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书·二疏传》的养老主题与南朝宫体艳情之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3期 汪春泓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汉书·二疏传》呈现出仕、退隐及养老的特殊风采,为后世士人树立了典范,影响深远。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社会生活上,对文人创作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会激发一种新的文学风尚的兴起。南朝诗歌,既关乎养老,又从此主题衍生出艳情趣味,就与这种人生追求与生活方式有关,故值得追寻其间之脉络。
    关 键 词:二疏/退隐/养老/艳情
    作者简介:汪春泓,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过专著《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等。
     
    中国史书,一旦跻身官修,就产生了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弊病,其实即使政治人物,亦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然在政治之外,此辈多种人性需求,却被史书遮蔽。所以一篇《汉书》疏广、疏受传(为行文方便,本文将二人并称“二疏”,其传合称为《二疏传》,下同),就显得比较特殊,形成一个可以不断述说或引申的话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空白,有补苴罅漏之助焉。进一步而言,《汉书·二疏传》呈现出来的出仕、退隐与养老的生活状态,为后世士人树立了典范,反映在社会生活上,可以对当时及之后的文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并影响他们的创作心态,甚至促使整个社会展现出一种迥异于前代的创作倾向与文学风格。具体来说,南朝艳情诗歌既与《汉书·二疏传》养老主题有关,又能从这个主题出发衍生出一种特殊的艳情趣味。从而可以启发我们:史书反映的社会生活史及其体现出来的文人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可以为我们勾勒文学嬗变的细微轨迹提供良好的素材。
    一《二疏传》提供士人出处、养老抉择之范例
    在战国时代,士人偶像,当首推鲁仲连。人,是社会性动物,虽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人若无所事事,却侈谈“独善其身”,就缺乏意义。所以,鲁仲连功成身退,亦须凭借“功成”为其一生光辉之前提,否则,亦属无谓之人矣。《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其人:“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出于对先秦政治的深刻认识,鲁仲连挺身而出,帮助赵国,解秦军之围,并坚拒平原君封官、千金之酬谢,翩然而去,充分展现其人格狷介和高洁。
    然而,一旦天下一统,鲁仲连高则高矣,却高不可攀,此缘于现实环境发生了变化,士人活动空间收窄。若仅坚守高节,如鲁仲连,此种人生道路,与之相类者,譬如《史记·伯夷列传》,其中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止剩饿死一途。于是,人在社会,君臣关系,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庶几符合实情,但无论如何,对于政治,士人总有出处两端之选择。
    在前汉,《汉书·二疏传》提供了迥异于苏武等人的另一种人生模式,其传记载:“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春秋》之公羊学在宣帝时恰为显学,故朝廷征之为博士、太中大夫。在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疏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身为疏广侄子,疏受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好礼恭谨,机敏有口才,宣帝幸太子宫,疏受应对得体,因此,承蒙宣帝赏识,被拜为太子少傅。
    宣帝外家许氏欲争夺太子监护权,疏广婉谏,得到宣帝支持。于是,在汉初以来,罕见地出现父子并为师傅的景象,朝廷以为荣。
    恋栈贪禄,是人共性,能够战胜人性弱点,见机行事,并急流勇退者,堪称豪杰之士。按《汉书·二疏传》曰:“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此番叙述语焉不详,按《汉书·元帝纪》曰:“(元帝)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而在二疏担任太傅、少傅职位的大约五年时间内,朝廷局势颇不平静,《汉书·宣帝纪》说地节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薨,此标志霍光时代结束,宣帝开始执政;至地节二年五月之后,“上始亲政事”,仅至地节四年秋七月,宣帝就治“大司马霍禹谋反”。霍禹是霍光之子,宣帝清除霍氏家族,其手段之残忍,亦史上罕见。由于《二疏传》仅给出五、十二岁等比较模糊的数字,据此,大致可知,二疏辞职,当在元康三年或稍后,他们见证了霍氏的覆灭。二疏隐约感觉到危险,身为名儒,疏广脑中涌现的不是儒家豪言壮语,而是《老子》哲言,为自家如何脱离是非之地,寻找退出之路,其办法就是借口年老多病,主动告退。二疏请求竟获宣帝恩准,而且,宣帝、皇太子赐赠黄金(实为银子)甚丰厚,二疏从此囊中不空矣,遂满载而归。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指出:“《论语》、《孝经》者,汉中学之科目;而六艺则大学之科目也。”①作为太子师傅,二疏所教授皇太子通《论语》、《孝经》,此仅为中学科目,教程尚在初级阶段,其师傅职责远未尽到,若本诸敬业精神,或者儒家忠君观念,二疏当奋不顾身,继续施教,竭己所学,倾囊相授,引导太子深造乎六艺,这才配作王者师,才不负宣帝、太子的知遇之恩。但是,汉初以来,儒者似并未泯灭一己主体意识,如《汉书·楚元王传》记载,文帝时,楚元王后继者为刘戊,儒者穆生仅以刘戊一次小小的失礼,“遂谢病去”;儒者于侍奉的主人,既要保持客卿身份,且又不失尊严感。总之,自我意识强烈,客主关系就显得十分敏感,尤其因为汉宣帝骨子里并不好儒,所以儒者在朝,如二疏等本质上仅仅属于点缀耳②。此辈有或无并无关大局,他们与内朝或中朝之臣隔之甚远,对政治影响亦微,二疏之高明,且为后世迂儒所不及者,在于他们早就参透此点,《汉书》赞曰:“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累。”