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纹样”一词由来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冰 参加讨论

    提要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关于《废艺斋集稿》和曹雪芹书箱真伪的论争中,有一种观点,即:“纹样”一词非乾隆时中国固有词汇,而是由日本输入之近代外来词汇,并以此为论据,判定上述两件有关曹雪芹的文物是伪造。笔者对日本及中国相关文献进行了考证,并从词汇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一说法不足为据。
    一、“纹样”一词为《废艺斋集稿》及曹雪芹书箱为“造伪铁证”一说的由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关于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和黄松木书箱真伪的争论中,持上述两件文物为“伪作”观点的人,其重要根据之一是:在《集稿》和书箱上都使用了“纹样”一词,而“纹样”一词不是中国古代固有词汇而是近代日语输入词汇,因而判定《集稿》和书箱为伪作。这一说法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朱家溍《漫谈假古董》一文,见《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三辑P339,《漫谈假古董——曹雪芹的佚著和遗物》,此文后收入朱家溍著《故宫退食录 上》(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P366:“关于两只书箱,第二只的背面用墨笔写的字:‘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诀语稿本。为芳卿所绘彩图稿本。芳卿自绘编锦纹样草图稿本之一。芳卿自绘编锦纹样草图稿本之二。芳卿自绘织锦纹样草图稿本’。这五行墨笔字,被认为是曹雪芹的墨迹,可是我因为这五行字中出现了四次‘纹样’这个近代词汇而非常怀疑。据我所知,过去艺术类、谱录类中清代人所著书中,涉及工艺品时,不论是规格化的记载,或随笔体裁的叙述,不外乎某某形,或某某式,和某某文(纹)。具体到织绣一类物品的叙述,总是:某色地,某某文,譬如云文、水文、龟背文、龙文、凤文、串枝莲文、番莲文等等。这是指具体物品的用词,其概括的用词是‘花文’或‘花样’,这是清代人著作中常用的词,却从来没用过‘纹样’。……我国清代末年,开始从日本翻译大量的新著述,自这个时代起,日本许多新的汉字词汇在我国普遍使用。如‘图案’、‘纹样’都是属于这个范围,在曹雪芹的时代是没有的”。
    以上为朱家溍先生关于“纹样”一词并非清乾隆时已经出现的词汇,并由此得出《废艺斋集稿》及黄松木书箱为造伪的全部论述。
    朱家溍先生认为:一、“纹样”一词为日语固有词汇;二、该词汇出现在中国当在清末以后,是中国大量翻译日本著述后才开始使用的“新汉字词汇”,“曹雪芹的时代是没有的”,因而判定上述两件文物为伪作。
    朱家溍先生持何观点,这是朱先生的学术自由,但上述朱先生对自己所持观点的论述过于简略和草率,它几乎完全是个人经验和印象的表达,而没有采用学术论证的通常惯例和方法。如果这一观点涉及的不是红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两件文物,如果朱先生的这一观点不是被广泛引用并作为“造伪的铁证”,笔者也不想花气力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可惜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自朱先生《漫谈》一文问世以来,这一没有经过起码研究考证的观点不仅被一些缺乏基本学术训练及不明真相的红学爱好者广泛引用,甚至被一些红学家引用,“两件文物”为“伪作”,几乎由于朱先生的这一观点,一时变得铁证如山(《蔡义江论红楼梦 》P518;郭若愚《三难废艺斋集稿》,见《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三辑;刘世德《刘世德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1月。《夜看红楼》网站:“朱家溍单挑红学三大造假案”,www.readred.com/bbs/viewthread.php?tid=33755 79K)。
