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在俄苏(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五十年代后《 红楼梦》 在苏联的流传
    从20 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苏联汉学家对《 红楼梦》 未否有过研究和发表过什么研究论著,目前我们还没有见到们、么材料可以证实。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仅有1936 年出版的第一版《 苏联大百科全书》 第32 卷“中国文学”条中评介了《 红楼梦》 。作者说:“与《 儒林外史》 同一时期,出现了曹雪芹所作的探红楼梦》 或称《 石头记》 。在这部对三代人的故事叙述中,出视了四百四十八个人物,展开了一幅贵族家庭生活习惯的广阔画面,有丰富的口头语言和优美的文笔,对人物进行了十分精彩的心理刻画。整个小说充满着悲观主义,并以悲剧结尾,表明统治阶级经济和政治的沦亡。这是一部描写垂死的封建贵族之家的史诗。这部小说是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21]类似的评介文字还见于俄文版《 人民中国》 1953 年第13 期所刊的《 曹霑》 和1956 年莫斯科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献费德林著《 中国文学》 一书,该书第一章中对《 红楼梦》 也作了简要的评述。其后,1962 年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焦罗金和艾德林合著《 中国文学》 中也有对《 红楼梦》 的扼要评价。
    1958 年,第一部《 红楼梦》 俄文全译本由苏联汉学家帕纳休克@完成,并由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俄译本,120 回,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校注本,孟列夫[23] 担任了原小说诗词部分的翻译。由于这部全译本是在1949 年至1957 年间花费了大量心血译成的,译文能够较正确表达原文的神韵,而且它是欧洲国家中出版的第,全译本,所以出版后在欧洲国家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1874 年,伊万• 穆勒在为库恩的德文节译本《 红楼梦》 所写的《导记》 中,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穆勒说:“这个译本的功绩,盛在于为《 红楼梦》 赢得了广大的欧洲读者,也为小说赢得了人们对它的尊敬。”[24] 捷克汉学家奥• 克拉尔也在捷克文《 红楼梦》 “前言”中评价道:“直至1958 年才出版的帕纳休克的俄,文译本《 红楼梦》 ,译者首次承担了将120 回《 红楼梦》 全部译出的重任。他没有让此独树一帜的诗一般的作品套入欧洲小说的模式,将所有独创的和实质的内容(曹雪芹的现实精神和,抒情诗意)删改成某种次要的以及与曹雪芹的诗人气质格格不入的东西:杜撰和虚构情节。尽管译者对译作未感到差强人意,在苏联也受到批评,但仍不失为翻译上的里程碑。”[25]
    俄译本《 红楼梦》 分上下两册,上册877 页,下册863 页,两册正文前都插有清末著名《 红楼梦》 绘画家改七芗[26] 所绘宝玉、黛玉绣像,书末附有贾氏世系谱,书首有费德林[27] 撰写的长达17 页的“导言”,题为《 中国小说和<红楼梦>》 。在“导言”中,费德林概括介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和曹雪芹的家世生平、高鹗续书情况及《 红楼梦》 的故事梗概,并着重分析了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费德林指出,曹雪芹“善于在18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创造出色的人物形象,进行细腻的心理分析和深刻的个性描写”。又说,“作者对18 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他坚决反对中世纪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对人格的侮辱,揭露了逼迫正直人自杀的吃人礼教和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统治阶级的残酷及其道德沦丧”[28] 。费德林在“导言”中所表达的看法,反映了五十年代苏联汉学家对《 红楼梦》 的基本评价。
    苏联汉学家对《 红楼梦》 真正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研究,是从莫斯科大学语言系东方部中国语文教研室主任柳波夫十纪米特列也夫娜• 波兹聂也娃[29] 于1954 年发表的《 论<红楼梦)》 [29] 一文开始的。这一年,莫斯科外国文学书籍出版局翻译并出版了王了一先生的《 中国语法概要》 一书,因为这本书的例句大多采自《 红楼梦》 ,所以出版局约请了这位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中国文学专家写了这篇介绍和分析《 红楼梦》 这部小说的论文。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在莫斯科大学的讲演之一,改写后附在该书的前面。在论文中,波兹聂也娃首先介绍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然后转入对曹雪芹、高鹗及全书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介绍和分析。论文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作者写道:
