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有几篇杂文式文章,立论新颖,角度新鲜,文笔活泼,给人启发 《游三孔感怀》,是谈孔子正确对待出身的文章。孔子祖上虽是贵族,却是父母“野合”所生,故也曾受到社会不公正待遇,成长环境不好。常海对“三孔”,别的不写,专写出身问题。这当然是有感而发,他写孔子并不为蒙受社会歧视而稍有气馁,孔子承认现状,“吾少也贱”,孔子不仅不怨不怒,而且下决心,“年十五有志于学”,发愤读书,修身自立。 在心中立下大志,作有目标、有方法、坚韧不拔的奋斗,那时卑贱的出身,就不仅不会为人所诟病,反而成为自己志向远大之证明。常海说:“贫贱和劳苦,并未使孔子自暴自弃,终于自学成才,成为一位大家,成为一位影响中国,东方以至世界的封建社会的大圣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生的每一个侧面,都值得人们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种面对屈辱发愤图强吧? 《与众同也》写的是者葛亮。鲁迅批评过《三国演义》神话人物的艺术倾向:“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过常海的重点似乎不在这里,他的重点放在他对人物描写的一个发现上:孔明的“自知之明”。常海征引诸葛亮《将苑》中语言:“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伞,与众同也。”从而议论说:“诸葛亮并未把自己看作那种高居于群众之上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狂人,而是置身于将士之中,告诫自己和其他将领要做个“与众同也”的人。诸葛亮之所以善于用兵,经常打胜仗,和他的这种注意不搞特殊化,不脱离群众的作风是密切不可分,这也正是诸葛亮的真正难能可贵之处。”他说:“任何神化个人”——无论是古人或今人——的做法,都是有害无益的,是为我们所不取的。” 常海所特意指出的“无论是古人或今人”一语,加强了他的批评的现实针对性。 《在青瓦台会见卢泰愚总统》。卢泰愚总统是个令人尊敬的人,这篇报道在常海的所有海外报道中可能是写得最亲切的报道了。卢泰愚的襟怀坦白,待人诚恳和过人见识,令常海佩服。 卢泰愚对前任金泳三的评价是客观的,友善的,理解的。他说:金泳三曾长期处于在野党地位,了解在野人士的呼声和要求,这在他朝野执政后协调朝野关系和处理有关问题会有所帮助。在明年二月二十五日之前,我将同金泳三交接工作,很好合作,避免出现政治空白,以便顺利过渡。卢泰愚是大公无私的,他把整个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由此我想到我最近回山东昌乐省亲,昌乐人对昌乐县委县政府三十年来实行前后蝉联而非前后抵牾,前后一贯制“萧规曹随”,因而昌乐大治,人心大顺。15万亩西瓜大棚连天接地,在火车上远远看来,有如一片灰色大海,成为昌乐新景,以至有郭建华《昌乐西瓜甲天下》的宏文问世。 我赞赏治国的卢泰愚与金泳三之前赴后继,赞赏故乡人之“萧规曹随”。卢泰愚说:“我当总统时曾经说过,要做普通人的总统,不做特殊人的总统,要做普通人的总统,五年来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对传统领袖观的挑战。卢泰愚抱定要做一个“普通人的总统”的决心和行为,于韩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会提供经验。 常海这个敏感的新闻专家,他可能是发现卢泰愚最早想做“普通人的总统”的人物之一。他还说,当卢泰愚日后访问故乡山东威海时,他乐于充任“向导”。相信这是常海进一步了解卢总统的最佳契机,我相信,一个想当“普通人的总统”的人,在中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