    既然某些人认为这一词汇的由来直接关系到在红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争论不息的两件文物即《废艺斋集稿》和黄松木书箱的真伪问题并长期争论不休,影响甚大。笔者对此词汇的由来进行了考证,查阅了一些日本古籍,也查阅了所能找到的日本学者撰写的纺织史专著二十余种及若干中文典籍,,笔者发现:
    1、 清中叶以前的日本古籍中没有“纹样”一词;
    2、 清末的日本古籍中开始出现“纹样”或“文样”一词,但这些古籍的著述年代都晚于曹雪芹;
    3、 现代日本学者撰写的纺织史著作中,在涉及纺织及编织品织物结构方式及图案时,“纹样”一词并不是唯一专用和固有词汇,只是习用词汇之一,最常习用词汇还有“模样”、“花样”、“花文”等等。
    4、 在现代日本纺织史专著中,“文样”和“纹样”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区别,即:“文样”用于书面语,而“纹样”基本作为口语化叙述使用。
    结论是:由这一词汇的使用而否定上述两件文物真实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二、古籍及字辞典等文献所见“文样”及“纹样”一词情况
    日文典籍所见情况
    1、字典词典事典类:
    1)、《笺注倭名类聚钞》
    源顺著于约承平五年(930年)前后)。狩谷棭斋笺注全国书房版昭和十八年(1943年)11月15日印刷。
    布帛部第九 P175:锦绮类绫附纹野王案:绫似绮而细者也。《考声切韵》云:纹,音文,吴越谓小绫也。《惠琳音义》引作“吴越谓‘小绫为纹’”。按《玉篇》,纹,绫文也。《说文》无“纹”字,古单作“文”。
    结论:无“纹样”一词。
    2)、《增补字源》
    简野道明著角川书店刊大正十二年(1924年)三月昭和六十年一月二十日第二九八版
    文部 P822,170余词条,与纺织有关的词条有:文绮、文锦、文绣、文织、文绫、文练等。
    糸部 P一四五八,纹字下三条:
    纹:解释为模样、样式等,举例:定纹、纹章、家纹;纹觳:解释:有斜纹的绫或绢织物。纹章:解释:家徽。
    结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日语中无“纹样”一词。
    3)、《岩波古语辞典》
    大野晋等编岩波书店昭和四十九年(1974年)初版。P1296:【纹文】:绫织物织出的模样;家族的纹章。狭隘有纹柄、纹栉、纹纱、纹体、纹提灯、纹付、纹尽、纹所、纹无、纹日、纹罗、纹杨枝诸条目。
    结论:无“纹样”一词。
    4)、《原色染织大辞典》
    监修板仓寿郎等淡交社出版昭和五十二年六月初版 P1118:“文样(もんょぅ):文的简称。模样、纹样的书面写法。与花纹、图案、意匠、设计图案等属同一领域。区别于绘画、雕刻等美术形象表现手段,主要用于工艺、图案设计等装饰性领域。在汉字文化圈里,文与文样是有区别的,意义不同。但是,从美术鉴赏立场来说,与书画没有区别。文样的形象分为自然的、具像的与几何学的、抽象的,前者主要表现动物、植物、器物、风景等类,容易方便地区分其内容。而几何样式的图形,一看就知道不是现实存在基础上绘制的,但并非是无视人与自然的真实状态,它思考的是几何形态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从文字角度理解,文样一词具有形象的意义,即它贯穿着装饰性、美化性意义,而它的内容则含有巫术、宗教、政治、社会等方面寓意和象征。在我国(日本)它与文学如物语、和歌等相联系,具有表现自然感情、吉祥、瑞兆等多种含义。文样的形式有单独文、连续文、散花文、地纹、对称文、分割文等区别。”
    有“文样”条,无“纹样”条。有关“纹样”的内容附见于“文样”。
    结论:1)、在严谨正规的专业著作及辞典中,“文样”和“纹样”的使用有着严格区别。“文样”为书面写法,而“纹样”为口语语言。
    2)、在描述织物图案、花纹名称时通常使用“文”,如“散花文”;在描述织物组织时,“纹”字通常作为词根,与前缀附注词搭配使用,如“地纹”。
    3)、“纹样”一词不是描述古代织物图案之习用词汇。
    5)、《染织事典——日本传统染织总汇》 中江克己编 泰流社 1987年11月
    P399:“纹”字标题下,有“纹意匠”、“纹织机”、“文罗”等十四条,无“文样”、“纹样”条目。但行文中有“文样”:“吹雪”条目的解释:“文样名。描绘下雪样子的文样。”P400:“文”字下只有一个条目“文罗”,释文为:“具有文样的罗。”
    结论:显然,编著者不认为“文样”、“纹样”属于日本传统染织词汇。
    2、著作类:
    1)、《延喜式》延喜五年(905)无名氏著,狩谷棭斋整理。该书是日本延喜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典章制度和日常生活类著作,很多内容直接模仿和照搬中国唐时典章制度。
