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童话的价值在于“恒久而深刻的人生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刘秀娟 参加讨论


    
    李珊珊是近年来富有潜力、成长很快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创作从低幼文学起步,以充满灵性、富有哲思的幼儿生命体悟引人注意。近几年来,李珊珊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图画书《带刺儿的小玫瑰帕帕拉拉》系列、诗集《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长篇童话《面包男孩》等作品,是她在不同文体上的可贵探索。
    年轻作家从儿歌、短篇、系列故事到长篇,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挑战。毕竟,长篇的人物形象、故事架构、情节推进、叙事节奏,对所有作家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创造性、控制力和不足都会显露。因此,《面包男孩》对李珊珊来说,应该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李珊珊的成长以及创作上的可能性。
    《面包男孩》具有丰沛的想象力。醉酒的面包师罗德下决心“做一个天底下最香喷喷、喷喷香的小面包”,他困乏中那些迷迷糊糊的呓语仿佛是咒语一样制造了离奇事件:烤箱爆炸,里面的面团变成了一个圆鼓鼓的、轻盈的男孩!像《木偶奇遇记》里的安东尼奥木匠用一块木头创造了匹诺曹一样,面包师罗德叔也不得不成了“小面包”的爸爸,这对父子一天也不消停的喜怒哀乐开始上演。
    “小面包”的诞生,灵感可能来自《木偶奇遇记》。但作家的意图、故事的指向,却向着相反的方向探索。匹诺曹的爸爸安东尼奥是那个时代对父母的角色认定,也是直到今天我们对父母的期待:父母天生就是完美的、值得孩子爱戴的,为了孩子,他必须毫无保留地付出,不离不弃,倾尽所有甚至生命,来成全孩子的成长。可惜,这样的期待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是落空的,尤其是父亲。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儿童”很多,“问题父亲”更多。对很多的父亲来说,孩子仿佛就是“匹诺曹”、“小面包”这种“天外来物”,极其偶然,却不得不接受,面对孩子尤其是麻烦的孩子,更是束手无策。这也是《面包男孩》特别吸引我的一点,在众多不完美、面临成长烦恼的孩子形象中,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父亲”。这是李珊珊作为成人的反思,更是她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现实处境的体会与理解,非常可贵。
    罗德叔是典型的当代生活的投射,是当代人对父亲的审视。这个形象很有意味。他幸有天赋才华,可惜这才华并不被自己的父亲承认,因为与父亲交恶,离家出走,变成一个邋里邋遢、酗酒自弃的流浪汉;发现他的“价值”、赋予他使命、将“面包事业”和家产全部交付与他的,倒是一位不相识的施老先生。在施老先生的面包房,他“烘焙”出了面包男孩,毫无预兆地,然而又无法推卸地,成为一个男孩的爸爸。这个曾经不能被父亲理解、接纳的儿子,自己做了爸爸以后,并没有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理想爸爸。他带着初为人父的无知、笨拙、窘迫、紧张,和“小面包”一起,跌跌撞撞地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切。小面包的到来,让这个流浪汉的逍遥生活变成了一种“有责任”的生活,有些艰难,经常面临麻烦,但是又充满一个有孩子的家庭才会体会的欣喜与快乐。
    对孩子来说,小面包这样一个圆乎乎的、自带香甜和魔法的男孩形象,肯定是大受欢迎,他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奋。但是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罗德叔这位“父亲”的形象。小面包的性格是固定的,乐观、善良,在他“出炉”的那一刻,作家已经完成了对他的塑造。一直在推动故事的,是父亲罗德叔的“成长”。他成为一个父亲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价值、承担生活责任、理解自己父亲的过程。身为父母,并非天生正确,和孩子共同成长,对父母而言也是一场必要的修行。罗德这位父亲,带着童年的焦虑和恐惧,害羞甚至自卑,不知道该怎么和人相处,始终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紧张。施老先生的欣赏和信任,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也是对他缺失的父爱的替代。“小面包”的到来,打开了他封闭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他始终对孩子麻烦的一面有着深深的排斥和恐惧。最终,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将“小面包”赶出了家门:出于好心的小面包,因为孩子常有的疏忽大意酿成大祸——把施老先生留给他们的家给烧光了。盛怒之下的罗德完全丧失理智,责骂小面包,并逐出家门。当罗德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对小面包的伤害时,他们父子已经被一场龙卷风分开,罗德自己漂流在大海上。在大海上的绝望和孤独中,他意识到亲情对自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被救上逍遥岛以后,他一边投入地经营面包店,一边寻找“小面包”,这时候的罗德,更加温厚、笃定、坚忍,他理解了生命的包容与责任。世界对他也变得慷慨起来,一直在寻找儿子小德的罗老先生来了,小面包来了,丸子老师来了……
    充满艰辛的过程,大团圆的结局,在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感的故事中,李珊珊又保留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模式和价值诉求。传统童话也好,民间故事也好,看似简单、固定的叙事,却总能满足不同时代的孩子们的需求,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罗德的经历让我想起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魅力》中对童话价值非常有见地的阐述: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学逐渐理解、寻求人生的意义,理解复杂世界中的自己,并学会应对这个世界。他同时又说,“为了找到恒久而深刻的人生意义,一个人必须能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生活范围,相信自己能对生活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如果不是现在,就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童话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这种信心,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和生存的困境,并保持希望。在《面包男孩》的故事里,尤其是罗德这个曾经的孩子、现在的父亲身上,我们能够体验到这个认识自我、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小面包”身上,这种寻找和希望更具当下性和现实性。“小面包”这个形象不但可爱,更令人怜惜,在一个没有妈妈的家里,他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很好,他对丸子老师的依恋,真实流露着一个孩子对母亲、对完整家庭的天然渴盼。丸子老师送他一颗棒棒糖,小面包“小心翼翼地捧着棒棒糖,就像捧着一颗星星,生怕它飞走了”,嘴里含着棒棒糖,牵着丸子老师温软的手,小面包感觉连回家的路都变甜了。哪怕被罗德赶出家门,“小面包”都没有放弃,又开始和丸子老师一起寻找父亲。他虽然没有罗德身上的性格冲突和情感发展,但他的存在本身,仿佛就是孩子对幸福甜蜜的希望,是生活中的一道光亮。这种角色的安排包含了作家对当下儿童家庭环境的关注,对破碎家庭儿童情感的呵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在带给孩子神奇想象的同时,也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和故事里的角色一起,获得希望与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