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时代的碑铭——读《我们这30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2014年04月2 叶廷芳 参加讨论

     
    1995年3月,北京市民排队购买国库券。 刘卫兵摄
    凡是关心世事的人,恐怕多半都会羡慕记者这一职业:他简直就像蜜蜂,哪里有鲜花(新闻)就飞向哪里,常常在第一时间采到花蜜。尤其像我国的新华社,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新闻机构,让你有机会跑遍全国乃至世界,随时记录下激动人心的事件,用笔和相机把新闻定格在历史中。时间长了,这些记录的资料拼接起来,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时代历史“纪录片”。
    当然,不是所有记者的“纪录片”都有意义,这意义有多大,还要看你的眼光,看你是否有一支听使唤的笔和善于抓拍的慧眼。所幸我刚刚读到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这30年——一个记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恰恰符合这些条件。该书的作者、新华社记者刘卫兵赶上了一个变革时代:生于文革,改革开放初进了名牌大学的新闻系,毕业后作为摄影记者进入新华社。他的记者生涯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也就是说,他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最富梦想最具创意的生命年华恰好燃烧在中国充满活力大步走向世界的年代。
    作为这个年代的过来人,作者所写的那桩桩件件都是我直接经历,或者至少有所听闻并予以关注过的。比如凭票吃饭、抢购降价货,入冬排队买大白菜,骑自行车的时代等等,无不唤起我强烈的记忆和感慨。
    30年的记者生涯,作者跑遍大江南北、五洲四海,就像写小说需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事例作为材料,来建构这30年改革开放不断变化的时空大厦呢?这需要功夫。这样一座“大厦”,不仅需要粗大的梁柱,还需要细小的椽木乃至雕饰。书中的内容,如国庆大典、香港回归、世贸谈判、长江抗洪、非典突袭、汶川地震、2008奥运、上海世博、连战访陆等均堪称“栋梁”,是改革开放征途上的里程碑;而购买国库券、农民工进城、中关村突变、通惠河还清、首例试管婴、高铁万里行等则可以比作“椽木”了,它们代表了近30年来各个领域的新成就。作者从20年前在大西北见到2岁的试管婴儿后一直追踪到今天,尽管这事只涉及一对夫妇,但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初,“熊猫”广告上公交羞羞答答,如今广告遍地开花;北京首次选美“黄”了,让今天青年人难以想象;北大的围墙当年拆得很快,后来却又重新修建了起来……
    作者在书中津津有味地回忆童年时期在家“喝玉米粥,吃玉米饼”,高兴地“常和小朋友们去垃圾桶里拣破铜烂铁、牙膏皮”。显然,这一简朴、勤劳而快乐的童年生活奠定了他作为记者的精神人格和人文情怀的基调,使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的梦想和呼声成为他相机关注追逐的目标。他拍摄的《总理为农民讨工钱》的报道,激发了多少人的正义感,为多少哀哀无告的农民工争回了血汗钱,启悟了时代的良知!
    与他的平民立场和理念相吻合,刘卫兵的写作风格朴实无华,30年前后始终连贯统一。他的报道首先是给广大的民众即平民阶层看的,他总是以平实的语言,像聊天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人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进入他描写的情境。刘卫兵的这一艺术特点,被著名记者唐师曾认定为“平民视角的采访风格”。
    本书里的200多幅照片,虽然都是文字的佐证,但在我看来,很多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摄影作品来欣赏。例如,上世纪90年代长安街上冒着酷暑挥锹铲土的农民工:那位汉子不得不用毛巾裹住脸,抵御热浪侵袭。画面的视觉冲击传递的是豪迈和令人振奋的爆发力,堪称一首新的《大路歌》。又如作者在北京街头抓拍的姑娘们身着裙装的照片。多姿多彩的时装,伴着轻松的笑脸,焕发出时代女性的群体美。这与我这一代人30年前穿的蓝绿灰服装犹如隔世!照片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有认识价值。此外,上世纪80年代京西的两位梳着发髻的老太太好奇地看着过往行人、贫困山里的砍柴人、90年代初甘肃小镇上的卖大饼老人、长安街上蜂拥的三轮平板车、赣州火车站上摸着火车激动不已的老太太、眼下地铁和街头的手机潮等等,嗬,书中图片足以构成一座偌大的市井风俗画廊!
    读《我们这30年》像听30年改革故事,书里运用了一些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对比方法,让人感到有理有据,少有硬性的说教。读完书发现,刘卫兵的想法是:多拍一些能够真实记录变革的影像,多写一些客观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字,给历史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经过20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他终于成就了这部镌刻着反映改革开放变迁与进步的“时代碑铭”。
     
    《我们这30年》 刘卫兵著 外文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