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回归有“温度”的古代文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孙妙凝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11月23—24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古老的文学研究如何在新方法、新视野的探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视野与方法’,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两个话题。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方法’与学术技巧相关联,而‘视野’则与思想境界密切相关。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研究者的思想境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表示。 
    11月23—24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古老的文学研究如何在新方法、新视野的探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者。
    构建时空纵横的文化史图景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学者习惯于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化分期的依据。近年来,以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为参照系的文学地理研究、家族研究、地域研究逐渐兴起。学者认为,横向的地域研究是考察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维度,理应被纳入研究视野。
    “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需要探索一条新路,要将时与地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需要对文化史的分期重新界定,也需要补充地域文化的内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说。
    袁行霈认为,文化史的理想分期法应该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统一的中国文化有各种分支,不研究地域文化就难以全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单线演进,而是立体推进的,学术界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文化史的立体模式,描述时与地整体演进的图景,再现时与地的交叉与错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主持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是对这种时地观的实践。“已有的文学编年史注重作家活动和作品创作的时间,而忽略作家活动和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文学研究富有时间感却缺乏空间感。我们比较清楚每个时代文学史的历时性变化,但不清楚每个时期文学史共时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化。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了解每个历史时段作家作品的地域分布与变化。”王兆鹏说。
    古代文学研究不妨“脱欧入亚”
    20世纪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古代文学研究因借鉴吸收西方理论而呈现新的面貌。在我国学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的关系: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西方的方法何以能适应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昌集认为,中国传统“国学”的立场和研究方法与“西学”有所不同。中国古代之文学释读的旨归是 “知行合一”,对古人的认知和感悟最终内化和凝聚到当下创作中;而西学则把文学历史作为认知对象,以建构某种系统化、理论化的认知体系为学术旨趣。在“西学”方法深刻影响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西学化研究将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外在于我们的“对象化”知识,是否符合文学的本质?
    “我们应当将过去静态的、纯粹‘对象化’的研究,转化为动态的、‘认知’和‘内省’相贯通的研究,提倡和探索古代文学的生态学、功能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从历史变迁中探究传统的生成和变革,阐释中国文学对世界的贡献。”李昌集说。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认为,20世纪的中国研究,是以西方的、欧洲的、美国的观念为中心;而21世纪的中国研究则应当返回东方、返回亚洲、返回中国。此外,张伯伟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观念。“将域外汉籍作为中国文化的对话者、比较者和批判者的‘异域之眼’。汉文化圈中的汉文献整体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和新的研究方法。以汉文化圈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汉文化,更好地解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最终更好地推动东亚文明为人类作出贡献。”张伯伟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魏崇新表示,古代文学研究借鉴引进西方理论需要考虑立足点问题,不应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要借鉴西方理论之理性思维、缜密逻辑、系统体系,创造自己的理论术语与理论体系。
    文学研究不应脱离当下生活
    “我们确实应当认真地想一想当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面对古代文学研究日益陷入书斋之学的现实,刘跃进向学术界提出了三个反思之问。
    刘跃进认为,当前古代文学研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者越来越匠气化,平面克隆自己;有的学者标新立异,贪多求快。他表示,“做学问,题目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却要有宽广通透的学术视野和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否则,我们的学术只能越做越技术化,而缺少人文情怀;越来越脱离社会,而引起人们对文学研究的误解乃至排斥。”刘跃进进一步强调,“解决研究者的思想境界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研究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理解人民大众,密切关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如此才能获得发展的生机,提升学术的品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也认为,现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两种状况比较严重,即重复和琐细。古代文学研究越来越变成了一系列文学史知识的堆积,越来越失去温度,失去生活的气息、人的气息。
    那么,如何拓展古代文学的研究空间?廖可斌认为,应当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即是说,凡是与文学有一定关系的生活现象、心灵现象,不管是文人的还是平民的,都可以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们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联系,能为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提供怎样的经验和滋养,应该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文学研究才能与当代人的生活保持联系,才能对当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产生影响。”廖可斌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