远的渴望去关注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世界。克里斯滕森能创作出如此令人回味的“黑色喜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一喜忧参半的世界观。
    毋庸置疑,老年女性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最出彩的地方,也正是她们深深打动了此次福克纳奖的评委,评委之一的维克托·拉瓦列说,他久久不能忘怀书中的女性人物,“她们爱做出格之事,让人愤怒,但充满活力。你对文学的要求也就如此。”在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美国社会,老年人正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大人物》此次获奖,对美国文坛近年来出现的“老年人文学”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原载:《文艺报》2008-7-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