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浅析《西游记》的喜剧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尹红霞 参加讨论

    明中叶以降,喜剧精神的发展走向是以对人的“本色”、“童心”和“性灵”的强调,来攻击官方意识形态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宣泄对权力体制和等级观念的仇恨,获得大快我心、张扬主体独立精神的效果。而“尚趣”是中晚明特有的审美趋向,如寓言笑话方面,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戏剧中的诙谐幽默更加常见,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之《闺塾》一出迂腐的陈最良形象,荒诞言行可丑可笑;明代散曲、民歌中也有数量可观的具有戏谑性质的“俗谷”。而吴承恩则“以戏言诸幻笔”,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用诙谐风趣的言谈,达到讽刺的目的。
    首先,《西游记》的喜剧精神的体现具体包含两个方面:形象本身的幽默感与形象的戏谑构成方式。《西游记》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的关注,鲁迅说过:“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吴承恩在比较黑暗的明代社会,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不满,特别是统治阶级。故以诙谐的方式提出抗议。他在《西游记》中体现的谐趣,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有所创新。中国人的谐趣来源于远古时候的“戏谑”,也就是后来说的诙谐、谐谑、滑稽、噱头等等。在传统戏曲中的俳优、戏剧中的丑角、以及讽刺喜剧都隐含着谐趣,汉代司马迁《史记》则专辟有《滑稽列传》记录了许多俳优故事;魏晋时期,滑稽笑话一类“盛相驱扇”,《世说新语》就是经典;唐后还有专门诙谐类笔记《笑林》等等。而在小说中蕴含谐趣的却为之甚少。吴承恩的谐趣却体现在小说中《,西游记》中的诙谐和幽默,辛辣的嘲讽的语言,从开始一直到全文结束。喜剧精神的体现一方面是形象本身的幽默感。“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哭或伤痛。”猪八戒是个极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小说中通过他充满喜剧色彩的言谈举止、相貌以及行为,形象内外不一、表里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令人忍俊不禁。
    其次,是形象的戏谑构成方式。谐趣讽刺作为戏剧的美学范畴是有区别的,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他们不同的表现侧重。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谐趣和讽刺又常常联系在一起,讽刺中渗透着谐趣,谐趣中蕴藏着讽刺。
    郑振泽说过:“吴氏依据大典以成其骨格,更杂以诙谐,间以讽刺,有意地用以说明道理,谈谈玄解。”人物形象的语言风趣、幽默,既显出他的可爱之处,同时也以此加以讽刺。“只有当丑力求自炫其美的时候,丑才会变成滑稽”,“那时候它才以其愚蠢的妄想和失败的企图引起我们的发笑”。
    《西游记》谐趣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于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从而取得强烈的喜剧讽刺效果。另外,《西游记》语言穿插了大量的游戏和调侃的笔墨,使全书充满着诙谐气氛和喜剧色彩。鲁迅也曾说“此书则出于游戏”,这种戏言,有时信手拈来,仅是为了调节气氛;有时则对褒贬人物及刻画性格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的戏谑文字也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小说语言生动幽默、插科打诨,完全具有喜剧明快诙谐、流畅滑稽的风格。吴承恩善谑善讽、趣中带风的艺术个性,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西游记》喜剧精神的价值取向——情感内容的寄寓宣泄与艺术形式的谐谑反讽有机结合。这一意向的旨趣在于从游戏性的摹仿中取乐。任何正经事一经摹仿,就有可能落入荒诞不经中,而任何丑陋的人或事一经摹仿,也会堕入滑稽不堪中。亚里士多德最早发现了这一秘密,他在《诗学》中谈论过模仿和喜剧的关系。同样,在中国古代,滑稽模仿是先秦俳优们的能事,所谓“优孟衣冠”就是指一则关于滑稽模仿的典故。
    《西游记》谐谑手法塑造最独特的形象就是猪八戒了,而这一形象本身被人们关注与喜爱的特征就是其浓厚的风趣,而换一个理智的角度审视,八戒从猪胎出生到事业发展似乎又都暗含悲剧因素。其中,八戒上门,由一个本性懒散的汉子突然变得勤勤恳恳、大包大揽。这已暗含了赘婿生活的可悲,更有甚者,因嘴脸变丑,马上惹得丈人不满,又是要退婚,又是请人除掉他。赘婿的命运如此之惨真可以说是“忧愤深广”。文学悲剧应该是表现这种社会、婚姻悲剧最适当的形式,但吴承恩偏把它表现为喜剧,并且是八戒最具喜剧性的一幕。
    《西游记》的幽默,继承了中国的优伶和丑角传统,不做正面交锋,只是风趣调笑、插科打诨;表面油滑轻松,骨子里严肃、庄重。中国文学史中一直有“比兴”的传统,比兴就是一种隐喻,用隐喻来宣泄情感,表示对压抑与禁忌的轻蔑,突显自我价值,保持或恢复主体的优越感。
    参考文献:
    [1]王定天.论中国“幽默”的理论形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2]张健.中国现代喜剧观念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原载:《社科论坛》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