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逍遥寸草飞,自在天涯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李霞 参加讨论
高海涛的散文是一个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这位谈吐富于机锋的评论家,一旦把他的智慧化为文字,就处处闪现出思想和才情的光泽。他的散文属于一种迎难而上的写作,并不着意于题材的特殊性,而就在寻常题材的枝条上弹跳出新意的花朵。这种写作的难度远大于题材优势的占有者。在寻常的题材上找到自己的创作路径,突破散文题材的思维定式需要更大的才情和雄厚的积累。他在近两三年的时间内,就推出了数十篇散文,每篇作品都显示出非凡的水准,并连续获奖或被选刊转载,这种实力出场代表着辽宁乃至东北散文一个新的高度。
        我觉得他的散文在艺术上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以意象纷繁的深度联想打破游记散文的固有格局。游记散文似乎形成了某种固定的体例,很多作品无非写景、抒情,至今没有多少超越杨朔的《泰山极顶》的范式。高海涛的创作则是自觉状态下的创作,他深知对于文学什么是更重要的东西。文学要用形象说话,所以他的散文总是要先是找到一个精准的比喻。如《贝尔加湖与烟斗》的开头:“ 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天涯,贝加尔湖是俄罗斯的海角”,让读者一下子就进入了他的叙事空间。心中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他似乎是拒绝动笔的。《故乡海岸桃花》在汪洋肆意中寻索形而上的诗意绽放,作品开头以逆向的思维切入:地图上的陆地外观要比大海更“波涛汹涌”,相反大海却“显得平静”,一动一静的置换,颠覆了人们往日的审美经验。
        他充分理解散文的“形散”特质,他把散文这个文体当做一个拆散的笔记本,拆开,再拆开,形成很多扇面。一些散文之所以写不出新意,究其原因,是作者对散文文体理解得全面有余,独到不足。走在“形散”的实践路上,时时怀揣着“神聚”的念头,走得拘谨,总是拉不开步子,而高海涛心中有一个无限量的预设,他放得开,把散文的联想性功能,把散文“形散”的文本优势,运用到最充分的程度,直到他的思维无法推进为止。
        他的思维不是停留在一个意象上,而是注重意象的连续不断的效果。他把俄罗斯年轻的母亲比喻成饱满的“麦穗”,在此意象的基础上,母亲怀抱的婴儿成了“麦粒”,而婴儿伸出的小手则是更加微小的意象:“麦芽”,作者还象外生象,引入新的联想,“我想总能把三两英尺的黑土地都要拱破”,(《贝加尔湖与烟斗》)来增加意象的密度。再如《故乡海岸桃花》中,他从山梨与海梨之间色彩和味道的分别,联想到山是黑的、酸的,海是白的、甜的,使山和海拥有了颜色和滋味,将抒情主体强烈的个体感受传导给读者。
        二是以回头浪子的反省意识拓展乡土散文的人文内涵。乡村是他精神家园的寄托,同时他又对欧美文学和西方文化有着深切的眷恋。这注定了他富有张力的书写姿态,那就是从《美国的桃花》到《故乡海岸桃花》,从世界到乡土,寻觅生命的绚烂。如果说《故园白羽》还只是一种对故乡人文历史的追怀,《四姐在天边》则表现出现实关怀与人性关怀的双重深度。这篇多次获奖的散文以安魂曲式的旋律、忏悔录式的笔触梳理“四姐”无人问津的一生,以沉重的自省意识反观知识分子内心的隔阂和冷漠,以批评者的姿态反诘社会对个体的忽视。“人间四月天,四姐在天边”,在吟咏中透着美丽与荒凉,繁华与落寞,整篇文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可以说超出了散文的情趣性,直面惨淡的人生现场。2012年被《新华文摘》转载的名篇《青铜雨》,堪称乡土散文和文化散文高度融汇的一篇力作,作者站在世界的维度上,回溯艰难年日里父辈们发出的亘古祈祷,记忆中温润的美国校园和记忆中缺水的辽西丘陵,如蒙太奇般时空交叉。那些辽西大地上“雨人”和“雨的土著”,如群雕般令人难忘,提升了辽西农民祈雨的普适意义。
        他的触角探向珍藏的记忆深处,那些看似随意捡拾在手的内容经过他的情感的锤打,更加真挚感人。《父亲的菜园,母亲的花园》似乎把一个普通的辽西菜园放置在世界文化的盎然诗意中,充满了中西合璧的怀旧情调,像一首美国乡村歌曲萦绕不去:“父亲的菜园里,有茴香和耧斗菜;母亲的花园里,有迷迭香和三色堇。至于芸香,这慈悲的花草,它在我写下的思念里”。                     
        三是在语言的“边界”上构筑赏心悦目的散文景观。高海涛欣赏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边界就是存在的边界”。他生长在乡村,大学读的是英文和法文,却又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这种身世和学识背景,构成了高海涛笔下独特的散文景观。他似乎是站在多种语言的“边界”上,左右逢源、摇曳多姿地想象着他的生活与世界。“我的眼神已背井离乡地走向遥远,并穿上了一种南方的忧郁”(《在军营那边》),“古朴绚丽、倾国倾盆的雨”(《青铜雨》),“桃花朵朵地传扬主的福音和真理”(《美国的桃花》),这样不同词类的搭配能让读者感受到陌生而又无以伦比的诗意和弹性。旧时月色与彭斯的高原、《五哥放羊》与田纳西州的坛子、惠特曼与姜白石,每个脑海中库存的词语、典章、人物的名字都能被他灵活调用,在与现实场景的再度碰撞中,燃起耀目的冲天大火。
        这就是高海涛的散文,半是海水半是火焰。他以诚挚的内心力量、过人的机敏和幽默、深厚的学养、超强的叙事能力和移情才能,解析事物并加以诗意理解,创造了惟有他才能这样写的一种特殊的散文风格,这在近年散文写作趋于平实的现状中,应该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