    《缝殿寮》:“模样”。
    结论:日本中世纪典籍中,无“文样”、“纹样”一词。
    2)、《东北院职人歌合》建保二年(1214)有“茶屋染”、“大夫染”、“吉长染”、“菅原染”等不同染职名称。
    结论:“无“文样”、“纹样”一词。
    3、《人伦训蒙图绘》元禄三年(1690):“绀屋:染出各色模样”。
    结论:有“模样”,无“文样”、“纹样”。
    4)、《西阵织》——传承的技艺松尾弘子等著岩波书店 1986年2月
    全书将近110幅图片,表现织物结构和图案的将近50幅,全部使用了“文样”。如“桐唐草文样锦”、“屋形文样倭锦”、“菊桐龟甲文样唐织打褂”、“桐丸纹文样锦铠直垂”、“梅菊花文样绞缬织带”等。P60:《意匠的起源》,这一节专门谈织物图案设计,行文中一律使用了“文样”,从未出现“纹样”;与纹字有关的词汇有:纹雕、纹雕机、纹编、纹纸、纹意匠图等。
    西阵是日本传统染织业重镇,起源于公元四世纪左右,其纺织技艺由中国传入,见该著第10节《西阵由来记》。明治六年(1873年)从中国输入空引机,又称高机、花楼,即江宁式提花机。此后的西阵织获得很大发展,但从未在相关文献的书面语言书写中使用过“纹样”一词。至本书的写作时代,仍严格区分“文样”与纹织等词汇的使用。
    结论:1、日本传统染织业文献中习用“意匠”代表织物图案设计,使用“文样”、但不使用“纹样”;
    2、在命名织物图案名称时,如植物及花卉纹,或使用植物及花卉名称加“纹”字命名,如“桐丸纹”作为织物图案名称,并作为“文样”一词的前缀附注,即全称为“桐丸纹文样”;
    结论:无“纹样”一词。
    5)、《织物的日本史》远藤元男著日本放送出版协会昭和46年10月
    全书有“织物的起源”、“麻织物与绢织物”、“织物与古代国家”、“绢织物的普及”、“绢织物与绵织物”、“毛织物的渗透”、“战后的织物”等章组成。有“模样”(P193、P201)一词,无“纹样”。
    结论:无“纹样”一词。
    6)、《日本染织史》明石国助著思文阁出版昭和三年1月
    卷首图第十一吉祥天图图题有“文样”。插图第七图原始的文样“总说第八模样染料及装饰”,P100:模样染。P102:壶瓮的文样。无“纹样”。
    结论:无“纹样”一词。
    7)、《日本原始织物研究》岗村吉右卫门著文化出版局昭和52年3月
    第五章“倭文布”。P141:模样。P142:在对“倭文布”的解释时,有“纹样”。
    结论:现代日本人写的著作中,偶见使用“纹样”一词。
    8)、《日本的织物》北村哲郎源流社昭和63年6月
    P6:“羽二重”P7:“白地蓝染羽二重会客衣”图题有“文样”。P62:“经锦:……在地组织上织出文样的锦”。
    结论:无“纹样”一词。
    9)、《太田英藏染织史著作集》太田英藏著文化出版局川岛织物编昭和61年9月
    第三章“上代织锦及其作者” P41:在著者叙述中,论及中国古代织物设计时,有“纹样”。
    第五章“法隆寺壁画的锦文及其年代第二节壁画的布帛模样”列表1:东面大壁及东面右小壁等12面壁画上描绘的“中尊内衣、中尊宝座褥”等53种“布帛模样位置”,而一律用“模样名”列出所有布帛图案名称,如:“重环珠花菱模样”、“细六花模样”、“木瓜华文模样”、“菱格子模样”等。
    P90:“甲种织锦文:布帛文中比较自由的模样的描述,使用数种色彩和同样的单元模样做上下左右四方连续图案(的织文)”。
    P254:12图“茶地霰唐花文锦”;13图:“茶地花树鸟兽文锦”;14图:“白地山菱文锦”;15图:“赤地山菱文锦”。该著中各页所见织物图凡织有图案者一律称“文锦”,无一例外。
    第九章“正仓院的锦”第四节“锦的制作者”P260:“指导织制技术的有挑文师四人和挑文生四人,共八人。”这里的“挑文”应为中国传统织造术语中的“挑花”。因此,“文”在日本古代纺织术语中应为织造技术及其成品语汇,而“纹样”应为较晚近出现的织物图案设计语汇。
    结论:描述日本古代传入及本土织物图案时,无“纹样”;在著者叙述织物图案设计时,偶尔使用“纹样”一词。
    10)、《蓝染的历史和科学》三木产业技术室编集木村光雄监修裳华房 1992年6月
    第7章“我国的蓝染”P48:有“文样”。P59 图7·21:“薄黄麻地楼阁山水文样茶屋染帷子”。P60 图7·22:“绀地葵纹菊唐草团花散文样”。
    在描述图案内容时使用“‘纹”,在概括图案名称时使用“文样”。
    结论:无“纹样”一词。
    11)、《色彩言说的日本历史》 村上道太郎著 そしぇて文库 そしぇて株式会社 1985年9月
    第三章 “海外传入的色彩” P169:“模样”。P187:“模样”。
    第五章 “伽蓝之歌” P74:“模样”。
