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就“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赵逵夫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熊人宽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1、赵逵夫先生的“江西陵阳”说,与《涉江》内容不符。 《涉江》的起点,是《哀郢》东迁的终点“陵阳”。从《涉江》:“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可推知,其一,陵阳在江北,从“陵阳”去鄂渚,需要“济江”;其二,“陵阳”离鄂渚较近。渡江后就可到鄂渚。 2、从鄂渚到长沙之间有大路可行,乘车比乘船逆水而上方便、快捷。故而乘车。 3、枉渚不在常德,而在辰阳附近。 4、赵逵夫先生的前283年“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郢相会促使屈原自杀”之说,缺乏说服力。
    关键词 陵阳、《涉江》、枉渚、鄂渚
     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书中,《屈原在江南的行踪与卒年》一文,似乎也存在主观臆想、牵强附会的问题。
    一、“《涉江》与屈原由陵阳到沅湘之地的路线”
    (一)、赵逵夫先生的“江西陵阳”说,不能成立。
    赵逵夫先生说:“可以肯定《楚辞》中的陵阳在江西省西部,庐水发源处的西北面,即安福以西,庐水以北,武功山以南。”[1.P427]
    《哀郢》中没有从“鄂渚”到江西“陵阳”千余里舟行之路途的描写。江西庐水发源处西北面的“陵阳”,也看不到“淼南渡之焉如”的大水”。《涉江》中更没有从江西“陵阳”到“鄂渚”千余里“舟行为便”的描写。赵逵夫先生的“江西陵阳”说,既没有任何资料文献依据,又与《哀郢》、《涉江》记述不符。怎么能令人信服呢?
    (二)、“庐江上游的陵阳(?)”不属“江南之野”
    赵逵夫先生说:“庐江上游的陵阳本属楚人所说的“江南之野”,但距郢都更远,更荒僻。”[1 P436]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也多处说到“屈原放于江南之野”[2.P120]。至于“江南”的具体位置在那里,却众说纷纭。
     楚国的江南到底在哪里呢?
     古籍中楚国的“江南”。
    ○《左傳‧宣公十二年》:(前597年)“鄭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惟命!”[3. P196]
    ○《史記‧鄭世家》:(前597年)八年“楚莊王入自皇門,鄭襄公內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邊邑,使君懷怒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君王遷之江南,及以賜諸侯,亦惟命是聽!”[4. P357]
    ○《左传•昭公三年》:“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既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3. P397]
    ○《昭公四年》:“王正月,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3. P401]
    ○《戰國策•秦一》3.5張儀說秦王:〖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于陳。〗[5. P498]
    ○《戰國策•齊一》8.10田忌亡齊而之楚:〖田忌亡齊而之楚,鄒忌代之相齊,恐田忌欲以楚權復于齊,杜赫曰:「臣請為留楚。」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權復于齊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齊也,鄒忌以齊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于齊,必以齊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5. P549]
    ○《戰國策•楚一》14.13:“‘……今边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5.P595]
    ○《張儀列傳》:〖于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4. P546]
    ○《秦本纪》:昭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4. P50]
    ○《新序•義勇第八》[6]:〖芊尹文者,荊之歐鹿彘者也。司馬子期獵於雲夢,載旗之長拽地。芊尹文拔劍齊諸軾而斷之,貳車抽弓於韔,援矢於筩,引而未發也。司馬子期伏軾而問曰:「吾有罪於夫子乎?」對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國君之旗齊於軫,大夫之旗齊於軾。今子荊國有名大夫而減三等,文之斷也,不亦可乎?」子期悅,載之王所,王曰:「吾聞有斷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將殺之。」子期以文之言告,王悅,使為江南令,而大治。〗
    ○《史记 货殖列传》:“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4. P936]
    ○《秦始皇本纪》:“(前222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4. P55]
    根据古籍的记载,再参考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7]第一册P45-46“战国•楚越图”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江南”,其位置西起巫山,东到洞庭。
    赵逵夫先生自己也说:“楚人……称郢都附近长江以南为‘江南’”;“《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一年又云‘楚人反我江南。’《正义》曰:‘黔中郡反归楚。’则此江南指洞庭以西、以南的地带。”[1.P423]
    而赵逵夫先生的江西安福“陵阳”,不在“洞庭以西、以南的地带”,它在郢都东南方,两者的直线距离就有八百多里,其间还隔着“武功山”、“罗霄山脉”等大山。若从郢都“舟行”去江西安福,水路约有两千来里。赵逵夫先生把庐江上游的安福一带山区,也划归“楚人的‘江南之野’”。其“江南之野”的范围似乎太大了一点!?