一旦仕宦成为险途,前程隐含危机,那就毅然决然,从君臣罗网中挣脱出去,洞察先机,义不受辱,保全性命,维护尊严,避免沦为政治牺牲,此为考虑之首要,至于杀身成仁等,那绝对不在其选项之内。可以看到,二疏出处行藏,获得朝中同僚、友好等普遍认同和共鸣,二疏代表其心声,故此,为二疏祖道,出现了盛大场面,“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此显示宣帝朝廷内部,朝臣与今上之间存在裂隙,官吏、士人逡巡于出处进退之间,所谓乃心宣帝,献身政治,且死心塌地者,盖十分鲜见者也。朝廷仅具备这样一种象征性符号,为学者虽以鹰扬此间为荣耀,但仅限于见好就收,并且出仕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在一定意义上,士人投身仕途,目的是为了缓解陷于穷困之窘迫。士人精神之学统、道统,本应独立守清,何以与王权政统发生交集?毋庸讳言,士人利禄之亟须,乃沟通两边之津梁。《汉书·韦贤传》云:“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通经,入仕,其与俸禄的等价关系,早就为世所皆知;如东方朔戒其子:“以仕易农。”此乃智者的选择。《二疏传》中,“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此叙述十分显眼,涉及二疏告别仕途后的生存状况,不容当事人及后世读者不格外重视,出仕遂成为职业及利禄行为,除此之外,其忠贞不二性则被弱化,换言之,二疏颠覆了《苏武传》等。《汉书》所宣传的诸如苏武等节士,其实杜撰成分较大,远没有二疏来得真实。
    二疏之立身大节,树立楷模,那就是出处裕如,卑亢有节,为解决古代士人人生之犹疑,具有极大的示范意义;而古人还须面对生老病死,对此,二疏启迪,同样贡献良多。儒家“不知生,焉知死”,关于生死,经常避而不谈,实际上,“死生亦大矣”,《二疏传》记载:“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生命逐渐靠近终点,如何处置金钱,或者身外之物,疏广显得旷达、睿智,他视赐金为“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并不认同子孙用作本钱以求田问舍,乐以此作酒食之资,与族人故旧宾客尽欢共享。此关涉汉人养老大问题,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生活史,具有管中窥豹之助益。
    汉代为何大力提倡孝道?在子孙一端,从根本而言,当物质匮乏,赡养老辈亲人必须被强化为子孙社会天则,否则,若食物不足,人类会如动物一般,遗弃丧失劳力者,而孝道舆论则堵塞了不孝子孙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在父母,对子孙爱之不尽,关爱子孙,无所不用其极,两者都存在误区。然则,子孙尽孝,虽属天经地义,而作为渐渐老去的老者,幻想不成为子孙之累赘。换言之,人人都会有疾病衰老之日,人生结局,最终陷于苦痛,如何缓释此种人类悲哀?于是,拥有财富,扮演潇洒、富足的强者,不沦为被动地为子孙所赡养的老翁,始终主宰一己之生命,则是古代士人的普遍梦想。而手握多金,并且来自皇帝恩赐,那是至为风光之事,几乎达成士人财富梦想之极致!而《二疏传》描述,疏广既得金,却又疏于财,其财富观、子孙观均臻乎“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之境界,不以财富为意,实质上是要表达其自然而不扭曲的人生观。因为财富之过甚或不足,都会戕害人性,贻害子孙,二疏拿捏,恰到好处,对后世教益无穷。
    由自古普遍人性观测,士人必然会打通儒、道两端。士人除了忧患他人、社稷、君王等之外,如何安顿自身、家庭及宗族,亦是终日萦绕脑际之大问题。中国史书往往忽略这种人性真情,而《二疏传》则几乎是个例外。《汉书》透过《二疏传》于此人生大关节堪谓切中肯綮焉,文末“皆以寿终”,为二疏一生作结,其人生可谓不虚度矣!南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曰:“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最贴切地揭示了人在仕途的内心世界,谓之总结二疏点睛之笔,并不为过矣。
    然而,《二疏传》所叙家居一节,固有所本矣,此印证在前汉,养老乃社会焦点问题,众人感同身受。按《史记·陆贾列传》叙述:“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陆生常安车驷马,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谓其子曰:‘与汝约:过汝,汝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家,得宝剑车骑侍从者。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③读此节文字,其所营造者,亦为养老之“乌托邦”,当年陆贾奉高祖命,出使南越,南越王尉佗赠以珠宝之类,价值千金,陆贾以此养老,“乃病免家居”,大概已到其人生之暮年,陆贾和二疏相类,人生至此,则以优游度日为上,恬退闲适,家务琐事不复扰动其心矣。陆、疏二氏同样将自己一生宦游所得钱财,交予子辈,陆贾家有五子,分财于五子,五子轮流,招待酒食,十天一更换,直至老父死于某子家中为止。这种养老模式之树立,有三个原因,首先,老者盛年时期才学卓异;其次,家有孝子贤孙;复次,老爷子本身富有钱财。否则,做白日梦也。陆贾大智,故《汉书》赞曰:“身名俱荣,其最优乎!”由于陆贾珠玉在前,为避免重复,故而,二疏的事迹略有不同。《二疏传》仅笼统叙述疏广之家人,未及有子几人,并且数子聚居,不曾析家,所以尽孝亦非数子轮值。然而,《二疏传》因袭《陆贾列传》,其痕迹显而易见,唐白居易诗曰:“陆贾功业少,二疏官秩卑。”④已经暗示二疏与陆贾之间存在关联。不过,在谈及财富、子孙等问题时,《二疏传》更加凸出疏广思考之深远、语言之隽永,更富有哲理。因此,《二疏传》在某种意义上,其影响力竟后来居上,遮掩了《陆贾列传》之辉光。
    在前汉,以至整个古代时期,二疏充分演绎了作为士人的完整人生,堪称士人宿命,具符号性特征。假设他们不曾出仕,其生命于社会及他者,即使如花之盛,亦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⑤,因此,曾经跻身太子师傅之显位,令生命之社会性有所附丽,得以实践其人生价值,并且名垂青史;而当断则断,急流勇退,捍卫了其所归属的道统、学统之尊严、纯洁,不曲学阿世,不至于令高洁之梅花“污淖陷渠沟”,亦保全自己人格之无瑕;而金钱取之有道,则又使自己活得富足、自在,陶然安享晚年,以至终老,于是,二疏去就有节,如四时之行焉,起承转合,无不自然而又妥帖,一生无憾矣!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二疏无疑是举世的典范!
