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阿多诺:詹姆逊的幽灵——否定辩证法阐释中的晚期马克思主义逻辑(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3年9期 孙士聪 参加讨论

    注释:
    ①Rolf Wiggershaus, The Frankurt School, Its History,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4, p.654.
    ②Nigel Gibson and Andrew Rubin, Adorno: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Wiley-Blackwell, 2002, p.1.
    ③20世纪90年代“阿多诺的回归”被一些西方学者视为重新审视阿多诺的起点(Cf. Robert Hullo-Kentor, "Back to Adorno", TELOS, No. 81(Fall 1989): 5-29; Peter U. Hohendahl, "Adorno Criticism Today", New German Critique, No. 56(Spring/Summer 1992): 3; Christina Gerhardt, "Adorno and Ethics", New German Critique, No. 97(Winter 2006): 2-3)。
    ④⑥⑦⑧⑨(11)(13)(1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第274页,第277页,第43页,第295页,第39页,第47页,第46页。
    ⑤(15)(16)(18)(19)(20)(24)(36)(38)(4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李永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第12页,第15页,第20—21页,第25—27页,第30页,第37页,第4页,第15页,第8—9页。
    ⑩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12)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17)(21)(22)(23)Theodor 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trans. E. B. Asht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73, p. 142, p. 264, p. 191, p. 374.
    (25)对此的具体讨论参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14页;Martin Jay, Marxism and Total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p. 24。
    (26)吴琼:《走向一种辩证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页。
    (27)(28)Fredric Jameson, The Ideologies of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1988, p. 57, p. 5.
    (29)Perry Anderson,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Verso, 1998, p. 71.
    (30)(33)弗尔克尔:《布莱希特传》,李健鸣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394页,第395页。
    (31)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杨正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224页。
    (32)赵勇:《在辩证法的背后——试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哲学分歧》,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34)Theodor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ans. R. Hullot-Kent,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P.344.
    (3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布莱希特与方法》,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37)(40)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4页,第13页。
    (39)参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第276页。译文有所改动。
    (4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王则译,载李惠斌等主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三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42)Peter Osborne, "Marxism for the Postmodern?" New German Critique, No. 56(Spring/Summer 1992): 171-192.
    (4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4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46)比如伊格尔顿在其为马克思主义辩护的新著中就重申了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参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