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萧萍的书写:文本与文体的意义——从《沐阳上学记》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聂震宁 参加讨论

    引人关切的故事文本
    萧萍最新创作的《沐阳上学记》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那么它算不算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抑或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是让一些文学评论家颇费思量的问题。《沐阳上学记》怎么看都不是“标准的”长篇小说,因为每一章前有“童诗现场”,后有“老妈日记”,虽然中间的“沐阳讲述”篇篇精彩,可是沐阳其人是真实的,似乎违背了小说虚构的特点。那么,儿童纪实文学作品呢?也有问题,因为据说其中好多故事又都是虚拟的,不合纪实的原则。
    然而,似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并不在乎这部作品的体裁归类的问题。他们关心的首先是整本书的故事文本。关心那一篇篇“童诗现场”、“沐阳讲述”、“老妈日记”写得如何。对于作品的品评,我素来先看重作家之间的互读互评,因为这当中总是有感同身受的因素,然后也十分看重来自读者的评价。《沐阳上学记》带给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番欣喜,几番赞许,似乎,作家萧萍是应当很满意了,至于算不算得上是小说的顾虑,是不是也就姑且随他去了?
    在文学作品的品评上,文体问题肯定不是一件小事。然而,对于一部文字作品,我们看重的首先不在于它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作品,而在于它的观察和表达,在于作家究竟观察和表达了哪些令我们感兴趣的人情事理。首先在于文本。
    《沐阳上学记》带给我们的是现实生活里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文本。美国著名教育家白玛琳指出:“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在萧萍的家庭里,就正在发生着这样一种教育,在这个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生命的瞬间,一个个故事不期然而至。
    在作者反映儿童成长现实生活的功力中,我们不曾看到儿童文学作家通常表现出来的无所不能、居高临下的态度,也不曾看到某种事不关己的讲故事人的身份感。作者老妈就是当事人,是作品的主人公之一,而作品更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她的宝贝儿子。作者选择了一条两难的道路,在母子间发生的一系列不无冲突的交集中,她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理性、理性,最后还是理性。感性是不必怀疑的,不过,大多数感性在这样的书写中也只能接受理性的扞格。或者正因为如此,作品成了一部反思现实儿童教育的文本。
    “童诗现场”“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三者合一,最终指向的是儿童成长故事和包括父母在内的儿童教育者应有的真诚反思。《我为什么不去美国(上)》那一节,“童诗现场”写得相当生动诙谐。童诗书写的现实语境准确而亲切,让我们接触到可爱而真实的儿童审美心理。可是作者并不在这首童诗里展开后续的问题和矛盾。她需要为读者营造阅读的趣味和悬念。
    如此这般,使得儿童生活的书写不呆板,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并不刻板。这些都来自于教育者顺理成章的反思。我们注意到作者萧萍在作品出版后说过这么一番话:“我们都是凡人妈妈。我们都不够智慧,不够淡定,不够完美。可是我们为什么头脑不够冷静,情绪不够舒缓,面容不够温柔?然而我们为什么每每和成长中的熊孩子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又和好如初……所有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妈日记’里流露和敞开。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总是和缺憾相连,而缺憾永远和爱在一起。”这一番夫子自道,让我们看到父母们的反思尽在其中。因而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孩子的成长书,又是一部父母的反思书。为了让中国更多的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年轻人减少一些后悔,真应当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这部真诚反思家庭教育的优秀文学读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