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欧阳友权 参加讨论

    台湾网络写手痞子蔡曾把网络文学比作村野玩童“光着脚的奔跑”,虽然姿态不太优雅,却让人感受到通身的生机与活力。事实正是如此,汉语网络文学出身于业余草根,成长于技术丛林,经历十几年的“奔跑”,如今已经“跑”出了一片草长莺飞的勃勃绿野,迅速占据了传统文学千年帝国的半壁江山,让本来有些落寞的当代文坛平添了许多生气,也为人们增加了许多新的话题。谈论当今的文学,已不能回避网络媒体语境中的文学现场。
    网络对我国文学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以“宏媒体”的巨大容载量,重构了当代文学版图,传统的书写印刷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网络文学以众多的写手、庞大的作品数量和覆盖广泛的读者市场迅速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军。这样庞大的作品数量、写手群落和读者群体,对当代文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已超出文学本身的意义,应该放到“国家文化发展”和“一代人的成长”这样的大命题下来看待其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就当代文学现场来看,网络写作以其新媒体传播与市场化运作,实现了对文学版图的颠覆性重构,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当代文学新格局:一是以出版营销为依托的图书市场文学,二是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传统文学,第三块便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或新媒体文学。
    网络媒体对当代文学现场的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消解了许多已有的文学惯例、观念谱系和生产体制。网络媒体引发的文学要素裂变,打破了原有文学场中恒定的“关系平衡”,诸多新要素的出现导致文学要素关系的多极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从媒介要素看,网络写作从语言文字向数字化符号转变,让文学文本由“硬载体”走向“软载体”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使用的是虚拟数字空间的“软载体”文本,而不是像传统的文学作品那样,要以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形式出现;它不再是一种具有体积和重量的物质性存在,而只以符号信息流存在于电脑中,传输在互联网上。这种软载体文本没有了物质的当量性,不借助计算机网络设备,它们看不见,摸不着;而一旦人机交互进入网络世界,它们则五光十色、风光无限。网上世界信息浩渺如烟,作品资源无限存储又迅即更新,整个网络世界就是一个超大型的电子图书馆。可以说,网络文本用“信息”替代了“物质”,用“空中的文字”替代了“手中的书本”,压缩了文字书写和阅读的生存空间。
    从文学表意机制看,网络文学在“文学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基础上,增设了“文学与虚拟生活”的关系,文学可以表征这种网络虚拟生活,如《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文学的价值要素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问题成为技术“祛魅”的对象,导致传统审美方式及其价值基点开始淡出文学思维的视界。我们看到,许多网络写作以“技术的艺术性”操作替代“艺术的技术化”生产,最终则是“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鲜明的反差。那种“通过书页文字解读和经验还原以获得丰富想像的间接性形象”的语言文本,已经让位于界面流转的电子快餐;精妙的文字,高超的修辞,巧置的句式,蕴藉的意境等文学应有的诗性魅力被技术“祛魅”或“解魅”了。
    尽管如此,网络文学仍是当代文学现场最具活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最需要我们给予关注和培育的一片“文学绿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关爱与扶持,促使其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竞争与互补中实现融合共生。网络文学尤其应该加强与传统文学的联姻,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品质;传统文学的作家、读者和评论家也应该放低姿态,对新生的网络文学予以重视、研究与扶持。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都是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是中国文学,两者都在当代文学现场共同生长,共同发展,不存在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就算要区分两者的高低优劣,也只能就具体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艺术效果作出区分。在品评文学时,我们不应该有“媒介歧视”,也不应享有“媒介霸权”,无论它是新媒介还是老媒介。我们可以打通纸介印刷文学与网络文学的通道,创造更多让两者交流和互补的机会,形成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要实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除了要利用新技术的媒介优势之外,尤其需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这就需要充分吸纳和借鉴人类已有的艺术经验,从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学实践成果中汲取营养,借用技术化的网络之壳承载艺术审美的文学之魂,用新媒体的表意方式回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对于网络文学而言,这里有两点特别需要加以强调:
    一是要增强创作的担当感。网络技术创造了虚拟的赛博空间,虚拟的空间又为创作主体的身份虚化提供了技术环境。网络文学的作者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而是一“网”情深的“三无”(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网民。他们上网时往往揭去了生活中的道德面纱,消除了现实关系规定的社会角色,尽可以张扬个性,袒露心灵,释放情怀。匿名主体的自由写作使得网络写手一身轻松有时却又过于轻松,以至于让许多人放弃了文学应该有的艺术承担、人文承担和社会承担,出现作品意义构建上的价值缺席和承担虚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
    二是处理好市场化、技术化与文学审美品格之间的关系。文学网站是由文化产业资本掌控的,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与商业资本接轨与磨合的过程,没有幕后的金融资本和传媒市场的成功运营,网站无法生存,网络文学也将无从依傍。艺术与技术并重,网络与市场并存,这是网络文学绕不过去的现实背景。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发展中“艺术”与“市场”的抗争、“技术”与“人文”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网络作品中的许多积弊大抵都与文学市场营销、有偿写作、付费阅读、网站商业经营等文化资本的利润追求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如果不能将网络媒体技术与市场的优势用于提高文学的审美品格,网络文学就将难以获得它应有的艺术品格。人类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学传统和审美经验应该在网络写作中薪火相传,数字技术的进步应该成为文艺变革的新机遇,网络文学必须在文学审美和艺术创新的价值含量方面得以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文学”。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10月15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10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