    二二疏事迹影响后世士人人生观之铸成
    二疏事迹,影响深广,垂范后世。故而,当时激起巨大反响,后世亦拥有无数知音。较早吟咏二疏事迹者,按《乐府诗集》卷四三《相和歌词十八》之大曲《满歌行》二首之一曰:“为乐未几时,遭世险巇。……祸福无形,唯念古人,逊位躬耕。遂我所愿,以兹自宁。自鄙山栖,守此一荣。……穷达天所为,智者不愁,多为少忧。安贫乐正道,师彼庄周。遗名者贵,子熙同巇。往者二贤,名垂千秋。饮酒歌舞,不乐何须。善哉照观日月,日月驱驰,轗轲世间。何有何无,贪财惜费,此一何愚!命如凿石见火,居世竟能几时?但当欢乐自娱,尽心极所嬉怡。安善养君德性,百年保此期颐。”⑥这里出现的人名庄周、子熙,有人理解为即此《满歌行》中所谓的“二贤”,其实“唯念古人”是以庄周为师的,此二贤就是所指“古人”,而《二疏传》有“贤哉二大夫”之赞语,所以《满歌行》中的“二贤”正是“二疏”之谓也,可见“二疏”已经成为退隐者效法之著名人物。
    魏晋以来,士人读《汉书》,对于二疏事迹,似特具会心,掩卷之余,均情不自禁,神往不已,且多结合自身感慨,遂付之咏叹。笔者读书留意焉,汉代之后,在诗文中,涉及二疏者,可谓不胜枚举矣。西晋张协《咏史》曰:“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大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⑦此诗特点在于,一则使用暗示对比的手法,譬如开篇即言前汉时期,“朝野多欢娱”,认为相对而论,前汉君臣之相与,关系尚平缓,在如此情势下,二疏尤能“遗荣忽如无”,全身而退。如今,政局凶险,为官者却如堕梦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不能防微杜渐,趋吉避险。相较之余,其间智与不智,不啻云泥之别也;二则二疏所感人至深者,除了辞官之外,其“挥金”不吝,亦留给后世难以磨灭之印象,两者相辅相成,前后辉映,缺一不可,所以,张协赞颂其人,亦兼顾两者,绝不偏倚,通观全诗,二疏完整的人生轨迹被呈现出来,如此咏史,正反映作者视《二疏传》字字如珠玑,落笔时,唯恐有遗珠、失真之憾,此作是以诗的文体,改写史传内容,且隐括无遗,此在“咏史”一类诗歌作品中,颇显特色。
    晋宋之际,陶渊明《咏二疏》曰:“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⑧陶渊明此诗融合儒道,以更高远开阔的视野,来观照二疏生平。开头两句“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典出《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天地、四季及事物,皆自然运行,对此,人无丝毫的作用,若明乎此,人则会以谦卑的心态,来看待世事,人,若居功自傲,就极为可笑,于是,便逻辑地推导出《老子》第九章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而二疏人生,正实践了“功成、名遂、身退”之轨迹,陶渊明尊之为春秋末期以来,远绍孔、老之贤人!知易而行难,真能参透世事,踵武二疏者,孔、老以来,亦凤毛麟角耳。二疏“知止不殆”,“余荣何足顾”,此凝聚止足的智慧;此诗亦近乎张协《咏史》,对二疏一生,用五言诗做完整的复述,从诗歌写作手法而言,此诗几乎纯用赋体,比兴手法则少见,钟嵘《诗品序》谓:“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然而,陶氏此作却并无“芜漫之累”,原因何在?由于二疏故事已极富象征性意味,所以陶诗即使多用赋,其赋体亦极具比兴之义。实际上,在此诗中,赋即比,赋即兴也,在平实叙述中,一字一句,均兴味盎然,其得益于二疏之一枝一叶,均拨动士人之心弦,感发无穷者也。此作在陶诗中意义非凡,它为文学史提供了陶渊明何以出仕及归隐的思想依据。陶氏曾出仕,做过参军、县令等小官,此莫非受二疏之影响?惜乎赐金未曾到手,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挂冠去了。观陶氏仕途,乃二疏之具体而微者乎?二疏之后,唯陶氏得老庄之真趣!陶氏复二疏之举也。老庄、二疏之道,并非人亡道灭,继之而起者,陶氏乃此道之中坚也。而陶氏与二疏之区别,二疏尚可优游不迫地“挥觞道平素”,有赐金可挥,而陶氏则需荷锄躬耕,以维持生计。由此启发,读陶氏《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指自己年老体衰之时,其所谓“虽有五男儿”,暗扣陆贾之“有五男”,亦关乎养老送终。二疏和陆贾之事例,在古人眼里乃同功一体者也,其中饱含了陶氏的黑色幽默:陆贾流转于五男之家,五男既贤且孝,陆贾尽享天伦;而自家五男儿,无一成器,由此看来,自己养老无望矣,面临此境,陶氏亦能知命达观,且随遇而安吧!
