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的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他们需要老人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则,他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长不大。”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主办的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在河北举行。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在发言时借用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的话,表达自己对网络文学未来成长的担忧与期许。 “网络文学应该长大,网络文学的读者也不应该永远是孩子。”何弘说。 “姓甚名谁”,网络文学亟待亮出自己的“名片” 其实,网络文学找到自己“身份”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深圳市已举办了四届网络文学大赛。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考察了历届终评评委身份的变化。前三届聘请的评委多是纯文学领域的作家、评论家和编辑家,“大部分网络文学特质明显的作品,已经被初评评委和复评评委给杀掉了”;到了第四届,才增加三位网络文学专家和文学网站负责人,结果是“将一些网络新人新作选了出来”。 于爱成介绍,正在进行中的第五届网络文学大赛,决定由网站独立地进行初评,而终评评委的构成,将聘请更多熟悉网络文学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专家参与进来。 网络文学就是这样,由“无名小卒”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名片”。但是,这张“名片”上应该写些什么字,依然难以定夺。 “网络文学规模之大、传播之快、类型之多、作品之丰,早就到了单靠个人努力无法穷尽的地步。因此,任何对它所下的论断都难以避免片面性。”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鸣奋说,“商家希望造就的网络文学,政府希望养成的网络文学,学者希望印证的网络文学,用户希望看到的网络文学,写手希望创作的网络文学,很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的。” 他还认为,网络文学本身也处在变革当中,经常令人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他举例说,网络文学曾被当成个人情思自由抒发的天地,如今却日益暴露出为资本左右的一面,“这些现象,都值得追踪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