    旧中国的文艺批评家和考证家并不去钻研中国文学遗产的方法问题。关仟《 红楼梦》 研究,一直到我们世纪的二十年代,其中主要目的仅仅在于考证曹雪芹在他的小说里写的是谁的历史… … 只有鲁迅在他的《 中国小说史略》 中说明了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性质,以及最近冯雪峰,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在答复《 文艺报》 读者的问题时,首先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发掘,介绍了《 红楼梦》 的风格,说它是“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而其作者应归于“封建时代的古典现实主义者”的一类。
    毫无疑问,波兹聂也娃的批评是切中当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时弊的,是十分中肯的。我认为,即使在今天,这个批评仍然适合于红学研究界现状的。
    论文最后对曹雪芹与《 红楼梦》 作出了总的评价。作者满含深情地写道:
    最伟大的艺术家― 中国的文学家曹雪芹创造了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他的时代的现实生活情况。他表现了统治阶级最主要的代表者在经济上、政治上和道德上的腐败,以及当时中国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 … 在《 红楼梦》 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和他的作品的现实主义之间的矛盾,跟列宁所指出的托尔斯泰作品中所存的矛盾是非常相似的。
    六十年代,苏联汉学家发现了“列藏本”《 石头记》 ,轰动世界,1964 年发表了缅希科夫和李福清[31]的《 新发现的〈红楼梦〉抄本》 一文[32] 。(这之后围绕“列藏本”的研究留待下面再详谈)从七十年代开始,苏联汉学家对《 红楼梦》 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深入发展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1970 年至1990 年间,苏联汉学家在苏联和中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约20 余篇。除研究“列藏本”的文章之外,其中林林的《 关于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 中的象征意义问题》[33] 、斯乔夫的《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 中物名、人名的传统象征主义》 [34]、林林的《贾宝玉― 中国启蒙主义小说〈红楼梦〉中的正面人物》 [35]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两个妇女形象》 [36] 、《 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新人物》 [37] ,阿拉波娃的《如何从小说家曹雪芹<红楼梦>中探讨中国瓷器的产生》 [38] 和庞英的《 小说<红楼梦>与中国散文和戏剧传统文学的关联》 [39]等论文,都是很有价值的著作。这里特别要着重介绍斯乔夫著的《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服装》 一文,这篇文章曾引起苏联学者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讨论[40] 。
    《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服装》 ,是斯乔夫著《 中国历史、文学与艺术中的服装、象征主义阐释》 一书中的一章,该书于1975 年在莫斯科出版。作者认为,曹雪芹对服装的描写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曹雪芹之所以如此重视服饰描写的主要原因是:( 1 )曹雪芹出身织造世家,对服装制造熟悉,并有兴趣进行研究;( 2 )服饰最能清楚体现隐藏着人的本质的物质外壳,最能象征人生的变化无常和丰富多彩,这是曹雪芹独创的艺术手段;( 3 )服饰与人物性格关系和作用上有着哲学上的概括意义。为论述自己的见解,斯乔夫还仔细地统计了《 红楼梦》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关服饰描写的数据。论文中提供:前八十回有169 处写到服饰,后四十回有49 处写到服饰;前八十回有64 处说明服装的质料,后四十回只有13 处;曹雪芹在28 处提到毛皮衣服,而高鹗只有7 处,曹雪芹用了14 个专门术语说明服装,高鹗只用了4 个;曹雪芹81 次说明服装色彩,有28 种颜色,高鹗只有j7 次提到服装色彩。通过上述比较,说明曹雪芹与高鹗经历和艺术水平的不同与高下。这篇二万字的长文,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所见的两篇主要研究《 红楼梦》 服饰专文之一[41] ,而此文内容的翔实更是首屈一指。
    苏联汉学家对“列藏本”《 红楼梦》 的探讨
    自1964 年“列藏本”《红楼梦》 发现后,苏联汉学家不仅及时报导了这一珍贵抄本的概貌,而且还围绕此抄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资料。
    下面依各文发表时间先后顺序列出:
    ( 1 )缅希科夫、李福清著:《 新发现的〈红楼梦〉钞本》 ,载《亚非人民》 杂志第5 期,1964 年,第121 一125 页,
    ( 2 )庞英著:《 论列宁格勒收藏的<红楼梦>钞本》 ,此文曾作为“1974 年列宁格勒第六次科学会议论题”在《 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书中加以报导(载该书第58 一60 页),莫斯科1974 年版;