    唐初王绩《赠梁公》曰:“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盛唐诗人李杜均笔涉二疏,李白《拟古十二首》之五曰:“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曰:“敢忘二疏归,痛迫苏耽井。”二疏,成为唐初以来士人立身的重要参照。
    中唐韩愈《送杨少尹序》感叹:“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⑨二疏之辞位而去,作为儒者,韩愈亦十分景仰,可见在后世士人心目中,二疏占有重要地位,韩愈此序具有史料价值;据此又知,二疏非但引发士人题咏,且被画家图画其迹,成为画中题材。白居易作《不致仕》曰“……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⑩以二疏贤明,反讽世之不舍退位者,老颜无耻,遂令二疏几成绝响。白居易《闲卧有所思二首》之一曰:“大底吉凶多自致,李斯一去二疏回。”(11)人之吉凶,常在一念之间,李斯与二疏命运悬殊,此证明一切在乎如何抉择。白氏内心有其闲适隐退的一面,故对二疏,尤其津津乐道,二疏潜移默化于白氏血肉之间焉。苏轼《二疏图赞》曰:“惟天为健,而不干时。沉潜刚克,以燮和之。於赫汉高,以智力王。凛然君臣,师友道丧。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此意莫陈,千载于今。我观画图,涕下沾襟。”(12)苏轼此赞,更印证韩愈所记工画者图画二疏事迹,并非虚言,北宋士气高昂,苏轼以亦师亦友来看待君臣关系,认为宣帝尚法,诛杀良臣。二疏同情此辈,于是决绝而去,维护了士与臣的尊严。千年以来,臣,作为人应具的自尊意识,遭王权所压抑。苏轼观画,有感于此,以致热泪涟涟。按苏轼之二疏观,无疑大胆、深邃,可惜,其于史实,有失考之处。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曰:“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得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盖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杨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无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13)苏轼议论,极为高远超迈,光芒四射,即使人事与时间有错讹,然瑕不掩瑜,亦正说明二疏为先知先觉者(14)。陆游《闲游》曰:“高会挥金愧二疏,食贫只似布衣初。”(15)如何对待金钱?二疏不做守财奴,士人无不钦佩其挥金洒脱。
    两晋时代,由于《汉书》并不易得,二疏其人,未必为世人尽知晓,所以张协、陶潜咏二疏,需原原本本叙述二疏生平,故写作方法偏于赋体。此后,二疏日渐深入人心,尤为士人所耳熟能详,并成为士人约定俗成的意义符号,所以唐宋文人题咏,则删繁就简,更多使用比兴手法,仅笔涉“二疏”两字,辄其意毕见,以少总多,含蓄不尽,不必再使用赋体,复述其行状,此种变迁,盖可考见焉。由于二疏影响,不绝如缕,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三从二疏养老主题到南朝宫体艳情
    读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一文,指寒人兴起,亦带来主流诗歌趣味的改变,商人估客喜好的民间艳曲,逐渐进入南朝宫廷(16)。刘跃进先生《玉台新咏研究》提出《玉台新咏》是一部歌辞总集的看法(17),此大致符合《玉台新咏》的实际面貌,也可与唐长孺说相印证。
    相较以前,南朝文艺之变迁,确乎大异其趣者也!研究者当思索产生此种演变的深层原因。研究梁代文学,刘孝绰可作一重要参照。由于梁武帝得享高寿,在位时间较长,导致他与储君萧统之间,以及萧统与萧纲、萧绎之间,均关系微妙。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18)刘孝绰非但是昭明太子萧统东宫之核心文士,而且亦与湘东王萧绎交好。按《梁书·元帝本纪》记载,梁普通七年,萧绎出为“荆州刺史”,《梁书·刘孝绰列传》说:“时世祖出为荆州……孝绰答曰:‘……当欲使金石流功,耻用翰墨垂迹。虽乖知二,偶达圣心。’”刘孝绰以曹植《与杨德祖书》为典故,深悉萧绎辈不甘于“岂徒以翰墨为勋绩”的真实心理。在侯景之乱中,湘东王萧绎,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他“不急莽、卓之诛,先行昆弟之戮”(19),可见在武帝诸子间,矛盾潜藏,积怨颇深,当大难临头,就暴露无遗。
    《南史·梁武帝诸子·昭明太子传》记载在普通七年,萧统听信风水师所言,以其生母丁贵嫔所葬墓地于己不利,故埋入蜡鹅等以厌胜之,后为武帝所知,大为震怒,以致萧统继承人地位不保,萧统因此忧惧而死。即使《梁书》等无此记述,然而,《南史》所揭示的萧统遽然而亡的史实背景,似非空穴来风。关于萧统、萧纲之关系,史书记载过于简略,后世亦不甚了了。然而,若认为两者要好过曹丕、曹植之相与,亦属皮相之见。
    《梁书·简文帝本纪》记录萧纲落入侯景之手,其绝命题壁自序有曰:“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此并非写给侯景看,乃宣示世人,意在杜悠悠之口。此种表述,存在两种可能,一则心底坦荡,光明磊落,对于王位从无觊觎之心;另则却欲盖弥彰,为己开脱。在中国历史上,即使兄弟之间,因王位继承,友于难免陷于尴尬,仅以汉魏为例,譬如戾太子巫蛊事,譬如曹丕和曹植,譬如景帝和梁孝王,等等,实在不易自处和相处;近世宋、齐二朝,兄弟、宗室相残,殷鉴不远。所以在王储与非王储王子之间,隔着一条鸿沟,由王道和霸道、学术和政治、文学和经学、真性情和假道德,等等,将二者隔开,虽萧统和萧纲亦属一母同胞之手足,而《梁书·昭明太子列传》塑造其“孝谨”及“咸有种德”的完美形象,足见萧统以王位继嗣者身份来约束自己;而《简文帝本纪》文末“史臣曰”指萧纲“文则时以轻华为累,君子所不取焉”。此种“轻华”的特征,若属本性天然,则自不待言,如果有意为之,就与其特殊身份相关;然而,萧纲一旦贵为太子,当时朝野,颇惹物议。《梁书·简文帝本纪》记述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萧纲被立为皇太子,若依照儒家礼仪,萧统去世,若论太子之位继任者,则当属萧统之子华容公萧欢,而非萧纲,萧纲当仁不让,并不合礼制。故《陈书·周弘正列传》就保存周弘正奏记,劝告萧纲持“让王之道”;梁武帝诏谓萧纲:“文义生知。”指萧纲天生文士,此四字要在回护萧纲,意谓其性情本属“文义”之类,对嗣位武帝,萧纲绝无野心,使他与“蜡鹅”事件撇清干系,也为他僭越萧欢升任太子缓颊。
