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浅析贾元春“弃林取薛”的原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锋军  参加讨论

    读《红楼梦》我们知道,贾元春与林黛玉、薛宝钗虽然是表姊妹,但元春深居宫中,钗黛寄身贾府。贾元春并没有机会与自己家中的这两位表妹相见。
    元春省亲是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事,钗黛以外亲身份晋见,贾元春才与两位表妹有了短暂的接触。宝钗、黛玉“鲜艳妩媚”、“袅娜风流”,俱都长相不俗,她们的诗学才华尤令元春赞叹不已。省亲时,元春处处将两位表妹相提并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她对宝钗特别的偏爱与眷顾。
    其后不久,元春在颁赐端午节节礼时,赐给宝钗和宝玉相同的节礼,而林黛玉则与其他姊妹的节礼一样。明显低了一个档次。清代红学家姚燮认为,“宝玉、宝钗,一样礼物,颁自椒房,只算赦赐为夫妇”(《红楼梦)回评》)。元春以这种方式。不仅含蓄地表现出在钗黛之间她更看重薛宝钗,甚至借此表达了将薛宝钗选为自己未来弟媳的意愿。
    贾元春为何省亲不久就很快地作出选择,亲自为宝玉宝钗指婚,她“弃林取薛”的原因何在呢?
    有人认为是贾元春受其母王夫人的影响及“金玉良缘”说法的蛊惑。王夫人不喜林黛玉在《红楼梦》中不是什么秘密,驱逐晴雯更是她厌恶、排斥黛玉的阴暗心理的曲折反映,她对黛玉的态度很自然地影响到女儿贾元春。而所谓“金玉良缘”的说法也一定会让元春产生上天赐婚、天作之合之类的有关命运、姻缘的联想,对宝钗宝玉的指婚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却不是主要原因。贾元春由女史而为贵妃。能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皇宫站稳脚跟,说明她并非泛泛之辈。她在省亲时表现出的言行得体、人情练达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她亲眼见到钗黛,与钗黛有过交流,当然会有自己的判断与取舍。所以从她与钗黛的交往中去探询其中的原因应该更具说服力。
    黛玉天生一副弱不禁风的身体,行如弱柳扶风。动辄娇喘吁吁、香汗淋漓,是一个典型的病美人。这点在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大家就已看出来了。众人见她“身体面貌虽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几年来虽一直用药调养,却是“三天好两天不好的”。元春省亲,她不会看不出黛玉的身体状况,当然就会有自己的考虑。书中所写,元春与宝玉名虽姐弟情同母子。她对宝玉不仅宠爱有加而且期望值很高,而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担负着承继祖业振兴家族的使命与责任,所以无论从家族的前途出发还是为爱弟的幸福着想,她都不可能允许宝玉与体弱的黛玉结合。那么“脸若银盆,肌肤丰泽”的宝钗则显得既健康,又漂亮,比林黛玉更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履行相夫治家、传宗接代的职责。这应是贾元春“弃林取薛”的一个直接原因(这点我们能够理解,其实当代人择偶不也是把配偶是否健康作为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吗)。
    更重要的是元春省亲时宝钗黛玉不同的性情、接人待物的不同方式给元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元春坚定了“弃林取薛”的打算。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生存环境。宝钗安分随时八面玲珑。在贾府颇得人缘,而黛玉孤芳自赏目无下尘,常让他人产生清高孤傲的感觉。即使在元春省亲时黛玉这种张扬的个性也没有丝毫的收敛。在游历大观园时,元春为了庆贺大典,“以志今日之盛”,要宝玉与众姊妹赋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但由于元春只命一匾一咏,所以“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
    “将众人压倒”,生动细致地反映了黛玉恃才傲物好胜要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她的张扬的个性、孤傲的态度自然会有所表露。“胡乱”二字颇有深意,并不是说黛玉敷衍塞责随意应付、诗做得不好,实际上黛玉同宝钗所作诗歌都是中轨中矩,颇显文才,并且都得到元春的赞赏。因此“胡乱”二字应是写她做诗时的态度随意轻慢,表现出的那种满不在乎的做派。文中并没有详细描述黛玉如何表现“胡乱”的,但初结海棠社时大家咏“白海棠诗”的情景,似乎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脚。因为韵难时短,众人“便都悄然各自恿索起来”,独黛玉或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丝毫不放在心上,等到众人催她时。她“一挥而就,掷与众人”。我们可以认为林黛玉思维敏捷才华过人,但她做诗时无所谓的做派与“掷与众人”的轻狂若表现在省亲时,则难免会令包括元春在内的其他人觉得浮躁、张扬。王夫人不就是因为“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而将“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驱逐出园的吗?元春亲眼目睹了黛玉的“狂样子”。自然应会对黛玉产生与其母相似的看法。而宝钗则处处显得内敛谨慎,后文元春制作灯谜让家人猜谜助兴,宝钗虽然早已猜到,但嘴里却说“难猜”,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才华。宝钗的“装愚”“守拙”衬托出林黛玉的自视非凡。以宝钗的内敛低调的性格恐怕更能获得元春的好感。元春做出“弃林取薛”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春省亲为了考察宝玉的才学,让宝玉对怡红园等四处景观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钗深谙元春心理。又知道元春不喜“玉”字,提醒宝玉把诗中“红香绿玉”的“玉”改作“蜡”字。既投元春之好又适时地帮了宝玉。而黛玉则不避嫌疑干脆捉刀代笔,直接替宝玉做了“杏帘在望”一首,后此首诗被元春指为四首之冠。以元春的文学修为,虽不善做诗,却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即便她当时不清楚是别人代笔,过后自然也会明白“杏帘在望”一首与其它三首断非出自一人之手,当是黛玉所为。为不扫贾母等人的兴致,也顾忌黛玉的脸面,她隐忍不发,但对黛玉的不满与恼怒是显而易见的。这当是她回宫以后甚至不征询家中长辈的意见,就立即作出抉择为宝玉宝钗指婚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时一向是不着痕迹不动声色。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如果不“一再品味,反复揣摩”是不能够发现问题的真相矛盾的实质。只有潜下心来反复品读,撩开笼罩在作品上的层层薄纱,才能明白作品的意蕴,体察作者的苦心。这是《红楼梦》常读常新的关键所在,也是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原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9年第04期
    

    
     相关文章
    
    
    偶因一着错 便为人上人
    
    
    

    原载:《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年第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