    第六章 “万叶之色” P142:“模样”。
    第七章 “平安之色” P30:“文样”。
    第九章 图126 “千鸟文样”。图127 “秋野之月文样”。P109:“肩衣的文样”、“玩具文样”、图120 “二本伞文样素袍”。P111:“模样”。
    在8)引文中,“文样”与“模样”的使用区别是:“文样”出现于织物图案的命名,模样用于被描述对象的外观形象。
    结论:无“纹样”一词。
    12)、《养蚕的起源与古代绢》 布目顺郎著 雄山阁出版 昭和54年1月
    P481 索引:有“纹织”、“纹绮”、“纹纱”、“纹罗”等六个条目,没有“文样”或“纹样”。
    13)、《遣唐史时代的日本与中国》 江上波夫著 小学馆 昭和57年4月
    “作为时代见证的正仓院宝物” P197 图7 绀地花树双鸟文夹缬絁。
    无“文样”、“纹样”。
    14)、《日本上代染草考》 上村六郎著 东京大岗山书店 昭和9年6月
    第四章 “见于《万叶集的织物》”P248:“纹织物”。
    无“文样”、“纹样”。
    15)、《天然染料之研究》 吉岗常雄著 光村推古书院 昭和49年2月
    “蓝的文样染”。
    有“文样”,无“纹样”。
    16)、《色染与色彩》前田雨城著法政大学出版局 1980年4月
    第三章“日本古代织物与色彩天平三缬” P153:“模样染”,P154:“模样染”。
    无“文样”、“纹样”。
    17)、《染织史考》 明石染人著 矶部甲阳堂藏版 昭和二年初版
    “模样染史考” P128对“模样染”的定义是:一、在生地上以颜料和染料描绘文样的绘画手法;二、在模样部分涂以防染剂,显现出白色模样的手法和类似工艺;三、以木板夹染(未染部分)显现出白色模样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印染(刷染)工艺;四、在机械学的发达和印刷术的进步基础上发展的机械印染方法。
    显然,即使是建立在机械染色基础上的近代现代染色工艺,在专业名词的使用上,仍沿用“模样染”一词。
    18)、《日本技术的社会史 第三卷 纺织》 P154 第2图 “西镇织物生产过程 企画 制纹工程:图案—纹样图—纹扬—纹移”。
    现代人的叙述,有“纹样”,为“制纹工程”之一。
    中文典籍所见情况
    1 字典词典类:
    1)、《说文解字》:许慎:“文,错画也。凡文之属皆从文”。段注:“错当作逪。逪画者交错之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逪画之一端也。逪画者,文之本意。文章者,文之本意。意不同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HA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许慎:“象交文”。段注:“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之俗字。”段玉裁,1735——1815,即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卒于嘉庆二十年乙亥。《说文解字注》著于乾隆年间,第一刻本称“经韵楼本”,刊刻于嘉靖年间。
    从以上段玉裁注可知:
    1)、乾隆时“纹”字已出现并收入字典。2)、文字本意有二:一是交错的文理、组织;二是用于文章(均有三撇旁)。文章一词上古时专指纺织品与衣物装饰纹样。见《尚书虞贡》。
    2)、《玉篇》纹:绫纹也。《玉篇》为南朝梁顾野王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年)。
    3)、《广韵》纹:绫也。《广韵》为宋陈彭年、邱雍等编撰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以上《玉篇》、《广韵》关于纹的解释皆来自《说文》“绫。凌也。望之如冰凌之理也”。
    从上引2)、3)亦可知,纹字在中古时期已有,但似专指绫纹。
    4)、《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原版华龄出版社 1998年7月北京一版
    P916 纹:“无分切。《玉篇》绫纹也。《类篇》织文。《篇海》凡锦绮黼黻之文皆曰纹”。
    至康熙时,纹字已经为纺织物专用字,且字意不仅指织物组织,即“锦绮之文”,也指纹样,即“黼黻之文”。
    2 著作类:
    1)、《韩非子八经类柄》:“故下明爱施而务赇纹之政,是以法令堕。”。
    2)、晚唐李商隐《促漏》诗:“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3)、宋陈杰《自堂集未成章》:“雪晴山显翠,风暖水生纹”。