    “文义”一词,比较接近后来文学的定义。《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第71条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安与晚辈“讲论文义”,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称谢朗“文义艳发”,此“文义”主要指文学创作,谢安好“言咏属文”,此作为谢家风气被延续下来(20)。
    在《宋书》中,“文义”一词出现较多,其意之所指,耐人寻味。在政治上,似指与主流保持距离,即便政治人物,“文义”亦是其生活当中属于雅趣部分;而疏离于政治者,被称为喜爱“文义”,恰恰反映出其艺术审美天性,或出世狷介品格,甚或隐逸高蹈象征。《南史·谢晦传》说谢晦“涉猎文义”;《宋书·隐逸传》之《关康之传》记述:“关康之字伯愉……下邳赵绎以文义见称,康之与之友善……时有闲日,辄卧论文义。”《宋书·隐逸传》之《王弘之传》说王弘之之子王昙生“好文义,以谦和见称”。《南史·隐逸传》之《宗少文传》记载:“少文妙善琴书图画,精于言理……乃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南史·颜延之传》附《颜竣传》云:“竣字士逊,延之长子也。早有文义……”《宋书·何尚之传》曰:“尚之雅好文义……爱尚文义,老而不休,与太常颜延之论议往反,传于世。”《南史·刘勔传》说:“刘勔字伯猷……勔少有志节,爱好文义。”《宋书·自序》载宋太祖对始兴王称赞沈璞“学优才赡,文义可观,而沉深守静,不求名誉,甚佳”。《南齐书·沈冲传》云:“沈冲字景绰……冲亦涉猎文义。”《南齐书·庾杲之传》说:“庾杲之字景行……杲之少而贞立,学涉文义。”《宋书·隐逸传》之《王素传》曰:“王素字休业……爱好文义,不以人俗累怀。”《南齐书·高逸传》之《庾易传》说:“庾易字幼简……以文义自乐。”《南齐书·刘绘传》说:“绘聪警有文义。”《南齐书·王奂传》指:“(殷)睿解文义。”观此辈人物,其出身门第大抵不高,在政治上亦无甚权势,因此,即使与“文”相关,“文义”之“文”却绝对与章表奏议无涉,而偏乎私人化写作性灵之“文”,也即近似后世“文学”定义下的抒情性文字,譬如诗歌一类。
    《宋书·武三王传》说:“(刘)义真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文义”与“德业”相对,指“文义”并无现实功用;《宋书·谢灵运传》说宋初“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宋书·谢灵运传》说:“太祖登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此“文义”与实权相对,正反映谢氏被边缘化处境。《宋书·宗室传》之《刘义庆传》说:“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编纂《世说新语》,可视作刘义庆爱好文义的结果(21);朝廷视“文义”为雅事和点缀,《宋书·明帝本纪》称明帝“好读书,爱文义”。《南齐书·褚炫传》说:“升明初,炫以清尚,与刘俣、谢朏、江敩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宋书·武三王传》载:“义恭涉猎文义,而骄奢不节……”《宋书·颜延之传》说:“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文义”除了具有抒情功效之外,尤其包含审美价值(22)。关于“文义”喜好,虽然朝野人士皆可倾注兴趣,并无截然的阶级区分,但是投身其间,文士惟以“文义”宣泄性情。
    按照《宋书·宗悫传》谓:“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若此等记述属实录的话,玄风不竞,渐被“文义”取代,已告式微,“文义”令士人兴致不减,形成社会潮流。南朝作为江左政权,有别于大一统时期,就士人之构成而论,寒士毕竟占据多数,南人崛起,并人多势众,既然无缘染指军国大事,则竞相以“文义”相炫,在“文义”中挥洒性情,任气使才,即使文士“羔雁之具”,也与经学时代存在本质区别。
    《南齐书·刘绘传》云:“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此“文章谈义”恰可简化为“文义”二字,也涵盖了“文义”之精髓。萧纲“文义生知”,无论真假,被贴上此标签,实际上有助于萧纲减少东宫猜忌,令自己逍遥于是非之外。按《史记·五宗世家》之《集解》引《汉明臣奏》:“杜业奏曰:‘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对王室血缘相近人物,作为帝王,均不喜此辈热衷政治,或才干绝伦。萧纲深谙此理,其《诫当阳公大心书》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立身谨重者,可为执政作准备,而文章放荡者,则君子之瑕疵也。《文心雕龙·章表》说:“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故从文体的特征而论,萧纲“诫”其子,重点不在论文,而在告诫其立身之道。萧纲之王子大心,于中大通四年被封当阳公,同年萧纲之长子,亦武帝之嫡皇孙大器被立为宣城郡王,此前一年,萧纲被立为太子,自己从储君之储君,一跃而为太子,面对帝位考验,他十分理解兄弟感情脆弱不堪,他所钟爱的王子大心,其身份近似当年的自己,为避免诸子间兄弟睨于墙,萧纲令大心谨守王孙与嫡王孙的分际,开悟其人,以文章放荡为手段,就是善于自贬、自诬,佯狂、佯放,以达到立身安稳目的,这无疑是其金针度人的教诲。