    (三)、《涉江》提供的南迁信息
    《涉江》对南迁途中的描写虽然很简略。但是,“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提供了重要信息。
    其一,《哀郢》东迁的终点,就是《涉江》的起点——“陵阳”。“陵阳”在江北,由“陵阳”去“鄂渚”,需要“济江”。
    其二、“陵阳”离鄂渚较近。渡江后就可到达鄂渚。
    “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鄂渚再回头看一看,——江北住了九年的流放之地。
    其三、“欸秋冬之绪风”。绪风:余风。“秋冬之余风”,即早春的寒风。《涉江》出发的时间是早春。
    (四)、“江与夏之不可涉”及“陆行”的问题。
    赵逵夫先生说:“屈原未水路从长江直上进入洞庭湖而至鄂渚即改为陆行,可能由于朝廷规定他‘江与夏之不可涉’”。[1. P438]这样解释不一定合适。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其意思是郢都遥远,不能回去了。这里的“江与夏”是指“郢都”及附近的地区,若解释为“不可渡过长江与夏水”,“不得越江而北耳”。可能反而背离诗文本意。而且与《涉江》中“旦余济乎江湘”不合。《涉江》所言,出发的起点就在江北,故曰“济乎江湘”。何来“不得越江而北耳”?
    再说,从鄂渚到长沙之间有大路可行,乘车比乘船逆水而上方便、快捷。故屈原一行乘车到岳阳长沙之间的“方林”(?),渡湘江……;“乘舲船余上沅兮”……。并非“由于朝廷规定他‘江与夏之不可涉’”而“改为陆行”。
    (五)、强解“济江”为“上江”
    赵逵夫先生说:“严格说来,此次诗人只是‘上江’而不是‘济江’,此乃连下‘湘’字而言。”[1 P436]
    屈原《涉江》中的“旦余济乎江、湘。”,因为不合赵逵夫先生:“陵阳,其地在今江西省西部庐陵西北”的臆想,便强解为“是‘上江’,而不是‘济江’”。《涉江》诗文中没有任何涉及“上江”的内容,赵逵夫先生此处,有擅改诗文、曲解其意之嫌。
    二、“屈原在沅湘一带的行踪
    (一)、枉渚在何处?
    赵逵夫先生说:“诗中说的‘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显然是写向南之行程,以两个重要地名,表示出此行路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
    枉陼,地名,今属常德府。辰阳溆浦亦地名,今并属辰州府。
    《水经》云:‘沅水东迳辰阳县,合辰水,又东历小弯,谓之枉陼。’
    则枉陼其地在辰阳以北,亦在沅水边上。”[1. P439--440]
    又说:“枉渚其地在今洞庭湖西之常德以南。辰阳在今湖南省西部之辰溪县,俱在沅水边上。”[1. P391]
    从常德以南的枉渚到辰阳(辰溪),逆沅水而上有五百里左右的水路。按照当时上水的船行速度,需费时十几天以上。——若按赵逵夫先生之说,“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五百里的逆水上行之路,迅捷如此,到像是乘今日之快艇(每小时五十公里的快艇也要五个小时)。这与诗中舟行缓慢的描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者兮,夕宿辰阳。”根本不相符合。
    故蒋骥、赵逵夫等人的“常德枉渚”说,不能成立。
    洪兴祖说得对:〖《水经》云:“沅水东迳辰阳县东南,合辰水。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取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也。沅水又东,历小弯,谓之枉陼。”〗[《楚辞补注》2. P130]
    (《涉江》是从下游往上行,故“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水经》是从上游往下行,故先“辰阳县东南,合辰水”,后至枉陼。)
    枉陼距离辰阳虽说不远,但是,沅江“中游,滩陡礁多浪险,怪石巉岩雄峙江面,过去船家视为畏途。”《中国江河》[8. P120]故而上行之船过一个小弯就要历时一天。
    (二)、《哀郢》写于何时?
    屈原东迁的时间
    屈原东迁的时间,当在顷襄王四年。
    《太史公自序》曰:“怀王客死,兰咎屈原”[4.P949]。说明“怀王客死”之时,屈原尚未被放逐,故而子兰才会归咎于屈原,并嫁祸于他。再加上《哀郢》有:“方仲春而东迁。”可推算屈原被放当在顷襄王四年仲春。
    赵逵夫先生说:“屈原楚顷襄王元年二月到陵阳。九年之后作《哀郢》”[1. P440]。其结论与他自己所引《屈原列传》的论述不合;与《太史公自序》“怀王客死,兰咎屈原”不合。不能成立。
    “九年之后作《哀郢》”。《哀郢》当作于顷襄王十三年。
    (三)、何来“大约在当年秋天,由原路返回洞庭湖”?