    4)、元末王逢诗:“风过细波生纹觳”。可知元末时,纹字已经出现,并用于纺织物名。
    5)、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作断纹焉”。
    6)、清乾隆程超《朱溪竹枝词》:“邻家买得尤家锭,纺出丝丝胜绮纹”。
    7)、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六:“鹿在高山吃嫩草,相思水面缉麻纱。纹藤将来作马匹,问娘鞍落在谁家?”
    8)、清《红楼梦》人物名:李纹、秋纹。
    三、“纹样”一词语源分析
    1、从汉字文字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根据《说文》对“文”字的记载,“文”字是象形文字,关于它的初文之由来,有三种解释:一是上述《说文》的解释,认为它代表着“逪画”——上面的一点是下垂线的结点,一横为下垂线之纲,下面交叉的两笔实际上是交错编结的两根纤维——演变而来。一是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文”字是人的象形。一是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认为中国汉文字经历了“纹文”的过程,如“陶文”实则源于“陶纹”,很有道理。
    实际上,上述三说在绳纹、陶文和金文中都能找到逐步演变的根据,而从演变过程看,“文”字和“纹”字是并存的。因此,在上古文献如《韩非子》中,能找到“纹”字并不奇怪。在汉字中,以系旁组成的汉字很多都能在象形文字中找到根据。
    2、从汉语词汇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1)、词素分析。
    汉语词的结构单位是词素。而词是一个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的语言最小单位。如“学生”是由“学”和“生”组成的,“技术”是由“技”和“术”组成的,这里,“学”和“生”、“技”和“术”分别是构成词的素材,即词素。具体到“纹样”一词,即是由“纹”字和“样”字这两个词素组成的。如前所述,“纹”字在先秦著作中已有,样字则最晚出现于唐代文献,如《唐书柳公权传》、《文献通考》等。又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口称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也即是说,“纹样”一词的两个词素“纹”和“样”至晚都已于中古时期出现于汉文典籍。
    2)、“纹样”一词的词根。
    在“纹样”一词中,词根应该是“纹”还是“样”呢?似乎哪个都有道理。按照《说文》,“凡文之属皆从文”,则《虞贡》里就已有“织文”一词,它是确切地用于纺织品的,而前文列举的出现于南朝梁时的“纹绫”等词汇更是以“纹”组成的纺织品名称词汇。而“样”字的出现晚于“纹”,最早在唐。由“样”字组成的与图案、工艺有关的词汇有花样、烫样、样子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这些词汇的词根的“样”字的出现都晚于“纹”。因此,将“纹”字作为“纹样”一词的词根,从词汇学角度说,应该更有道理。
    3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纹样”一词的造词基础。
    1)、造词基础和影响它的条件
    词素只是造词必备条件之一。一个词汇的形成过程,受到很多复杂条件的影响,并分为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条件又分别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互相交叉和影响。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的网络专用语言,它的造词过程就受到网络、地域、文化背景、流行时尚、人群交往和流动状态、交际心理、思维特点、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上所述,“纹样”一词的造词内在条件之一是中国古代发达很早的编织及纺织工艺技术,其中见于记载的提花技术及其织物,如锦、绮等最早的记载可上溯到三代时期。