    而何谓“放荡”,是指诗兴文思冲决礼教藩篱,甚至突破固有伦理道德底线,纵意所如,毫无顾忌。亦如欧阳炯《花间集序》谓:“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陈书·世祖本纪》记载其诏曰:“梁氏末运,奢丽已甚……逐欲浇流,迁讹遂远。”这是一个淫靡之风盛行的时代,诗文所展现者,亦复如是。沈约《宋书·乐志一》收录尚书令王僧虔于升明二年上表论乐:“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务在噍危,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典正,崇长烦淫。士有等差,无故不可以去礼,乐有攸序,长幼不可以共闻。故喧丑之制,日盛于廛里,风味之韵,独尽于衣冠。”梁邓铿《奉和夜听妓声诗》说:“妓儿齐郑乐,争妍学楚腰。”因此,宋至齐梁,文学生长于“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土壤之上,尤其“新哇”、“谣俗”提供音乐资源,音声感人至深;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迄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因此,雅文学颇受侵蚀,雅不敌俗,导致植根于民间的俗文学后来居上,并置换了汉魏主流文学。若以刘孝绰为例,其诗歌写作,并不像萧统般矜持,兴膳宏先生《〈玉台新咏〉成书考》关注其书卷七、卷八,保存不少萧纲与属下的同人们的唱和应酬之作,除了王筠、刘孝绰外,其他作者均属萧纲、萧绎集团,“构成卷七、八中心的,是皇太子萧纲——湘东王萧绎集团的诗作”(23)。《玉台新咏》之所以收录刘孝绰作品,除了其文坛地位崇高因素之外,还由于其作品,尤其同题共赋之类,亦凸显当时淫荡靡丽的写作特征。对此风习,萧纲、萧绎以及刘孝绰非但未加遏制,反而推波助澜。若以一篇乐府诗《陌上桑》作对证点,即能管窥其间之变异。乐府诗《陌上桑》,在沈约《宋书·乐志三》中标题为《艳歌罗敷行》,描写少妇秦罗敷外出采桑,遇使君勾引,罗敷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相拒,其形象美丽而端庄;宋齐以来,佛教直指心性,以“淫欲”为妇女之天性,遂将《礼记·内则》篇等儒家经典所培植或塑造的妇德彻底摧毁,于是,此篇乐府诗遭肆意篡改。在古代,妇女、老人,无经济能力,属被赡养一族,故秦罗敷虽大义凛然,亦须凭借夸耀夫婿“高富帅”,以增强其贞洁刚烈之底气。南朝诗人极具戏谑恶搞精神,他们以为,既然罗敷美女嫁入豪门,已经“白富美”,何须抛头露脸,因此,外出采桑,无非不耐寂寞,想勾引野男人罢了。关于此题,他们引申发挥时,想必笑得见牙不见眼。刘孝绰《淇上人戏荡子妇示行事诗》曰:“桑中始奕奕,淇上未汤汤。美人要杂佩,上客诱明珰。……”(《玉台新咏》卷八)其诗意就在于将贞女一变而为荡妇,所透射的恰是作者的妇女观,贞洁纯属伪饰,淫荡却是本质,因此,在此题材中,驰骋男性绮思,满足意淫需求。
    按梁代诗人,简文帝《采桑》,萧子范《罗敷行》,徐摛《万山见采桑人诗》,沈君攸《采桑》,姚翻《同郭侍郎采桑诗》,王枢《至乌林村见采桑者因有赠》,无不祖述乐府诗《陌上桑》(24),却颠倒罗敷形象。直到简文帝《洛阳道》,萧绎《洛阳道》说:“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庾肩吾的《洛阳道》,皆虚化罗敷采桑场景,径言女子“潘生时未返,遥心徒眷然”,成为专写艳遇的乐府诗篇;费昶《春郊见美人诗》最后点出:“薄暮高楼下,当知妾姓秦。”刘孝绰《为人赠美人诗》说:“幸非使君同,莫作罗敷辞。”此说明秦罗敷已然被符号化,它代表所有女性,是淫荡的代名词。
    《梁书》记述萧统、萧纲行事风格,基本把握二者差异,萧统端重自持,萧纲颓弛疏放,此与两人身份、处境相吻合。《梁书·太祖五王列传》记载:“(萧恢)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共优乎!’坐宾咸服。”此反映梁代王侯无所事事,若忧心国是,反遭猜疑,然则悠游度日,醉心文义,便为明智选择。实质上,《文选》和《玉台新咏》编撰理念迥异,正契合二萧政治语境。而今关于《玉台新咏》编撰,如果视若纯文学行为,则忽略了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在版本文献细节上,即使有所发现,以佐证己见,却有违宏观体认。故此,在朝廷内部,所存在的政治与文学自然生态两个层面,研究者须既联系又区分地看待。傅刚先生认为《玉台新咏》编纂,其时间在中大通四年到大同元年之间,也就是萧纲继立为皇太子后一年(25)。萧纲此举有悖礼制,激起朝野非议,想必未曾衰歇,若傅先生考订正确,试问萧纲登太子位后,为何还要编纂《玉台新咏》,其答案在于,企图继续营造假象,示世无远志,令世人觉得其人无意问鼎政治,以淡化议论纷纭。
    由于潜藏此一目的,所以《玉台新咏》之“文义”及顽艳特质被发挥到极致,专好以女性作为逞才刻画之对象,此在史上,实属罕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说上客们“人人眼角里是淫荡”(26),此言传神。《玉台新咏》将“淫欲”化写作几乎拓展到各种题材,足证面对民间艳情作品,萧纲们毫不排斥,并且将原生态更精致化,使民歌变身为精致的玩意儿,而在内容之香艳程度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养老而言,南朝士人亦多关注。齐梁佛教盛炽,士人竞作《八关斋四城门诗》,生老病死,岂可忽哉!《梁书·徐勉列传》记述徐勉写给儿子徐崧《诫子书》曰:“兼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牵课奉公,略不克举,其中余暇,裁可自休。或复冬日之阳,夏日之阴,良辰美景,文案间隙,负杖蹑J2X910.JPG,逍遥陋馆,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暂乐,庶居常以待终,不宜复劳家间细务。汝交关既定,此书又行,凡所资须,付给如别。自兹以后,吾不复言及田事,汝亦勿复与吾言之。假使尧水汤旱,吾岂知如何;若其满庾盈箱,尔之幸遇。如斯之事,并无俟令吾知也。”徐勉此番话,乃以前汉陆贾、二疏之养老模式为蓝本,本传说:“勉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自己“劬劳夙夜”,当老之将至,徐勉亦希望享受余暇,故家务、田事等,全托付儿子打理,自己舒心地走完人生之路。所以其财富观、子孙观均极肖疏广,他可谓陆贾、二疏之后身。《梁书·止足列传》说:“其后薛广德及二疏等,去就以礼,有可称焉。”《梁书·韦睿列传》说:“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此亦折射在梁代士人心目中,陆贾、二疏居于偶像地位。