    ( 3 )庞英著:《 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的小说(红楼梦,钞本》 ,收入《 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第133 一138 页,1977 年莫斯科出版;
    ( 4 )庞英著:《 <石头记>第64 回校勘记》 ,收入胡文彬编《 红学世界》 一书,1984 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 5 )庞英著:《 〈石头记〉第67 回校勘记》 ,收入《 红学世界》 ,
    ( 6 )李福清、孟列夫合著:《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的发现及其意义》 ,载中华书局1986 年4 月影印《 石头记》 (列藏本)卷首;
    ( 7 )庞英著:《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批语初探》 ,载《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13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10 月版,( 8 )庞英著:《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批语汇辑》
    ( 9 )庞英著;《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第79 回考析》 ,载《 红楼梦学刊》 ,1987 年第2 期。
    上述九篇论文探讨了《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 》 各方面的问题― 抄本的时代,正文内容,批语类型,发现的意义等等。现就这几个问题,将研究的结果分述如下:
    ( l )关于抄本的年代和正文:在缅希科夫和李福清合著的第一篇论文中,他们推测“列藏本”抄成于“1800 年以前”, “不排除抄本是在18 世纪七十― 九十年代之间抄写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手稿本接近于现存抄本中最早的一个抄本- 1754 年的抄本”[42]。后来,缅希科夫和李福清在《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的发现及其意义》 一文中又有了新看法:“一、列藏本《 石头记》 是小说早期印刷前校阅过的最完整的一个本子。二、列藏本按它的正文看,是接近曹雪芹生前抄写的1759 年(己卯本)和1760 年(庚辰本)的早期重要脂评本。但此抄本的正文中又有许多特点,因此,又可能把它归人单独的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其它抄本目前尚不清楚。三、据抄本的批语和许多章回里的符号和改正的特点,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抄本是准备去付印的。这一抄本有可能又被人作为底本据以抄录过。”[43]
    ( 2 )关于抄本的批语:据庞英先生的研究匆,“列藏本批语之条数与分布情况”列于一表(略)。批语种类和条数:列藏本批语共有五种类型:正文前的批语(即批语与正文格式相同,抄录于回目正文前),双批(即批语以小字双行或单行插入正文中者);眉批(位于书眉上之批语); 夹批(或称侧批,即批语夹写于正文行间,于被批文字之 右侧);混入正文批(即以正文格式混入正文之批语)。总计批语共有298 条:正文前批语6 条,双批96 条,眉批114 条,夹批72 条,混入正文批语10 条。
    庞英先生的结论:
    列藏本的批语跟庚辰本(其中亦包括己卯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列藏本中的双批有七十一条,除了个别文字略有出入外,其内容跟庚辰本的基本上相同或完全相同,可见两抄本的双批出自同一个底本,问题是在于孰先孰后,这就不能全靠批语之数量来决定。
    根据庞英的观察的印象,他认为“列藏本的抄定年限不会迟于庚辰诸本”。
    作为八十年代中苏文化交流的结果,“列藏本”《 石头记》 于1986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使中国《 红楼梦》 的读者和研究者有机会见到这部流落异国154 年的珍贵抄本的真面貌,从而推动《 红楼梦》 版本的深入研究。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曹雪芹与《 红楼梦》 都是伟大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同中国人民一样,《 红楼梦》 在伟大的苏联人民心目中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波兹聂也娃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一点:
    《 红楼梦》 作者所具有的矛盾,是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前世界各国的现实主义文艺巨匠所具有的矛盾相同的,但这并不能降低他的小说给读者所带来的知识的及艺术的价值,因为在他的小说里现实地反映了当时充满了矛盾的现实生活。作者在表现“下等人”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这点上是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的。除此之外,墓0 基
    他的民主主义立场还表现在作品的语言里,因为他的作品是面对人民,使用人民的语言的。从而这部作品成为一座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最优秀的纪念碑[45] 。
    是的,这是一座人类共有的“纪念碑”!
