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看刘青海《论汉魏六朝的献赋现象》,《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②高祖朝的献赋,史书失载。考以《全唐文》,颇疑薛收《琵琶赋》(卷一三二)残篇与虞世南《琵琶赋》(卷一三八)为一时之作。薛收高祖武德七年卒,世南赋中有“惟皇御极,书轨大同。铄矣文教,康哉武功。既象舞之载设,亦夷歌之远通。乃定八音,论六乐”之语,或作于高祖登基之初。但高祖在位仅七年,朝堂上的文人也多承隋之旧,是以论初唐献赋,自太宗朝始。 ③董诰等编纂《全唐文》卷四录《临层台赋》等五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48页。 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稹集》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1页。 ⑤参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四“文学馆”条,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117页。 ⑥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册,第2448页。 ⑦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一三○《杨玚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册,第4495页。《全唐文》卷二六七严识元《潭州都督杨志本碑》:“烈考(杨)琮,皇朝秦王府库直,太宗文武圣皇帝赠《感旧赋》一道。”(第2707页)则《怀昔赋》又名《感旧赋》。 ⑧《全唐文》卷九五,第979页。 ⑨《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第16册,第5270页。 ⑩《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第8册,第2568页。 (11)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12)张说《邺都引》,《全唐诗》卷八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册,第940页。 (13)刘肃《大唐新语》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版,许德楠、李鼎霞点校,第134页。 (14)逯钦立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册,第4135页。 (15)《全唐文》卷一五六,第1590页。 (16)《全唐文》卷一六三,第1670页。 (17)张振珮《史通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154页。 (18)《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上·谢偃传》,第15册,第4989页。 (19)《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第8册,第2576-2577页。 (20)《旧唐书》卷七四《崔仁师传》,第8册,第2622页。 (21)《全唐文》卷一五一,第1536-1537页。 (22)《全唐文》卷一五二,第1549页。 (23)《封禅诏》,《全唐文》卷八,第99页。 (24)《全唐文》卷一四七,第1489页。 (25)《全唐文》卷一五○,第1527页。 (26)《全唐文》卷一五三,第1565页。 (27)《全唐文》卷一四五《太子少师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上柱国固安昭公崔敦礼碑》,第1471页。 (28)《旧唐书》卷八八《韦承庆传》,第9册,第2864页。 (29)《全唐文》卷一○○,第1026页。 (30)《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第1册,第109页。 (31)《全唐文》卷一九○,第1921-1922页。 (32)崔融《瓦松赋并序》,《全唐文》卷二一七,第2191页。 (33)《全唐文》卷二二五,第2275页。 (34)《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二四,第1册,第602页。 (35)《旧唐书》卷一九○中《文苑中·刘允济传》,第15册,第5013页。 (36)《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上·杨炯传》,第15册,第5003页。 (37)《全唐文》卷一九○,第1922页。 (38)《新唐书》卷一二八《许景先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册,第4464页。 (39)《旧唐书》卷九四,第9册,第3006页。 (40)《全唐文》卷二○九,第2112页。 (41)《全唐文》卷二四○,第2427-2428页。 (42)《全唐文》卷二六○魏归仁《宴居赋并序》,第2638页。 (43)《旧唐书》卷五○《刑法志》,第6册,第2142-2143页。 (44)《全唐文》卷二二一、卷二九五、卷三○五、卷四○○,第2227、2985、3096、4089页。 (45)《全唐文》卷九八,第1012页。 (46)《旧唐书》卷九八《魏知古传》引玄宗手制,第9册,第3063页。 (47)玄宗二诏分别见《全唐文》卷二六、卷三七,第297、401页。 (48)吕向献赋事,见《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中·吕向传》,第18册,第5758页。其“忤上”事,见唐人窦皋《述书赋》注,转引自清人浦铣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正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49)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第五章《两晋赋(下)》第一节《理论批评双峰并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172页。 (50)《旧唐书》卷二三《礼仪志》,第3册,第891、900页。 (51)《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第1册,第196页。 (52)《全唐文》卷四○○,第4087页。据《旧唐书·玄宗本纪》,群臣曾两次请封西岳,一在开元十八年,一在天宝九载。阎赋中有“河东地近,领袖既得乎裴公;圯上神人,帷幄复归于张氏”。裴公在玄宗朝,当指裴耀卿。耀卿卒于天宝二年,因系该赋于开元十八年。 (53)这篇赋诸家都系在天宝十三载,主要的根据应该是篇首“上既封泰山之后,三十年间”之语,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往后推而得出。其实系于天宝九载更合理,毕竟十三载时并无封禅之事,且杜甫对天宝后期政治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了,就个人来说,也不太可能有献赋的热情。从开元十三年到天宝九载前后二十六年,“三十年间”是举其成数。另杜甫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似亦可为旁证。 (54)《全唐诗》卷一六四,第5册,第1704页。 (55)《全唐诗》卷二二○,第7册,第2330页。 (56)《全唐诗》卷一五九,第5册,第1628页。陈贻掀《孟浩然事迹考辨》一文(收录于《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较早注意到孟浩然早年献赋之迹。 (57)《全唐诗》卷一九八,第6册,第2033页。 (58)《全唐诗》卷一三五,第4册,第1369页。 (59)《全唐诗》卷一五一,第5册,第1570页。 (60)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三九○,第3972页。 (61)《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第1册,第229页。 (62)《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玄宗王皇后传》,第11册,第3491页。 (63)《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萧颖士传》,第15册,第5048页。 (64)《新唐书》卷一二六《杜鸿渐传》,第14册,第4422页。 (65)《新唐书》卷一六三《崔邠传》,第16册,第5016页。 (66)《新唐书》卷一四五《元载传》,第15册,第4713页。 (67)《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附《张弘靖传》,第11册,第3610页。 (68)《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第14册,第4512-4513页。 (69)《新唐书》卷一八九《田传》,第17册,第5479页。 (70)对汉魏六朝献赋活动的机制的详细论述,可参看刘青海《论汉魏六朝的献赋现象》一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