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活动近日启动,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守护民族民间文化精神家园的奉献者设置的评选和奖励。我省著名苗族学者燕宝因抢救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工作的突出贡献,成为11位来自全国的“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候选人之一,也是贵州省惟一的候选人。 据悉,本次活动由网上评选和专家评审两个阶段组成。日前该项评选已在新浪网文化频道推出,由公众推选出“我心目中的民间文化守望者”。 4月下旬进行专家评审,并参考网上公众投票的结果,最终从11位候选人中确定5位“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的获奖者。 因对抢救贵州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做出突出贡献,燕宝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的候选人。一星期前,他因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而我们的采访,是在医院进行的。 病床上的燕宝语调轻快,思维活跃,说起往事清晰而条理,对时下的流行语比如超女、pk,也津津乐道。不像年近80的老人,更不像个病人。同屋的病友们都赞叹他的好记性。 英语系学生变成苗语研究者 燕宝是凯里人,他的真名叫王维宁,燕宝是笔名,他用这个名字发表了很多作品。 1954年,在大学学英语专业的燕宝因为工作需要专攻苗语,从此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结下不解之缘。用燕宝自己的话来说是:“以前是想当个英文教师,却撞撞做民间文学到现在。” 燕宝回忆道,1954年他被派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语言学和语音学。毕业后参加苗语普查及苗文的创制与推行工作。 当时在学校学习时,燕宝的国际音标学得很好。普查苗语时他的记录准确而快捷。一旦知道哪里有人能讲最古老、最地道的苗语,燕宝挎上小包就去找,就去记录。燕宝说,那时候年轻,有工作热情。 1958年,燕宝参加编写《苗族文学史》,开始接触苗族文学。最开始,燕宝并不太愿意,他觉得原来编写苗文读物和翻译民间故事、诗歌,做得挺愉快。由于之前从未读过文学史,还真不知怎么写。 燕宝开始调查、搜集翻译整理苗文作品。此后不久,燕宝又被调到省文联民研会,从此燕宝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一生之久的民间文学研究。 从苗族文学到水族文学 1963年,燕宝到三都水族自治县调查,想要了解一下当地水族的民间文学情况,做个作品分类目录。燕宝说无意间发现水族文学富矿,真是舍不得离去。在三都,他遇到了水族著名歌手,72岁的潘静流老先生。潘静流老先生不仅是著名歌师,还是位读过“诗云子曰”的老学究,发明了汉字记“水音”的妙招,写有几大部水族传统民歌和故事的文本,特别是那本最具民族特色的《双歌》。被水族民间文学深深吸引的燕宝专心细致地跟老歌师生活和交流了三个多月,不懂水语的他凭借自己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国际音标这个优势,把几大部水族民间文学资料记译同步完成。 燕宝说,他们的合作就是从《双歌》开始的,老歌师念一句,燕宝就记一句下来,请教每个水语的汉意,即让老歌师先行“字译”。燕宝逐一写下来,然后进行“句译”,得到老歌师的首肯认可了,才往下走。每遇到翻译出来的歌句有问题时,燕宝就停下来向老歌师请教,马上写上注释。燕宝说每记完一首歌,注释总是密密麻麻记了不少。因为水族《双歌》都是隐喻性的比喻,每记完了一首,都要请教老歌师,比喻了什么。三都之行硕果累累,燕宝回来编印了一部《水族双歌集》,撰写了《水族文学概论》和《水族民歌的格式与韵律》两篇论文。 民间文学反映人类思想的发展 燕宝说研究民间文学,实际上是研究古人。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数量浩瀚、色彩斑斓的文学遗产,它以活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斗争,凝聚着智慧和才能, 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可以从许多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面貌,是劳动人民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心理素质等丰富精神世界的生动呈现。 为什么水族的姑娘走到哪里都要带把伞?燕宝讲了一个水族的民间故事,一个帅小伙去当长工,喜欢上了财主家的小姐。两人恋爱遭到了财主的阻挠,于是两人就相约出逃。姑娘把一把伞交给小伙,要他在路上千万别打开。小伙没听姑娘的话,在路上打开伞,姑娘从伞里出来了,结果引来追兵,两人殉了情。燕宝说,所以伞在水族地区,是代表姑娘的意思。 民间文学里有很多文化内涵,而挖掘和整理需要研究者的相关知识积累。 和民间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燕宝认为: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是搜集,关键是翻译。对自己终生从事的这个事业,燕宝说研究民间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发展。 民间故事里的学问 搜集民间文学资料是一件很枯燥且繁复的工作,燕宝强调田野作业。一定要深入民间,才能找到生动的故事,才能避免民间文学文人文学化。谈及他自己是怎样进行民间故事搜集工作时,燕宝说,每次他都会找一位故事家,请他讲故事,我记录。回去自己再慢慢翻译整理。很多民间读物、民歌没有背景,资料不全、片面,做搜集工作不能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写。只有自己的深入搜集研究才能真正了解。 主编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的燕宝说民间故事很多,也不是每个故事都是经典。几十年的田野调查,燕宝的体会民间作家也不是太多。从搜集的作品来看,民间故事家编的才是精华。民间故事家编的民间故事,门类多,题材广,内容丰富,语言朴实,通俗上口,易记易传。 民间故事的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的民间故事就是瞎编的聊斋,没什么意义。有的却能折射出历史,反映生活。 燕宝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冲击,知道、懂得自己民族文学传统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民间文学搜集起来也就困难很多。由于他的努力和参与,抢救留下了不少好听好看的民间故事,他觉得很高兴。 燕宝个人小传 燕宝,男,苗族,籍贯贵州省,1927年生。 解放前在国立贵州大学外国文学系英语文学专业学习。 1950年1月10日从贵大参军,到西南军区司令部二处学习有关业务。 1952年调贵州省民委会工作。 1954年至1957年调干去中央民院学习语言学和语音学。毕业后参加苗语普查及苗文的创制与推行工作。 1958年至1959年任贵州民族出版社苗文总编辑。 1960年调贵州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1994年退休。 燕宝作品 书籍 故事类:《苗族民间故事选》、《贵州苗族民间故事选》、《红军在贵州的故事》、《贵州神话传说选萃》、《贵州民间故事选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主编)。 歌谣类:《苗族古歌》(汉文本及苗汉文对照本两册)、《游方歌》(贵州情歌二辑)、《贵州苗族歌谣选》、《张秀眉歌》、《杨大陆之歌》。 长诗 《跋山涉水》(迁徙史诗)、《枫木歌》(物种起源歌)、《娥扎和召觉诗那》、《幺卯都和格鸟娥榜翠》、《爷觉力瑭和妮波妮瑭》、《烧汤理词》(神判词)。 论文 《从苗族神话史诗探苗族祖源》、《苗族宗教神话探幽》、《贾理春秋》、《试论苗族信仰民俗中的“酿鬼与盅”问题》、《苗族民间诗律》、《水族民歌的格式与韵律》、《水族文学概论》、《苗族姓氏人名文化》、《民族文字与民族文学》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