    2)、从社会学角度看“纹样”一词的造词基础。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肯定是催生新词汇产生的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条件之一。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久任江宁织造,担任着“上用”之“黼黻文章”的“汝明”之事,而江南三织造的丝织技术和水平无疑代表着清代早中期中国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文化水平。因此,率先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和使用某一新的技术、文化词汇,正说明着在该领域内的权威性,即如《考工记》代表着战国时代中国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水平、产品和新词汇一样。如《考工记设色之工五》,“设色”一词战国齐人先用,一直沿用至今。又《考工记幌氏》:“以楝为湅”,湅从楝。作为织造,曹寅当然懂得这个原理,康熙时,曹寅在织造署手植楝树,建有楝亭,自号“楝亭”,并著有《楝亭诗钞》。
    3)、造词的文化基础。曹寅乃至曹雪芹,有“纹样”一词的造词文化条件吗?回答是无庸置疑的。曹寅的博学多才和风流儒雅以及从事的许多文化盛事足以证明这一点。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他的造词文化条件也是无庸置疑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曹雪芹创造的“意淫”一词。
    4)、曹家的民族、地域、社会、家世渊源等条件都是非常特殊的,以民族条件而言,曹家是汉军八旗出身的包衣阿哈,祖上曾经“从龙入关”,《红楼梦》中的各地方言十分丰富。在词汇的使用上借鉴和吸收了民族、地方语言都是非常自然的事。
    四、“纹样”一词与中日古代词汇交流
    退一步说,即便“纹样”一词确实在日文中首先使用,亦不足以作为推翻《废艺斋集稿》和曹雪芹书箱真实性的依据。
    1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纺织文化与技术的对外交流,根据确切的文献记载,与古罗马帝国的交流最晚开始于公元前一世纪。“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十九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里希托芬命名的,但丝绸作为商品输入西方,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是从公元前64年罗马人攻占了叙利亚之后,古罗马帝国接通了连接中国的中亚通道,又由于这一时期西汉政权在西北地区实行屯田政策,丝路交通安全得到保障,丝绸于这一时期传入罗马。罗马人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生产丝绸的国家,并称中国为“赛里丝”国(serica)。公元174年,希腊史学家撒尼亚斯在他的著作中已有“赛里斯人”养蚕纺丝的记载。丝路和丝国的名称都来自丝绸,都是以“丝”为词根在一定文化条件下衍生的词汇。古代中国与日本在纺织文化和技术方面的交流最早见于正史的是《魏志·倭人传》,其中记载倭国女王赠给中国的“班布二匹二丈”;而中国回赠倭国的有“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至唐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盛况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了解的,从佛教典籍到典章制度、文字、建筑、文学、宫室以至衣饰,日本当时几乎大部分物质文明及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文明几乎都是向盛唐学习或直接搬用的。前文所述日本《延喜式》一书就是全面仿效唐代中国宫廷礼仪和各种典章制度的书。
    2关于古汉语中的外来语词汇。应该说,自有对外交流,就有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外交流,更包括中外典籍的翻译和交流。中国翻译的历史很悠久,甚至专设职官掌管此事,《周礼》记“象胥”:“掌蛮狄诸国传喻言辞,而属秋官司寇”。“传喻言辞”即外来语翻译。至魏、唐、宋、明、清等都设有机构和职官掌翻译。中国古代成规模翻译外文典籍自东汉的佛经翻译开始,至唐而盛极。佛学典籍的翻译当然自词汇的翻译始。仅此一例可知,在中国古代词汇中存在大量外来语直译和意译词汇,也是常识。至于古代日本,就连书写和文献,都是汉语文,日本出现以表音为最初使用目的的假名,是公元八世纪《万叶集》出现之后的事。
