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从鲁迅小说看“社会”概念的初期内涵(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朱安新 参加讨论

    作为“society”的“社会”
    李强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中国之所以几千年都没有“社会”(society)的概念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公共空间’比较欠缺。古代中国是以家庭亲族或家庭、宗族为特征而构建起来的,家庭亲族内部有很强的认同,而在家庭亲族之间,公共领域、公共空间明显薄弱”。“差序格局”下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之间恰恰缺少了“体现社会实质的公共空间”。由此构建起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必定是“倚重家庭亲族”而“缺乏集团生活”的。而市场在中国历史中的缺席,则导致传统中国的基本形态是“官府主导,社会缺失”。
    1922—1925年间,鲁迅小说中的“公共”和“市场”因素的初步展现,使得“社会”开始接近现代“society”的概念内涵。
    写于1922年6月的《端午节》中,主角方玄绰是北京首善学校的教员,同时又兼做政府官僚。由于双重职业身份以及个人“差不多”思想的影响,他自认为“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这种性格使得他尽管在缺钱的情况下,也“从没有加入教员的团体内”。而这里的团体与中国传统的组织不同,团体成员以个人身份存在而不倚重家庭、家族,其目的是为了“向政府去索欠薪”,与政府谈判和对峙。这种独立于家庭家族的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正是现代意义上“社会”的特征之一,即公共场域的出现。
    在鲁迅写成于1924年3月22日的小说《肥皂》里,从小说主人公四铭的买肥皂过程可以看到当时城市中不同于《孔乙己》等文章中的乡土式交易的另一种交易方式。在文中提到的肥皂购买地——广润祥里,有伙计还有其他不相识的顾客,城市里的人群特质——互不熟识——逐渐普遍。这种陌生人基于规则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也是现代意义上“社会”的特征之一,即市场的存在。
    作为一定历史语境中的舶来品,时至今日,“社会”的内涵及词义都没有很好地稳定下来。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需要保持对学科核心概念的适度紧张,以及在多元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中去探其究竟的问题意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