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滇西抗战三部曲”创微观战史写作(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北京晚报 陈梦溪 参加讨论

    以“战争考古学”写真实战史
    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一次获全胜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以滇西战场的胜利为先声,中国的抗日战争拉开了胜利的序幕,但这段历史却不为许多人所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极为复杂。长期为西方主导的“二战”史叙事中,中国战场始终处于被刻意贬低或忽略的地位,尤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史迪威事件”导致中美关系濒临破裂,战后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对滇缅战场的军事合作又均采取了“冷藏”态度。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各界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学术研究和政治评价日益客观公正,但在正面战场22次大会战之外的缅北、滇西战场,因为学术研究条件等因素制约,公众认知程度仍然较为落后。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余戈潜心十余年,以“微观战史”的研究方法,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滇西抗战三部曲”,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空白。余戈在书中运用战场“日记体”,按日推进,每一场大小战斗发生地的方位坐标,敌我的进退迂回,各股战斗力量的人员构成,双方得到的空中打击与支援情况,阵亡官兵的数字及修订,甚至日军残兵的逃亡路线,都得到了详细的追踪呈现。叙述中同时涉及敌我双方的战斗作风、战斗意志,每一次局部战斗的进退得失,双方指挥员的良苦用心,欲达成的军事目的等等,通过翔实的历史细节还原出了一幅“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注释、图表、引用文献,包括报刊文章和网站资讯,向读者展示了他甄别、运用史料的过程和力求做到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处无根据的努力,其描述的精微程度称为“战争考古学”亦不为过。
    在200多万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冷静、克制、准确、细致、缓慢的叙事,真实还原了七十年前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反攻战场上的几乎所有战斗,旨在描绘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使后来者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空军少将乔良先生说:“即使如我这种以读战史为己任的读者,也很少读过如此这般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烈的血腥、烧焦的皮肉、滚烫的弹壳和刺鼻的硝烟味的作品,以致我至今闭上眼睛,都能马上想象出那片寂静的战场下,被太多的鲜血浸泡过的钢铁和铜的腥气以及暗红色的泥土!”他又说:“读了这部书,你才会了解,人,可能疯狂到何种地步,也可能英勇到何种程度。”
    创造“微观战史”概念
    三部曲的写作方法,余戈称之为“微观战史”,形象地说,就是在“显微镜”下看历史,尽可能提供“高像素”的历史图景。从对双方兵力、兵员成分、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仔细研判,到对战场所在地域社会、人文、地理状况的必要交代,以及对战事进程中空间坐标、时间节点的网格化标注。在这一努力下,历史有可能变得“接近于无限透明”,显出细腻丰富的肌理,挤压掉“演义”和“戏说”的空间,让很多高蹈虚浮的历史成见难以立足。
    为实现心目中“微观战史”的构想,余戈一方面将视线从统帅人物的办公桌转向战役、战斗的前沿战壕,多次赴滇西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由亲历、亲见、亲闻者提供的事件、人物细节;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中日美三方大量关于此次战役的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史料。在此基础上,他通过甄别、比较、考订等细致的技术工作,对敌我双方战史进行“互参”,修正各自记录中的错谬,使史料严密“接榫”,为读者一点点廓清迷雾。从史料爬梳到田野调查,“都是为了达成高标准的史实重建”。
    在“滇西抗战三部曲”推出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典型的战役史专著,只是在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上甘岭战役等一些著名战役中,有个别严肃的战史文本,业界著述多为宏观军史、战史,战役、战斗的叙事领域则被“纪实文学”垄断。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战史的微观研究极难开展,其中既有权威档案极难利用的瓶颈问题,也有军史研究职能部门“宜粗不宜细”的观念束缚,及地方历史研究人员缺乏军事学背景等困难,致使这一领域的微观研究著述长期付诸阙如。但如杨奎松先生指出的:“从余戈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出版以来,中国大陆一批中青年业余战史爱好者……陆续开始推出一批颇有分量的战史著述”。因此说余戈的研究带动了一个方向,“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出版推动了一种历史著作“品类”的兴起,或许并不为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