    赵逵夫先生说:“庐江上游的陵阳……屈原在那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形势稍一缓和,便由原路返回到鄂渚”。[1. P436]
    说:“陵阳,其地在今江西省西部庐陵西北,靠近湖南湘水流域。大约在当年秋天,又由原路返回洞庭湖,沿沅水到溆浦。”[1. P433]
    说:“大约诗人原来打算是要由庐水上游直接去湘沅之地的,一到那里才知道,虽然距离不远,但山势险峻,峰高壑大,在他的年龄是难以翻越的,故仍以舟行为便。”[1. P437]
    赵逵夫先生接连描写屈原进出“江西陵阳”的行踪和心里的“打算”,既没有任何凭证,又与《涉江》:“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不符。赵先生无凭无据添加的内容太多。
    三、屈原自杀的原因和年代
    (一)、《屈原贾生列传》的旁证。
    赵逵夫先生引用《屈原贾生列传》:“自屈原沈汨罗後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1. P452]——的确是一个有用的旁证。
    (二)、前283年“屈原自杀”论,缺乏说服力。
    赵逵夫先生说:“前283年甚至于同秦昭王在楚国故都的鄢郢相会,以奇耻大辱为荣耀……”;“顷襄王与秦昭王在鄢郢相会的消息,……是促使他立即结束自己生命的一个导火索。”[1. P458] 此说令人费解,没有说服力。
    如果秦昭王到楚国的鄢郢来与顷襄王相会。怎么就成了楚国的“奇耻大辱”?怎么会使“屈原感到一切都完了”,“促使他立即结束自己生命”[1. P458]呢?
    是不是赵逵夫先生以为,前283年“鄢郢在秦人手里”?
    即便按赵逵夫先生的说法,前283年鄢郢也应当在楚国手里!
    赵逵夫先生说:楚怀王十七年“鄢郢(今宜城)也为秦国所占”[1 P345];“楚国自楚怀王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是收复了一部分被秦国所占的土地的”[1 P346];“屈原在楚怀王二十四、五年被放汉北”[1.P307],“屈原被放汉北之时,曾拜谒了鄢郢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1. 458]。
    既然赵逵夫先生说,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屈原被放汉北之时鄢郢在楚国手里。此后也没有任何鄢郢被秦人再次占领的资料引证。就只能说前283年,鄢郢还是在楚国手里。
    倘若 赵逵夫先生坚持认为,前283年鄢郢是在秦人手里。
    既要拿出可信的证据。还要解释四年以后,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4. P50]是怎么回事?
    请赵先生不要“过于轻视史料而重视主观的想象”[1. P282]
    (三)、“百有馀年”之解
    赵逵夫先生说:“‘百有馀年’多一点,可视为一百二十年左右,……按一般情况,视为一百一十年左右,较为合适。由汉文帝五年上推一百一十年,为前285年,即顷襄王十四年。也就是说,当在顷襄王十四年左右。”[1. P453]
    按赵逵夫先生推算“百有馀年”“为前285年”,或更前。这与他自己的“屈原死于前283年夏历五月五日”[1. P459]结论并不符合。
    怎么解释“百有馀年”没有公认的标准。若把“有馀”理解为“零头”,就是从一到九,九个数。“百有馀年”则为一百零一年到一百零九年。
    按贾谊吊屈原作于前175年推算,那么屈原自沉就是在前283——275年(顷襄王十六——二十四年)之间(前283至前275年)。
    (四)、屈原死于前278年的可能性最大。
    前283——275年(顷襄王十六——二十四年)前后的历史:
    ○前284年 楚顷襄王十五年 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兵伐齐,契临淄。齐湣王奔莒。楚淖齿率师救齐,湣王任之为相。淖齿杀湣王,与燕、魏分齐之卤器,收取淮北之地。
    ○前283年 楚顷襄王十六年 顷襄王与秦昭王会于鄢。秋,复会于穰。
    ○前281年 楚顷襄王十八年 秦兴师伐楚,取邓,拔黔中。楚割上庸、汉北地与秦。
    ○前279年 楚顷襄王二十年 秦大良造白起攻鄢,引西山长谷水灌鄢,楚军民死数十万。秦大军压境,顷襄王仍常与其宠幸者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等游猎于云梦之中,不顾国政。庄辛诤谏,王不听。
    ○前278年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白起拔郢,东据竟陵,攻安陆。西取夷陵,烧楚先王墓。顷襄王兵散,流掩于城阳。旋迁都陈。
    ○前277年 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之蜀守张若伐楚,拔巫郡,取江南。顷襄王召庄辛归楚。封庄辛为阳陵君。
    ○前276年 楚顷襄王二十三年 。楚江南人民反秦。顷襄王收东地兵,得10余万,复西取秦所占江旁15邑为郡以抗秦。
    ○前273年 楚顷襄王二十六年 楚左徒黄歇使于秦,上书秦昭王,力陈“善楚”之利。
    就这十几年的历史看,可能引发屈原自沉的事件有:
    前279年白起攻鄢,引西山长谷水灌鄢,楚军民死数十万。或者,
    前278年白起拔郢,取夷陵,烧楚先王墓。顷襄王兵散,迁都陈。
    看来,屈原死于前278年的可能性最大。
    主要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屈原和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2]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3月第1版
    [3]《春秋左传》华龄出版社 2002年9月
    [4]《史记》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
    [5] 何建章《白话战国策》岳麓书社1992年3月
    [6] 刘向《新序》http://www.yasue888.net/lau_heung.html
    [7]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P45-46(战国•楚越)
    [8] 王经国主编《中国江河》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年7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