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里“梦”难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红楼梦》在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由盛而衰、乃至全面崩溃过程的同时,更着意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渗透了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说第一回。作者以神话作象征。写女娲补天时,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单剩一块没用,就把它抛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有一僧一道将其化为一块小小的美玉,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去安身乐业。它就是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通灵宝玉”。这个神话揭示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本质特征——他是一个具有良材美质的“废物”。
    不能为现实社会所容,在社会生活中失去意义和归宿的贾宝玉,便把全部热情倾注在大观园那一群年轻女性身上。作者以强烈主观意象塑造出来的宝玉是一个天生的“情种”:一岁时抓周,“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他单单把脂粉钗环抓来;七八岁时就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宝、黛的爱情在长年耳鬓厮磨中自然形成而日益加深,并由于宝钗的影随而坚定。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宝、黛、钗的情感历程。小说第三、四回,写黛玉、宝钗先后来到贾府。不同的是。黛玉之来是投亲,宝钗之来是因皇上征采嫔妃。第二十一回以前,写宝、黛、钗三人互为影子,更多的时候。是宝钗跟在宝、黛后面转。应选入官没有希望。宝钗开始有意识地走近贾母和王夫人。第二十一回,写宝、黛至亲,袭人不满说:“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宝钗从此对袭人予以笼络;贾母为宝钗过生日,宝钗专挑贾母喜欢的戏文,宝钗的“会做人”博得了贾母等人的好感。小说第二十八回,通过两件事写宝钗彻底倒向了“家长”的怀抱:一是她爱说些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也由于她的常常影随使黛玉生心,以致宝玉请她吃闭门羹;二是得了元妃赏赐的麝香串,使她坚信宝、黛只有暗自爱恋的自由,断无婚姻的自主。只有贾母、王夫人才是婚姻的主宰。因此工于心计的她求近之远。彻底倒向了“家长”怀抱。第二十九回,“多情女情重愈斟情”,显示着宝黛爱情关系的基本成熟及外露。第三十四回。写宝、黛以赠帕、题帕的方式正式定情。第三十六回。作者把宝、黛、钗放在一个特定镜头中来写:宝玉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他身旁专心为其绣兜肚,黛玉在窗外看到这一情景抿着嘴笑。这一镜头实际上写了两个人的放心:黛玉对宝玉的放心,宝钗对贾母等人的放心。
    宝黛正式定情形成心灵默契以后,他们和封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宝、黛纵使两情相契,但在现实环境中,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能有完美的结局,因为在神话象征的关系上,已经规定他们的爱情不能实现为两性的结合。所以最终神话象征关系的“木石前盟”被世俗化的“金玉良缘”所取代,进而导致黛玉泪尽而亡和宝玉出家。
    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同大观园中的女儿联系起来,与他们感同身受,是宝玉情之所钟,命之所系。然而贾宝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与家庭对他的要求相背离。为了家族的利益,贾宝玉的婚姻取向应该是对他事业有利、能帮他走上正途的人选。宝黛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与整个封建势力形成了尖锐对立。他们要抗衡的,不仅有自身传统思想的因袭,还有强大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宝、黛虽诅咒批判,却束手无策,看不到也找不到新的出路。因此,流泪、出家甚至为情而死,成了他们人生路上无可奈何的选择。女儿世界中的贾宝玉始终是一个痛苦孤独的灵魂,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描写了包括黛玉在内的寄托着作者感情和理想的女性逐一走向毁灭,她们或被腐朽没落的贵族之家所吞噬,或随着这个贵族大家庭的衰亡而没落,甚至连由女儿所维系的唯一净土——大观园,也不能为现实的世界所容!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也见证了贾宝玉的希望、失望与绝望!所以《红楼梦》终究是梦,它给世人留下了对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与感动!
    素有补天济世之志的曹雪芹,“生于末世运偏消”,面对污浊现实,除了以狂狷的姿态,傲世归隐,独善其身之外,似乎再找不到一条更好的出路。贾宝玉形象是曹雪芹思想和情感的寄托。与其说是宝玉梦断,不如说是雪芹济世理想的破灭。然而客观上,作者所描写的贾宝玉,是贾府维持“钟鸣鼎食”的希望所在。他对封建正统的背叛,对男女平等自由民主思想的追求,从更深的层面揭示了贾府的统治者后继乏人。作者所描写的贾府。乃封建社会末世的缩影,作品通过它,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宿命。
    原载:《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8年第01期
    
    原载:《时代文学(双月版)》2008年第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