    日本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纺织词汇。日本纺织史研究翘首太田英藏著《染织史著作集》(1986年泰流社出版)(上)第三章:“锦这一词语在中国有二千数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从上古一直使用到几天的语言……我国的上代裂(笔者注:上代裂为日本传统织物名)中关于锦有经锦及纬锦等样式。”
    3在中江克己著《染织事典——日本传统染织总汇》(泰流社1987年版),是事典形式的日本传统染织的集大成者,其中凡自中国引进或起源于中国的古代染织技术都引用了原始文献。如“蓝”这一标题下共有相关条目24条,其中“蓝染的历史”条目记:“我国是在公元二世纪时,从中国移植的蓼蓝。从而才有了蓝染…。这方面可以接触到的最早的文献是《魏志·倭人传》,正治四年(二四三年)倭王遣使献给(中国)倭锦、绛青缣、绵衣等等。这里的‘绛青缣’,绛色是用茜草染的,青色是用蓝染的,它是从中国移植的蓼蓝。”而在“文”字标题下,“纹”字下,有“纹意匠”、“纹织机”、“文罗”等十四条,无“文样”、“纹样”。显然,著者不认为“纹样”、“文样”是日本传统染织词汇。
    五、结论
    在目前尚未发现比曹雪芹的时代出现更早的有“纹样”一词的文献前,根据上述考证和分析,可以认为“纹样”一词是中国人创造和首先使用的汉语固有词汇,是久任江宁织造的曹家或曹雪芹本人所创造的纺织专用词汇。
    1 根据对目前所掌握的日文文献考证,可以肯定:
    1)、清乾隆以前的日本古籍没有使用“文样”或“纹样”;日本使用“文样”和“纹样”这两个词汇的文献都晚于曹雪芹的时代;
    2)、在日文文献中,作为纺织图案专用词汇,以“模样”“模样染”两词为最常用词汇,尤其在近代及其之前的著作中出现最多;日本古代著作如《延喜式》中只出现过“文”字;近代及现代染织史著作中,“文样”的使用多于“纹样”,即,较之“纹样”,日文文献中更惯用“文样”;
    3)、“文样”和“纹样”在严谨的日文专业文献中的使用有严格区别,“文样”用于书面语化叙述,或用于表示织物织造图案;或在行文中用于表示织物设计图案。
    4)在严谨的学术专著中,如资深学者太田英藏、中江克己等人著作中,不认为“文样”和“纹样”是日本传统染织词汇;
    5)、严谨的学术专著中,“文样”和“纹样”的使用有着严格区别,即“文样”作为书面语言使用,“纹样”更多地作为口语词汇使用;在一般文献中,也偶尔发生过两个词汇混用的情况,但从未见日本古代典籍和近现代专业著述中将“纹样”作为日语传统和专有纺织词汇。
    2 中日两国的纺织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是双向的,《魏志》所记之“倭锦”在当时已有向中国的输入,此后一直绵延不绝。而中国文化和文明向日本的输入则几乎无庸多言。
    技术产品和技术词汇的交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即使“纹样”一词确为古代日文词汇且其出现早于曹雪芹的时代(现在没有发现任何文献根据足以支持这一观点),确是由日文词汇向中国输入的,也不能作为《集稿》及书箱“造伪的铁证”。曹家作为皇家在江南的买办之一,接触东西方外来文明的机会很多,这方面可举实例也很多,如《红楼梦》中有“凡是外国人来都是我家接待”之语,所记之“洋绉”、“俄罗斯雀金呢”、“依弗那”、“西洋金自行船”、“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等外来纺织品名称及洋式钟表、家具、陈设、动物、膏药等。曹寅《楝亭集》也有《客馈洋茶半开戏题》等内容,足以证明作为江宁织造的曹家接触和接受西方物质文明的条件和机会是很多的。而词语的输入当然与物质文明的交流是密切相关的。即便“纹样”是日语词汇,持《废艺斋集稿》为伪作论者如朱家溍等先生如果不能证明日文词汇在曹雪芹的时代以前绝无可能传入中国,则作伪论就不能成立。
    3 《废艺斋集稿》和曹雪芹书箱两件文物上出现“纹样”一词,不能作为推翻此两件文物真实性的根据。
    2007年7月
    此文发表于《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   P82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年8月  此论文集为《全国第九届技术史年会》论文集
    原载:《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
    
    原载:《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