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研究领域却很广泛,其中复制技术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本雅明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复制技术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复制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另一方面是本雅明精通多学科的优势和敏锐的洞察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一员,本雅明对复制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并对由复制技术所产生的大众文化有所批判,从多个维度分析了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所表现出的进步和革命,从而表达了对现代艺术的欣赏。比如谈到摄影技术时,本雅明就认为它所展示的电影艺术对现实的观照是“技术之乡的一朵蓝色之花”。 艺术生产与创新的现实基础 艺术的发展史与技术的发展史紧密关联,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艺术也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过程。本雅明以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为基础,提出了艺术生产力的概念,认为正是艺术生产能力的提高才带来艺术的快速发展,重点指出了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指出,与原来的作品相比较,复制艺术品总会表现出一些创新,即使是手工复制艺术品也有创新的成分,如木刻、镌刻、蚀刻这些通过手工复制的技术对版画的影响显而易见。复制的材料不同、技术差别,版画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当石印术出现时,它第一次使版画可以表现人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从而不仅扩大了艺术反映和表现的范围和领域,而且增加了艺术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可见,技术的进步对版画的清晰度、数量和表现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复制技术所带来的艺术品数量的剧增,才使艺术品有机会大批量地进入市场,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和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拥有。与传统的手工复制相比,现代复制技术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复制技术的速度更快,可以捕捉到对象的更多细节,由此也决定了它复制的艺术品更为细致。二是复制技术的批量性。机械复制能够通过某种器械和技术对所模仿对象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艺术成为普通百姓皆可消遣的大众文化,换言之,技术复制实现了艺术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三是复制艺术与手工复制相比更独立于原作。如复制技术所产生的电影艺术更是可以独立于原作,甚至可以说它是为复制而产生的艺术,而且复制品越多越能说明它的价值。 现代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复制技术,艺术的演变也离不开复制技术,这是本雅明关于艺术与技术关系探讨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他还分析了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以文学艺术和交流方式为例,他通过对农业时代故事、工业时代小说、新闻和电影的分析,指出了技术对艺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由此决定了人们远距离的流动较少,信息传递更少,此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近距离展开,交流内容以讲述经验的故事艺术为主。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代替了传统的故事,因为它可以大批量地印制和传播,而且这时它也被由于忙碌而失去自由的人所需要,毕竟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再去听故事,而以快速阅读打发时光。平版印刷术暗含着新闻报纸必然诞生,摄影意味着有声电影必将到来。可以说,没有印刷技术便没有小说的产生,没有摄影技术便没有电影艺术的产生。20世纪的复制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把艺术品制成信号和符号广泛地向公众传播,而且可以把艺术家处理作品的过程和细节用更强更现代性的信号传播。复制技术在古典文学转向摄影、电影等大众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复制技术直接相关,没有摄影技术及光电技术,便没有电影艺术的问世;没有剪辑技术和蒙太奇技术便没有完整的电影。虽然本雅明表达了对电影取代故事和绘画的不舍与可惜,但还是以一定的热情欢呼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复制技术的出现,艺术的生产者队伍扩大了,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生产者,这有利于艺术的生产数量和质量。 总体来看,本雅明关于复制技术给艺术变化带来影响的分析是理性的、客观的,他既肯定了复制技术对艺术的积极影响,又正视了技术给艺术带来的负面作用。众所周知,阿多诺对由技术所带来的大众艺术表现出明显的鄙弃,本雅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主要从复制品缺少灵韵的角度批判了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损失。至于什么是灵韵,本雅明通过对一幅画面的描写告诉我们,“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经过分析可看出,原作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此时此刻性或曰独一无二性,另一个是距离性或空间性,三是由前两点决定的供人膜拜性。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作品可以批量生产,由此便失去了独一无二性,人们对其也不再凝神关注,这正是本雅明所说的灵韵的消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