    然而稍有不同者在于,汉人养老,凸显重物质、尚朴实的特性,二疏、陆贾晚年享受亦不过酒食而已。酒,于中国古人,就是恩物,《汉书·王尊传》就记载:“长安宿豪大猾东市贾万、城西万章、剪张禁、酒赵放、杜陵杨章等皆通邪结党……”可知当时赵放造酒,已是有知名度的品牌,作为养老之物,酒绝对不可缺少。惟陆贾“从歌舞鼓琴瑟侍者”,超越一饮一啄,透露文娱之需求。而徐勉《诫子书》则与汉人不同,按徐勉意愿,心情愉悦远比酒足饭饱重要,精神无负累,潇洒送日月,更成为养老主旋律。
    庾肩吾《八关斋夜赋四城门诗更作四首》之第一赋韵《南城门老》说:“妍容一旦罢,孤灯行自设。”其第三赋韵《西城门死》曰:“自应蝼蚁躯,值此风刀逐。”人之老与死,绝不可逆转,在老、死面前,庄严人生显得苍白渺小。关于老病、死亡,若达成儒家所赋予人生使命,汉代士人便感到死无遗憾矣;而南朝士人却不然,因受佛教冲击,生老病死,人生旅程,必经之途,但是其实质性意义被彻底消解,空观令人生固有价值亦顿然悬置,于是生命体验非人伦道德,而止剩感官刺激,也即生命之本能也。因而,当年华老去,即使子孙满堂、丰衣足食,但南朝士人依然难以安顿其心。沈约《宋书·乐志三》说:“古词(五解)《何尝·艳歌何尝行》有曰:‘……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二解)小弟虽无官爵,鞍马J2X911.JPG,往来王侯长者游。(三解)’”这是以一个兄弟的口气,叙述其两兄一弟既富且贵,而自己则满腹苍凉。此作所谓“解”,指两句一个段落为一解,长兄、中兄两句结合为一解,小弟独占两句,亦为一解,但跳脱活泼,尤其醒目。
    此种结构被运用至乐府诗《三妇艳》和《长安有狭邪行》之中,且在齐梁,曾有许多诗人同题共赋。以此为观照,可见其间交织养老与艳情两个主题,而且艳情欲念更压倒了养老梦想,或者说,养老梦想包含了绮艳的内容,此盖与整个梁代文学思潮相合拍。秦汉以来,儒家文献以及朝廷诏令,亦涉及养老仁政,但是大抵止流于空文耳,若家无孝子,则养老亦无从谈起,这才是实情。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四《相和歌辞九》有汉代乐府古辞《相逢行》,一曰《相逢狭路间行》,一曰《长安有狭邪行》,郭茂倩仅指其属古辞,其主旨写某男子有子有媳,富足自得,艳情并不突出(27)。西晋陆机作《长安有狭邪行》,为《文选》卷二八收录,其内容亦无关艳情,大致表达诗人临歧彷徨,情思苍茫;南朝宋谢惠连《长安有狭邪行》曰:“纪郢有通逵,通逵并轩车。帟帟雕轮驰,轩轩翠盖舒。撰策之五尹,振辔从三闾。推剑冯前轼,鸣佩专后舆。”此诗为残篇,在形式、内容上,与陆机相近。此题乐府诗何时发生逆转,成为艳情、养老主题的复合体,由于文献不足征,其始作俑者,已难详考。可是《长安有狭邪行》一变而为艳情诗,且同侪友朋同题共赋,其时间当在梁代,此大致可以推测。齐梁诗人沈约传世作品既有《长安有狭邪行》残篇,又有《三妇艳》,然观沈作,其前者宛然陆机、谢惠连笔法,作为齐梁文坛大老,在其手里,《长安有狭邪行》旧体依然,此说明在齐梁时期,文章新变,班班可考。《颜氏家训·书证》说:“《古乐府》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者,子妇供事舅姑,旦夕在侧,与儿女无异,故有此言。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世俗犹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又疑‘丈’当做‘大’,北间风俗,妇呼舅为大人公。‘丈’之与‘大’,易为误耳。近代文士,颇作《三妇诗》,乃为匹嫡并耦己之群妻之意,又加郑、卫之辞,大雅君子,何其谬乎?”此节文字涉及乐府《长安有狭邪行》和《三妇艳》两题,然而,据此不可辄以为《三妇艳》出自《长安有狭邪行》,两者并无从属关系。将题为《长安有狭邪行》、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者,称之为《古乐府》,其实有误。北周王褒《长安有狭斜行》曰:“威纡狭邪道,车骑动相喧。博徒称剧孟,游侠号王孙。势倾魏侯府,交尽翟公门。路邪劳夹毂,途艰倦折辕。日斜宣曲观,春还御宿园。途歌杨柳曲,巷饮榴花樽。独有游梁倦,还守孝文园。”王褒身处北方,未染南风,所作《长安有狭斜行》,仿佛旧时月色,亦与陆机、谢惠连和沈约一脉相承,恰可旁证此题《古乐府》歌词本不涉香艳。
    然则颜之推所谓“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应指旧题《古乐府》之变体,亦即旧瓶新酒之谓也。“先述三子”贴近养老主题,堪谓陆贾、二疏故事之再创造。陆贾五子分灶,体现南方习俗,而二疏诸子同居,则俨然北方敦礼家风②。南朝诗人作《长安有狭斜行》,“先述三子”,本该对应陆贾五子,然此题呼应其后“次及三妇”,则有关绮思。且述“三子”、“三妇”,均套用古词(五解)《何尝·艳歌何尝行》之“二解”,所以主人公之三子,可视作化多为少,缩减陆贾五子为三子,却取二疏诸子同居之模式也。
    按梁武帝《长安有狭邪行》曰:
    洛阳有曲陌,曲陌不通驿。
    忽遇二少童,扶辔问君宅。
    我宅邯郸右,易忆复可知。
    大息组絪缊,中息佩陆离。
    小息尚青绮,总角游南皮。
    三息俱入门,家臣拜门垂。
    三息俱升堂,旨酒盈千卮。
    三息俱入户,户内有光仪。
    大妇理金翠,中妇事玉觿。
    小妇独闲暇,调笙游曲池。
    丈人少徘徊,凤吹方参差。借与二少童问答,主人公大事炫耀:家有三子,三子均非等闲之辈,故主人公老来有靠焉。尤其小儿子青春阳光,生机勃勃,令门庭生气洋溢。然而,即使三子神勇,设若家中一个老者,加三个光棍儿子,父慈子孝,总嫌阳刚太甚,凑在一起,亦无趣得很。所以亟需女性滋润,诗意遂从酒滑向色。紧接三子,以“大妇理金翠,中妇事玉觿”为一解,大妇、中妇已然熟女,手脚利落,从事针黹、饮食诸事,侍奉公公之起居;而“小妇独闲暇,调笙游曲池”则别为一解,大妇、中妇务实,唯小妇对应小息,尚不知稼穑之艰辛,行为务虚,且又浪漫,在物质之上,尚有文艺爱好。令老者不但衣食无忧,甚至还有视觉、听觉等享受,其老来有福矣,岂陆贾、二疏所可比拟者也。此作格式倾覆《古乐府》原作的思想,意指与其奔波四方,还不如在家享享天伦之乐。
