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经常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对演员到底好不好?“自我复制”并非演员的“原罪”,而是明星在影视资本运作中的“功能地位”使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汇报 独孤岛主 参加讨论


    
    《温州一家人》剧照。走红之前的靳东荧屏形象相对多元,他在《温州一家人》《少年大钦差》《闯关东》中的角色形象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形成了一定的梯度。但是自《伪装者》开始,他似乎开始重复类似的荧屏形象:不苟言笑、沉稳、具有较强男性气场,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处变不惊的“零度状态”。
    靳东主演的电视剧 《我们的爱》 和 《守卫者浮出水面》,并没有像人们之前以为的那样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考虑到靳东前段时间在荧幕内外的大红大紫,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两部剧作播出之后观众对靳东的评价。在此之前,靳东“霸屏”的同时,其扮演的角色也受到“越来越雷同”的质疑,如今针对他在 《我们的爱》 和 《守卫者—浮出水面》 中的表演,又有不少人认为剧中的角色实在不适合他。
    由此产生的一个话题是:演员经常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到底好不好?
    仍然以靳东为例。似乎自 《伪装者》 的明楼开始,他就一直在重复着类似的荧屏形象:不苟言笑、沉稳、具有较强男性气场,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处变不惊的零度状态。无论是地下党或是老板、医生,都是带有一种压倒性气质的“大男人”形象 (贺涵也许略有不同),与其大红大紫之前参与的诸多电视剧中的多元角色———比如 《少年大钦差》 《闯关东》 及《温州一家人》 等———有一定距离。可以说,逐渐成名后的靳东,确实在表演形态上渐趋单一,这同其阅历、背景有关,但又关系不大。
    实际上,演员在一个相对顺利的表演生涯阶段,或者说成为明星之后,出演相对同质化的角色,是自有明星制度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并非某一人的个人经验使然。埃德加·莫兰在 《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 里相当明确地说明:“明星之所以是明星,是因为电影技术推动并刺激了投射—认同效应,当这种效应聚焦于人们见过的世界上最感人的事物———一张美丽的面孔———时,它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即神话作用”。由好莱坞肇始的电影明星制度正是以明星个人魅力 (无论是其真实的抑或是经过改装的) 取代影片中角色个人特性为基础来完成观众对某一演员的热情而维系的。无论是大公司垄断的早期好莱坞,抑或今日资本扎堆的影视市场,其实都是以“演员”的“明星效应”作为最终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影史上耳熟能详的明星式演员比如卓别林、约翰·韦恩等,表演的个人风格鲜明,较同时代人为高,但本质上还是在与 自 己作斗争。1950年代以降,好莱坞著名的方法派演员比如马龙·白兰度或达斯汀·霍夫曼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银幕形象单一化,将更多属于表演本身的技巧性融入到作为最大众的电影传媒呈现中。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彼时旧好莱坞的整合式制片厂体制的渐入下坡,致令美国电影的多元尝试愈演愈烈,而在对抗电视等新兴媒介的过程中,事实上又突出了电影明星在新的电影创作方法中的地位,更能适应多元化表演形态的演员成为新时代的明星。马龙·白兰度到明星生涯的晚期,其一生的表演经验被证明是极尽多元化的,并未框定在某一种固定角色塑形中。
    如果以华语影视世界的历史来考量,中国内地的明星生态,某种程度上是在复制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自二战以降,香港电影演员的明星化谱系,其实是由相当粗放的“粤剧—上海电影班底—粤语市民草根—训练班演员”的脉络发展组成的,及至上世纪80年代,以周润发、许冠杰、梅艳芳等为代表的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明星,呈现的娱乐逻辑是最直截了当的角色形象自我复制。周润发黄金时期塑造最多的角色无外乎插科打诨、玩世不恭的公子哥以及情义坚固的悲情英雄,前者以 《八星报喜》 为代表,后者以 《英雄本色》 为基准。以此为典型,构成了香港电影工业造星机制的重要环节。晚于香港发展起来的内地影视明星工业,在今日某种程度上仍在重复这样的机制,而以整个内地工业资本规模的庞大,很可能会将此最直接有效的模式延续相当长时间。
    靳东只是在2017年的当下的一个案例而已。从过去强调表演的专业性到今日颜值为王的时代,对大部分影视演员来说,不可避免面对对自己的挑战,这是任何表演教育背景的演员在成为“明星”前后必经的一环———一旦成为“明星”,就意味着有更多量身定制的作品接踵而来,成为一种近乎于“类型化”的存在,承载观众更多的预设与期待。可以说,自我复制并非演员的原罪,实乃明星在影视资本运作中的功能地位使然。
    然而任何流量都有窗口期,观众的心是善变的。如果一味顺应观众的类型化期待,接演大量雷同的角色,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是早晚的事。有追求的演员会看到这一点,坚持通过话剧舞台体验不同角色,拓宽自 己的戏路。毕竟,相比之下,话剧舞台较少被明星光芒所束缚,这也是不同媒介的传播力使然。同样是出演 《我的前半生》,袁泉的表现之所以亮眼,甚至被视作个人表演生涯中的里程碑,也是得益于她一直以来在话剧舞台上的角色塑形,相对于影视表演,要来得更为鲜明;而靳东念念不忘的话剧舞台经验,也可以看作是对影视剧角色塑造单一性及其资本惯性的一种隐约的感受抒发。
    所以,从长远来看,更多地琢磨表演本身,更多地呈现表演形态,应该是今天每一个演员要做的功课。
    (作者为戏剧表演学博士、影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