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胡适自述》:温和地站在历史转弯之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一弛 参加讨论

    
     《胡适自述》周汉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29.80元
    ○张一弛(书评人)
    对于百年之后的人们来说,“胡适”这个名字像是横亘在“旧”与“新”之间的分水岭。1962年蒋中正提笔写给他的挽联即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他作为“旗手”的那一场文化运动,成为古老中国转向现代形态的转折点,改变了一个国家长久以来的书写和表达习惯。
    胡适所倡导和代表的“新”是文字上的白话近人,亦是西方式的实证和自由。他坚持只有“白话”这一中国活文学的新工具、新思想和新精神才有与之相符的载体。“中国文化中的白话就是承载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唯一且必要的工具。”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及的文学革命条件,其中即有“不摹仿古人”和“不用典”两条以阻拦旧式文字对新式表达的干涉。另一方面,他致力于实证性地研究并解决最基本的有关中国知识、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问题,拒绝文化运动借由任何“主义”之风向政治运动的转化,坚持“别人有尝试的自由”这一根本信仰。
    而胡适的“旧”体现在每一处他对于“新”的坚持和倡导。他提倡中国的文艺复兴,致力于整理国故,用当下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想来,他所对“新”的提倡和坚持,恰恰都是在一个颠覆性变革的时代以新的方法和途径将传统文化转存和传承下来。
    历数他的每一次高举和坚持不难看出,胡适的观点和态度实际都源于他传统文化修养的内核。当他高举旗帜却发现事态在他人的推动下向着某个激进的方向前行时,他多会转而柔和下来述说自己的根本态度和观念底线,这实际源于他受教的孔孟之道中“中庸”的基本态度。胡适终生推崇西方现代文明,一方面来自于其师杜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为深层及隐秘的或许是其倡导的“民主”、“自由”是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而他生长其中的中国传统社会也暗含着一种类似于“契约”的联结。胡适其故乡文化中的旧式祠堂即是传统社会的缩影,亦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胡适自小在传统式家族中长大,在家族学堂里受教、成长,同时,旧式文化中的保守和限制也让胡适在成长过程中内蓄了冲破的理想和动力。可以说,胡适提倡的“新”与坚守的“旧”实际都源于这一核心。
    围绕“新”与“旧”的表达和思量胡适终其一生都在进行,这构成他的观点、坚持和行动标准,同时也引出后人对他的解读和批评。与其他为胡适立传的书籍不同,周汉华先生的《胡适自述》将胡适的一生分为启蒙、历练、留洋、厚积、薄发、黄昏、流亡七个阶段,读其每一篇章都能看到胡适在“新”与“旧”上的表达与坚持,也都能感受其思想内在“新”与“旧”的交织。这一交织的呈现建立在大量且丰富的各类资料之上,读罢过后,作为读者的你或许能瞥见某一个深层的不为众人皆知的内核。
    这本书中的胡适平凡、近人,每一步、每一句,每一次理念上的坚持和每一个外来的评价都自有其确切来处。它所描绘出的先生戴着新式礼帽、身着旧式长褂,温和地站在一个文化发展的转弯道上,也照亮了某些星星点点的晦暗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