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暴力、历史及其幻象——重读残雪(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 董外平 参加讨论

    残雪毕竟不是女巫,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带有社会经验的人。残雪高估并且太相信想象的能力,她没有看到想象的经验性,没有意识到想象的限度,更别说经验之于文学的重要性。残雪的文学观念太过理想又太过虚无,她自己可能没意识到,经验其实已经渗透到她的写作之中,由于她对经验的刻意排斥,完整的社会经验不断被破坏、扭曲、变形,最后以碎片的形式散落在作品之中。某种程度上,残雪是在作茧自缚,她太沉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至走火入魔、不能自拔,没有哪个作家像残雪那么刻意强化自己的“作家形象”,她被自己预设的形象套住了,当大部分先锋作家纷纷转向现实,她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残雪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社会发生过多的交流,她以为想象可以打开无限的世界,实际上还是早前那些不被接受的经验在圈里旋转,想象越到后面越没有新意,自我重复的东西越来越多,写到后来她基本写不动了。近些年,残雪稍微敞开了经验,但却依然受到限制,始终不能像余华那样完全敞开,她还是不愿破坏“另类残雪”的自我形象。
    残雪小说的价值主要是提供了文学想象的一种极致情境,至于她说的揭示了人类灵魂的颤栗,我们无从感受,反倒是那些被压制的经验为她的小说增添了某种社会批判的价值,这可能是残雪自己都没有预料的效果,从一开始她就鄙视并避免写作指向“庸俗”的社会批判层面,没想到小说增值的恰恰是她反对的东西。从经验视角重新进入残雪的小说世界,不仅能够瓦解“超现实主义”的文学神话,还能改变残雪僵化的文学形象,丰富残雪小说的文学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梦魇般的叙事进入残雪小说的经验世界?我采用的两个基本方法是:“经验碎片整合法”和“潜意识\无意识还原意识法”。“经验碎片整合法”就是将文本中破碎的经验通过逻辑关联重新组合起来,“潜意识\无意识还原意识法”就是将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还原成意识的经验。两个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残雪多次提到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她的创作的确显示了诸多精神分析学的症候,比如精神分裂、焦虑、恐惧、恶梦,在某种意义上,残雪及其小说就是精神分析的典型案例。残雪的创作包含两股动力,一种是外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一种是内在的精神病症,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在的精神病症,经验的碎片化缘于精神分裂导致的记忆断裂,经验的梦幻化缘于精神焦虑导致的梦魇。精神分析学打开了一扇通向残雪小说的大门,它一方面证实了想象与现实有关,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一方面又指引我们如何从想象世界返回经验世界。沿着弗洛伊德的线索,我们发现了残雪小说的经验世界,那些暴力的叙事实际隐藏着残暴的历史记忆和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
    残雪小说究竟隐藏了什么历史经验?在“经验碎片整合法”的还原之下,我从装神弄鬼的梦魇叙事中捕捉到“文革历史”的踪迹。残雪小说总是时不时冒出一个文革词汇,或一个短语和句子。《黄泥街》夹杂着“红卫路”、“光荣路”、“张灭资”、“造反派”等文革词汇,以及“人人都有污点”、“目前的中心任务是抓一小撮”、“目前形势好得很!上级指示好得很!”、“千百万人头落地”、“路线问题是个大是大非问题”等文革语录。《苍老的浮云》出现“搞阴谋”、“一意孤行”、“好逸恶劳”、“灵魂上的杂念是引起堕落的导火线”、“背诵几条语录”等极具“文革”色彩的话语。此外关于“文革历史”的暗示和影射就更多了,小说反复写到的偷窥、监视、造谣、迫害、造反等情节无疑就是文革现场的真实投影。毫无疑问,残雪早期小说与“文革”有关,经历过“文革”的人没有谁能绕过“文革”的噩梦,残雪也不例外。1957年,残雪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一下从湖南日报社长变成臭名昭著的“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的头目,她的母亲也被划为右派,并发配到湖南衡山县大浦公社进行改造。1966年,小学毕业的残雪被迫辍学,她的父母在“文革”中不幸又一次遭受打击,家里已经一贫如洗,受尽歧视的残雪不得不将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写字。这段痛苦的经历刚好是残雪的童年期,童年的心理阴影会追随人的一生,她的失眠、焦虑、精神分裂症与这段历史不无关系。有人曾问残雪什么人生经验影响写作最大,她回答是父母“文革”期间所遭遇的苦难,她说她对人类的计较是从对“文革”的计较开始的,写作“完全是人类的一种计较,非常念念不忘报仇,情感上的复仇,特别是刚开始写的时候,计较得特别有味,复仇的情绪特别厉害……”④残雪的创作并非无源之水,“文革”历史经验是其创作的潜在动力。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残雪不直接面对历史,甚至还要隐藏历史?除了写作观念、技术的原因还有更内在的精神原因,那就是残雪对暴力历史复杂的情感态度。“文革”对于80年代大多数作家来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满怀愤怒与悲痛,渴望将非人的历史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伤痕小说”、“反思小说”为代表的“文革叙事”几乎都是血与泪的控诉与批判。然而残雪与同时代的作家拉开了距离,她主观上抵制“文革”记忆,不愿再次目睹父母的痛苦,但是历史的创伤早已嵌入她的身体,成为内心无法忘却的一部分。抵制记忆与抗拒遗忘形成两股相互斗争的力量不断扭曲、分裂、激化残雪的精神世界,直到把历史逼入似是而非的状态,完整的历史最终变成一些破碎、模糊的历史印迹,以潜意识的隐秘形式渗入残雪讲述的故事肌理,她只能用一种撕裂的语言和挣扎的叙事讲述历史的暴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