    旧题新作《长安有狭斜行》一般有固定的情节和格式,大多为五言、二十二句,然而,如此乐府诗题,到宫体诗作者手里,却变味了,主旨与旧体大相径庭。譬如萧纲《长安有狭斜行》,同样二十二句,其结尾四句则说:“小妇最容冶,映镜学娇颦。丈人且安坐,清讴出绛唇。”女为悦己者容,小妇妖冶,然所献媚者,似乎并非夫君,而是丈人,也就是公公,此为驰骋男性遐想,留存无限空间;而庾肩吾《长安有狭斜行》,其形式相似,最后四句竟曰:“少妇多妖艳,花钿系石榴。夫君且安坐,欢娱方未周。”亦搞不清其所谓夫君为何人,在暧昧之中,有意制造乱伦之嫌;而淫荡之尤,要数徐防《长安有狭斜行》,其诗末四句说:“小妇多姿媚,红纱映削成。上客且安坐,胡床妾自擎。”纯乎勾引淫乱,超越伦理之底线。这样的写作,在文学史上,惊世骇俗,笔下之少妇、少女,妩媚性感,其活力、魅力令困于老境之男人,如久旱逢甘霖,遂使枯槁之生命,得以滋润、舒张和激动,在此意乱情迷之下,真不知老之将至矣,于是,养老之题旨也被隐匿,顿然置换至情欲贲张语境,艳情成为不二之主题。
    而与之平行生长的另一乐府诗题之作《三妇艳》,亦众相竞作,干脆就不要“先述三子”之二解,作者纯然为色中饿鬼,堪称文学之宣淫者也!
    然而,从文学史积极意义而论,《玉台新咏》提供新颖的人生观和美学观,亦大胆涉猎文学与性主题,人生一场,风和日丽,良辰美景,其实虚妄不真,在飘风骤雨中,人生往往残破不堪,血泪斑斑,然则,寄情声色,文学发挥其梦幻功效,在诗歌之中,就让世人拥抱青春和美好,忘却黑暗与苦恼,而唯有美女,唯有美女的舞姿娇态,唯有其一颦一笑,令男人淡忘忧愁和烦恼,即使虚幻不真,而陶醉其间,岂不很好?当然,此仅代表其一家之说耳。
     
    注释:
    ①载王国维《观堂集林》第1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6页。
    ②《汉书·元帝纪》记述宣帝的心里话:“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③《汉书·陆贾传》与之文字略有出入。
    ④白居易《裴侍中晋公以集贤林亭即事诗二十六韵见赠,猥蒙征和。才拙词繁,辄广为五百言,以伸酬献》,《白居易集》卷二九,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66页。
    ⑤陆游《卜算子·咏梅》句。
    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三《相和歌辞十八》,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36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之《晋诗》卷七,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4页。
    ⑧《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8页。
    ⑨《韩昌黎文集》卷四,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⑩《白居易集》卷二,第32页。
    (11)《白居易集》卷三二,第717页。
    (12)《苏轼文集》卷二一《赞》,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00页。
    (13)《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4)苏轼诗文多涉二疏,譬如《更漏子·送孙巨源》曰:“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15)《陆游诗集》卷一八。
    (16)《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17)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7页。
    (18)《颜氏家训集解》卷六,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8页。
    (19)《梁书·敬帝本纪》所引述魏徵的评论。
    (20)《南史·谢弘微传》说:“(谢)混风格高峻,少所接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晦、曜、弘微以文义赏会,常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21)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之《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条,考释了在宋文帝多猜忌和行诛杀的形势下,刘义庆借助清谈以图免祸的窘境,其“爱好文义”,亦与其充满忧患的政治处境有关(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9页)。
    (22)按《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载沈约说:“谢安石素族之台辅,时无丽藻,迄乃有碑无文。”所谓“有碑无文”,指缺乏文采,文必须具有文采。
    (23)收录于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彭恩华译,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29页。
    (24)以《陌上桑》为题,有王台卿《陌上桑四首》、王筠《陌上桑》等。
    (25)傅刚《(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6)《闻一多全集》(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1页。
    (27)郭茂倩《乐府诗集》,第508页。
    (28)《颜氏家训·兄弟》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