    注:
    ① 参见戈宝权:《 谈中俄文字之交》 ,载周一良主编《 中外文化交流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545 页。
    ② 同上,第5 拐页,下引同。
    ③ 同上,第555 页。
    ④ 同上,第556 页。
    ⑥ 同上,第559 页。
    ⑥ 参见鲁迅:《 南腔北调案• <竖琴>前记》 ,1932 年。
    ⑦ 参见缅希科夫、李福清:《 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无名抄本》 ,原载苏联《亚非人民》 杂志1964 年第5 期,又译载胡文彬、周雷编《 红学世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4 月版第244-260 页。
    ⑧ 参见胡文彬:《 红学世界面面观》 ,载《 红学世界》 第2 一3 页。文中说:“据台湾《 传记文学》 杂志报导,胡适藏了几十年的甲戌本《 石头记》 现存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而胡天猎藏的一部程刻本,几年前卖给了美国耶鲁大学。”
    ⑨ 同⑦ ,第2c15 页。
    ⑩ 同① ,第5 招页。
    [11]同⑦ ,第244 页。
    [12] 同⑦ ,第245 页。
    [13] 参见李福清:《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在苏联》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2 月版,第1 页。B .JI.瓦西里耶夫《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为柯尔施主编《 世界文学史》 第一卷,圣彼得堡1880 年出版,同年出单行本。
    [14]同[13] ,第3 页。
    [15] 同[13],第4 页。
    [16]参见戈宝权:《谈中俄文字之交》 一文,载周一良主编《 中外文化交流》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11 月版,第545 一552 页。
    [17] 引自鲁迅《 南腔北调集• 祝中俄文字之交》 ,1932 年12 月30 日。
    [18] 引文同① 。
    [19] 参见同① ,另参见王丽娜:《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 一书,学林出版社1988 年8 月版。
    [20] 参见同① 。
    [21][24][28] 转引自姜其煌:《 俄苏对、红楼梦>的研究》 ,载《 红楼梦学刊》 1985 年第1 期。
    [22]帕纳休克:苏联汉学家。1924 年生于白俄罗斯普罗茨克,1951 年毕业于军事外语学院,1951年以研究现代汉语表态词的论文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译文有:《 三国演义》 、《红楼梦》 、《 说岳全传》 、《 平妖传》 、《 三侠五义》 、《 司马迁文选》 等。
    [23] 孟列夫:苏联著名汉学家。即缅希科夫的汉名。1926 年生干列宁格勒。1952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60 年翻译出版王实甫《 西厢记》 ,以后主要从事苏联所藏中国敦煌写本的整理、翻译、注释工作。出版有:《 维摩洁经变文》 、《 双思记变文》 、《 法华经变文》 等俄译本,专著有《 中国古典戏曲的改革》 。
    [25] 奥• 克拉尔译捷克文《 红楼梦》 前言,译文载《 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4 期。
    [26] 改七芗(1773 一1828 ) ,名琦,字伯蕴,号香白、七芗,别号玉壶外史,回族。其先本西域人,家住松江(今属上海市),遂为松江人。工书法,擅画人物、肖像,尤工仕女。绘有《 少年听雨图》 ,作《 红楼梦图味》 48 幅,能表现人物性格,刻工亦精细流畅,为清代插图版画中之上品。工诗词,著有《 玉壶山房词选》 。
    [27] 费德林:苏联著名汉学家。1912 年生于皮亚蒂戈尔斯克,1937 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学院,语文学博士,高级研究员,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著有《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 、《 中国见闻录》 、《 中国文学史纲要》 、《 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中国文学研究问题》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等,曾为《诗经》 、《 红楼梦》 、鲁迅、老舍、茅盾文集的俄译本作序。
