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假做真时:徐则臣北京系列小说中的伪证/伪货贩售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石晓枫 参加讨论

    “王城”是徐则臣小说里重要的地景之一,其中“京漂”故事且最早引发文学界关注。而在城市与人的关系中,徐则臣还将视角凝聚于某些特定的“城市边缘者”身上,包括伪证制造者边红旗、周子平、姑夫、山羊堂哥、宁长安等,卖盗版光碟的敦煌,以及卖假古董的魏千万,他们有时是小说主角,有时则以配角形象烘托其他人物的北京生活。本文拟以徐则臣2004年至2011年间所发表、描写这群城市边缘人的作品为主,讨论“70后”创作者的都市想象与体验如何被呈现,徐则臣对人与城市的关系思考为何?而此类型小说与前代都市小说表现的内涵又有何差异?
    首先,徐则臣于《我们在北京相遇》等小说里,便藉由办假证者平日行走的路径,交代并且呈现了北京地景,边红旗靠近香山的蔬菜大棚居所,固然反映了外地民工生活的窘迫性;购物中心如燕莎友谊商场、寰宇新天地等,亦是发达伪证制造者出入的场所;然而小说中呈现最多的,还是人物在无数街道间行走的见闻,那些如城市牛皮癣般四处可见的广告,还有在小广告上的信笔涂鸦,意味着个人心情的变化与抒发,也展现了伪证制造者对于城市的观察、记录以及留下之痕迹。
    其次,“街道”作为家庭和职场之外的第三空间,还体现了对都市异质性的揭露,亦即藉由伪证贩子与城市中人的互动关系,导出阶层性差异。例如小说中的边红旗自称“办假证的名声很臭”,连租屋入住时都不受房客欢迎。徐则臣特别着力书写的阶层歧视情况,尤在于“语言”问题,《我们在北京相遇》里的沙袖,一口东北话造成其与城市的隔阂,在书店里工作被批评、上市场买菜被提价。同样卖假货,《把脸拉下》里的“我”因为说着一口带京腔的普通话,便容易赢得信赖。还有《浮世绘》里所谓“没有儿化音,发音的时候舌尖的力量跟不上,那你离北京就远了”等认知,充满了对势利北京人的讽刺。
    “伪证/伪货贩售者”经由与在地人行为、语音与生活型态差异性的对照,在街道空间中组构成另类存在,其中个人属性的差异,与其说是被学历主义、性别主义等代换解读,不如说被“地域主义”的意识型态所笼罩:只要非生长于北京,即使是知识分子也无法取得阶层排序的位移。
    于是在徐则臣北京系列小说里,人物们反复提出的问题便是:“这么苦,为什么还耗在这里?”北京仿佛身在最高处,站在这里便与世界发生了牵连,任何人似乎都可以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然而现实景况是,除了少数如《逆时针》里乡间父母培养出的段总,能在城市娶妻创业、站稳脚跟之外,大部分人“上城”后总难免产生误识的失落感。歌曲、画片中的“天安门”作为幻灭的场景,一再于北京系列小说中出现;蚂蚁、沙子般的存在,水溶入水里的恐惧则被反复提示,这些人物在小说中的处境,是面向大都会的杂沓现象而无所措手足,是在无可掌握的人海中被忽忽淹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