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危害,严重地表现在其对中华民族经典文艺名著的解构上。珍视经典名著,敬畏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标志。经典名著之为经典名著,就因为其经过历史上人民的检验,显示出史学上、美学上的永恒价值与魅力。随着历史的行进,对经典名著丰富蕴涵的解读与阐发当然也须不断重新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把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艺术作品,是传承、普及和发扬优秀文艺历史传统的必要路径。但须指出,正确的改编,务必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风范,沿着顺势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加以丰富、深化、发展,以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切不可反其道而行,朝着逆势方向编造,或东施效颦投射“西化”观念,或对其固有蕴涵横加扭曲和篡改,并美其名曰“创新”。 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过的“左联”成员柔石的著名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描写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一种反人性反人道的丑恶社会现象:富有的地主的老婆不能生育,便花钱“租”用穷人的妻子来家当生育机器,为自己生子后再赶出家门。有一部戏,居然把原著的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人文精神都解构了,将其改编成地主花钱把农民的妻子“租”到家,为自己怀孕生子,地主背着老婆慈善地“关照”农民的妻子,时而赠其手镯,时而送其金钱,终于“感化”了农民的妻子,令她深感“幸福”,甚至要抛弃丈夫儿女,自愿留在地主家不走了。这岂不是把“为奴隶的母亲”改编成了“当奴才的母亲”,岂不是完全颠覆了原著的主题意蕴和价值取向?令人不解的是,这部作品居然还受到追捧并获得奖项。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早已妇孺皆知。赤壁之战作为我国战争史上实行统一战线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早已彪炳史册。但近来有部拿了大奖的戏,竟以“创新”名义作如此改编:一开场,曹操兵发83万,浩浩荡荡,要荡平东吴。当晚,他头风病发作,名医华佗为其针灸,解除病痛,医者仁心,华佗劝其不要发动这场战争,以免涂炭生灵,伤及无辜。他向华佗口吐真言,说自己其实也不想打仗,主要为的是朝思暮想美女小乔,如果周瑜答应献出小乔,他就收兵。不论曹操这话究竟是戏言还是用计,都完全歪曲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曾精辟指出,提及曹操,人们很容易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在他看来,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确乎如此,曹操是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兼大文学家,他发兵破吴,旨在完成统一大业,决非为了一个美女。接下去,《三国演义》竟被改成“二国演义”,这里没有蜀国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事了。小乔变成草根民间女子,既无姐姐大乔,也非乔玄国老之女。得知周瑜发兵抗曹,小乔赶紧回家劝阻,独自一人,驶一叶小舟,跨过长江,直奔曹营而去。这边曹操因华佗再劝其收兵而被激怒,将华佗关押起来,药箱还扔在曹操帐中。曹操怒气不息,抬头看见小乔不期而至,由怒转喜。小乔义正辞严地教育曹操:做人要讲诚信,丞相许诺,只要我至,即刻收兵,现在我来了,该你兑现诺言了!曹操听罢,一受刺激,头风病又发作了。小乔便让大家镇静,说自己曾跟华佗先生学过针灸,于是从药箱里拿出根针,扎将下去,顿见奇效。曹操病痛解除,嚯地大叫一声“大都督夫人,收兵!收兵!”在这里,历史上的著名战例赤壁之战完全被虚无了,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完全被虚无了,曹操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形象也完全被虚无了。更严重的是,这股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的戏说历史、解构经典的虚无主义歪风,正在危及并削弱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反对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抵制否定中华文明、破坏民族团结、歪曲党史国史、诋毁国家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论和行为,反对以洋为尊、唯洋是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今天这个“读图的时代”,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文艺作品,对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观、文化观、审美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而上学,严肃、认真地清除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刻不容缓! (作者: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