    [28] 波兹聂也娃:苏联汉学家。1908 年生于彼得堡,1932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高级研究员、教授。著有《 鲁迅》 、《 鲁迅的生平与创作》 等,译有《 太阳照在桑千河上》 、《 鲁迅讽刺小说集》 等。1974 年逝世a。
    [30] 《 论〈红楼梦〉》 一文中文译稿发表在《 人民文学》 1955 年6 月号,本文所引文字见载《 红楼梦问题讨论集》 四集,作家出版社1955 年10 月版。
    [31]李福清(又译作里弗京、李福亲):苏联汉学家。1932 年生于列宁格勒,1955 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65 一1966 年在中国北京大学进修。高级研究员,自1956 年起在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专著有《 万里长城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 、《中国的历史长篇小说与民间文学传统》 、《 从神话到长篇小说》 等,译有《 紫玉》 。所著《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 小说、戏曲)》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2 月出版。
    [32] 原载苏联《 亚非人民》 杂志1964 年第5 期,文题有译作《 长篇小说〈红楼梦〉的无名抄本》 ,见《 红学世界》 ,亦有译作《 前所未闻的《 红楼梦)抄本》 ,见“列藏本”《 石头记》 卷首,中华书局1986 年4 月版。
    [33] 林林:1924 年生于上海,林伯渠之女。1959 年毕业于苏联高尔基学院,1972 年以《 〈红楼梦〉中的新人研究,论文获副博士学位。现为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发表《红楼梦》 研究论文多篇。《 关于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问题》 ,载《 莫斯科大学学报》 1972 年8 月东方学第1 期,第55 一61 页。
    [34]斯乔夫(又译作司契夫、思切夫):苏联汉学家、画家、研究家。1911 年生于彼得堡,毕生致力于中国服饰史的研究,与其子合著《 中国服装》 ,目前正从事《 中国明代服饰》 及《 中国服饰词典》 两部著作的编写。。曹雪芹小说《〈红楼梦》 中物名、人名的传统象征主义》 一文载《 世界文学启蒙运动问题》 文集,第261 一266 页,莫斯科1970 年出版。
    [35]收入1970 年莫斯科出版的《 远东文学史高校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78 一288 页。
    [36] 收入1974 年莫斯科出版的《 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文集,第128 一134 页二
    [37] 此文为1972 年考取莫斯科社会科学院副阵士学位论文提要,共3 页。
    [38]1974 年莫斯科出版的《 第五次学术会议论题报告<中国社会与国家>》 2 ,第179 一187 页。
    [39] 庞英:中国籍,多年在苏联工作,现为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文专业讲师,以研究《 水浒传》 的论文获副博士学位。自60 年代起致力于列藏本《红楼梦》 抄本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小说〈红楼梦〉与中国散文和戏剧传统文学的关联》 一文载《 远东文学研究的理论问题》,19 76 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提要,第68 一69 页。
    [40] 斯乔夫文章发表后,林林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著文讨论,见注[18] 。
    [41]另一篇专文是钟永传著《 〈红楼梦〉的服饰美》 ,载《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1959 年第1 期,第88 一91 页。
    [42]引文见《 长篇小说(红楼梦》 无名抄本》 ,转引自《 红学世界》 。
    [43] 转引白中华书局1986 年4 月版《 石头记》 卷首。
    [44] 参见庞英:《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批语初探》 一文,引文同。
    [45] 引自《 论〈红楼梦〉 》 一文,见注[14] 。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原载:《红楼梦在国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