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大清相国》:不仅仅是写清官好官

人们阅读《大清相国》,多从做事做官角度思考。其实,此书更大的意义是对我国古代体制进行全新角度的解读。这是超出清官、好官的解读,是对于体制鞭辟入里的分析,是一部难得的富有政治哲理的文学著作。
        一个王朝内部如何运转,君臣关系如何处理,其人文故事、交往细节,往往为我国传统文化所特别注重。不过,每个时代对于前朝故事的描述,往往是依据对于自身时代的理解去重构历史的,历史的细节与现实的理解往往有相通之处。陈廷敬作为康熙朝五十余年的名相,其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之多个细节,为作者所特别描述。人们最受感染的,往往是主人公济世救民的情怀。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而理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曾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担任过八年司长,参与了汶川地震救灾应急管理全过程,本书给我的第一个震撼首先是作者对于陈廷敬救灾见解的陈述。作者将历史的真实性纳入作品,典型塑造的同时着力行政管理技术的细致描绘,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难得之处。清朝自然灾害管理,尤其是康乾时代,其财政十分之一往往拿出来救灾,并且形成较为细致的救灾标准,救灾的程序性管理优于前朝历代,这是灾害史学界的一个发现。但是,将清代灾害健全管理的过程通过生动的典型来描述,从行政管理技术细节上进行细腻的过程分析,使文学作品带有历史细节的真实,确属难能可贵。“地方上受灾,清查灾情,大约需要费时三个月。从省里上报朝廷,大约费时三个月。朝廷审查,大约费时四个月。朝廷又命各地复查,又得花三个月时间。再等朝廷救济钱粮,至少得一年半,有时会拖至两年。”(《大清相国》,第174页)这一生动的描写,将灾害行政管理的弊端描述得如此清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其改革的思路,则更值得注意,这个办法就是救人为主,尽速报灾,火速下拨救济钱粮,然后再进行核查。而不是先行核查,各级周旋,拖延时日,然后下拨救济钱粮。其实,即使发生在2005年前后的我国救灾四级应急响应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同样的逻辑。
        国家管理,金融为要。在古代,铸钱时轻时重,往往因情势而定。但书中所写的康熙朝的制钱轻重,却有着关乎国家安危与民生的重要性。古代以铜制钱,铜价与钱的轻重,客观上有着基本关联。清代市场经济发达,铜钱过重,就存在着将铜钱化铜以赚银两的可能。但朝廷决策,往往沿袭旧制,再加上个别官员图谋私利,反而使一些积弊日益加重。即使帝王出于好心,做出决策,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如何将如此技术性的管理化为翔实的细节呈现出来,客观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在作者笔下,关乎清廷命运的这场币制改革,包括工匠的工钱测定与各个环节的管理,所有细节,计算得相当精确。人们阅读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学习古代的金融知识。在这里,文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
        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是皇帝与地方大员的关系,是本书刻画的一个重点,但作者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定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跳出传统意义的反腐败逻辑。在中国的体制中,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域,是一个相当大的政治挑战。秦汉以后,体制基本定型,清代并不例外。由于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又要处理许多特殊事务,往往需要进行各类权变,同时又会自然生出一定的行政创新。朝廷如何看待地方的创新,中央权力与地方之间如何形成较为良性的互动机制,是该书所探索的又一个重点。书中所描述的山东、山西、云南、浙江四省的案件处理,属于四个不同案例,又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层层深入。通过系列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缺乏公开竞争的体制中,如何才能展现一个地方官员的才能?迎合上意,调整管理,甚至造假违法,以矫俗干名,在官场中屡见不鲜。书中的几个案例,重点恰恰不是描写腐败的地方官员,而是不腐败甚至十分清廉的官员,只为了自己的仕途,违规违法,沦为误国害民的大奸。作者告诉我们:做官的贪利只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
        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拓展疆域,文治武功,数不胜数。在这些事件中,毫无疑问,陈廷敬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但作者不取宏大事件,而取牵涉国家管理至关重要的体制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以鲜明的形象来展现,蕴含着深邃的政治哲理。
        《大清相国》王跃文著, ISBN 978-7-5404-5602-3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版,定价:45.00元

(责任编辑:admin)